武建国,颜 璐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作为一种新兴节目形式,电视求职类节目把现实生活中的求职面试环节直接搬上了舞台,将职场面试与电视访谈相结合,兼具专业性和娱乐性。为了研究此类求职节目的话目结构,本文以《非你莫属》为范例进行分析。《非你莫属》作为一档职场真人秀节目,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并且在该节目中,主持人、Boss团和求职者之间的互动会话相对较多,利于语料的收集与分析。本文选取了2013年5月至7月播出的9期中的30段会话,将求职者、主持人及Boss团的对话转录为文字,并对其话目和隐涵的权力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语用策略。主持人在该节目中发挥了面试官的作用,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主持人与Boss团划归为面试官一类。
以Sinclair和 Coulthard[1]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在系统地研究课堂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提出了伯明翰学派话语分析模式。他们认为话语结构由五个层级构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的系统,如图1。
图1 Sinclair和Coulthard的口语分析模式
通过对课堂语料的详细分析,Sinclair和Coulthard[1]认为课堂师生交际的基本序列是:Initiation(I)→Response(R)→Feedback(F)(后改为Follow-up) (简称IRF模式)。Sinclair和Coulthard[1]在研究中共发现了22个话目,如诱发(Elicitation)、示意 (Cue)、回答 (Reply)、评价(Evaluation),等等。Sinclair和Coulthard创建的这一口语分析模式为伯明翰学派话语分析法提供了最基本的形式,属于这一分析法的原模式。伯明翰学派对课堂话语的结构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讨,这一IRF模式在上世纪70年代末轰动一时。[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陆续对此模式进行了修正和充实。如Burton认为,由于原模式基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对话,难以适用于对非正式的、非权威的、非合作式的对话的分析。他提出要打破IRF交际模式,这样就使回合的模式变成了毗邻应对的形式。在Burton看来,回合的结构应是以两话步为基础的,呈现I(R(Ir(R)n)n)n规律。[3]随后,Berry[4]、Coulthard & Brazil[5]、Goffman[6]、Amy[7]以及 McCarthy & Carter[8]等也对此提出了修改意见。其中,Amy认为,在人类的口语交际中,三话步的交际回合是必不可少的,三话步结构的回合不仅是分析会话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且是毗邻应对形式更为有效的分析方法。[7]
这些学者对伯明翰学派的话语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改进,但仍将此方法局限于课堂话语的分析。我国学者对伯明翰学派话语分析法的研究较少,更少有创新,一般也只是将IRF模式应用于课堂话语的分析。辛斌和苗兴伟指出,伯明翰学派话语分析模式更适用于描写比较正式的或仪式性的口语语篇,如戏剧、辩论、审判、采访等。这些话语的共同之处在于话语活动参与者中的某一方具有支配话语内容或方式的权力,而其他参与者处于被动地位。[9]67-68盛永生首次将伯明翰学派话语分析方法应用于电视谈话节目的话语分析。他认为一期谈话节目就是一个完整的语篇,有主题、有层次,讲究起承转合,是一种正式的口语语篇,故可以借鉴伯明翰学派的话语分析模式。他根据在不同话步中充当的作用把话目分为诱发类、应答类、附和类三大类,并且根据话目的表达功能又将诱发类话目和附和类话目进行了细分。[10]目前,国内尚未有将伯明翰学派话语分析模式应用于面试或者此类职场真人秀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拓展伯明翰学派话语分析法的应用范围,本文将该理论运用到电视求职节目的会话分析中,并以《非你莫属》作为范例。具体来讲,本文运用了Sinclair和Coulthard提出的IRF理论,并借鉴了盛永生的话目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30位求职者与主持人、Boss团之间的面试对话,理出了此类求职节目的话目类别,然后挖掘出其中可能隐涵的权力关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语用策略。
例1 张绍刚 (主持人):你是哪一年毕业的?
王哲 (求职者):09年。
张绍刚 (主持人):09年。(20130505)
在例1中,主持人与求职者的一问一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际回合,其中主持人提出问题是诱发话步,求职者的回答是应答话步,主持人对其回答做出的反应则是附和话步。这是一个典型的IRF模式。具体如下:
表1 例1的话步分析
话目是一个话语单位,在语言表现形式上相当于一个子句,它是话语的功能体现,其功能的确定取决于言语交际的上下文。[7]话目是话步的构成成份,诱发类话目是诱发话步的主要构成成份。同样,应答类话目、附和类话目分别是应答话步和附和话步的构成成份。
例2 陈昊 (Boss):你简历上写了人事人力资源,还有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其实就证明你对人力资源不是很了解,哪儿都挨哪儿。能不能讲讲你刚才讲的那个挺好的营销案例?为什么没有去往其它岗位上去想?为什么选人力资源?(20130506)
例2中Boss的诱发话步由四个话目,也即四个子句组成。从言语功能上看,Boss话语中的前一个子句是陈述,起铺垫、评论作用,“能不能讲讲……”是请求,后两个子句是提出问题。因此,Boss的这个诱发话步由四个话目组成:陈述、请求、提问、提问。具体如下:
表2 例2的话目分析
在求职面试中,一个完整的话回是由三个话步构成的:诱发话步、应答话步和附和话步。在这档节目中,虽然求职者也是谈话的主体,但是整个谈话语篇中诱发话步和附和话步几乎全部是由主持人和Boss团组成的面试官完成的,面试官掌握了谈话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求职者负责大部分的应答话步。因此,深入研究谈话语篇中诱发话步和附和话步的构成规律,了解面试官谈话的特点,有利于揭示面试的谈话规律,可以帮助求职者有效应对面试谈话。所以,本文只对诱发类话目和附和类话目进行分析。
1.提问
提问话目是面试官在面试谈话中的主要话目,因为他们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对求职者的不断提问来获得其尽可能多的信息,以考察求职者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专业能力等。
例3 张绍刚 (主持人):专业课怎么样?
王赫慧 (求职者):专业课挺好的。(20130715)
例4 张绍刚 (主持人):俊毅,23岁对不对?
李俊毅 (求职者):对。
张绍刚 (主持人):已经开始毕业实习了?
李俊毅 (求职者):对。
张绍刚 (主持人):你刚才说你从小就做买卖,第一个买卖是什么?
李俊毅 (求职者):就是创建了我们学校第一家外卖。(20130715)
例5 梅向荣 (Boss):这样,我们最近在做一个律云的法律在线服务。目前我们也是在做这个UI的设计,因为我们从开始是在这个电脑客户端,下一步我们要走到移动端,所以你刚才做的作品我是挺有感觉的。所以我不知道说你这个方面就是说,关于在做这种在线法律服务的APP的手机端的这种设计,你有没有兴趣?(20130623)
提问话目单独构成诱发话步的情况是最常见的,通常一个提问话目针对一个问题提出,如例3和例4。而例3和例4又有不同:例3是主持人为了获得求职者的某个信息有针对性地直接发问;例4虽然也是对求职者提出问题,但前两个问题目的不是为了通过提问获得求职者的具体信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更多地是起到铺垫作用,引出最后一个关于求职者“第一个买卖”的问题。例5的提问话目是由陈述话目、补充话目和提问话目组合成的,是一个完全式提问语,既有铺垫,又有解释说明。这种完全式提问语也是面试官在谈话中经常用到的,先用陈述话目和补充话目假设一个具体案例,然后通过提问话目让求职者针对案例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考察求职者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议
建议话目是面试官对求职者的回答或表现给出的建议,一般分为陈述句与疑问句两种,疑问句通常在句末加上“好吗”或“行吗”来缓和语气。如下面例6中,主持人为了帮助求职者缓解紧张情绪,提出建议让其得到放松,从而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末尾的“好吗”使语气显得更和缓。例7则是直接陈述表达对求职者应答的建议。
例6 张绍刚 (主持人):唐磊,慢慢说,不着急,不着急。你有时候说快了之后就会语焉不详,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是你要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所以把思路整理完了,然后咱们再归纳总结。好吗?
唐磊 (求职者):好。(20130504)
例7 沈东军 (Boss):其实你要思考一下,他这个充电器在什么地方用,高端人群未必要用他那个太阳能的。…… (略)(20130623)
3.请求
请求话目是面试官请求职者实施某种行为时使用的话目,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祈使句,一种是疑问句。前一种表现形式比较直接,后一种表现形式比较委婉,通常使用“能不能”、“行不行”或“好不好”来缓和语气。具体表现形式取决于面试官的谈话风格。如下面例8和例9中,面试官都是使用“你给我……”这样一种祈使句来要求求职者回答问题,语气较为强硬。而在例10中,同样是要求求职者实施某种行为,面试官却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方式,使用“你能不能……”的句式缓和了自己提出要求的强硬语气。
例8 张绍刚 (主持人):你看,你看,就说互联网吧,58,国家音乐产地也有,然后包括朱虹这个豆果美食APP,这么几家。直言不讳,你的排序,你给我排前二。(20130609)
例9 贾军 (Boss):……你给我们设计一个4次的课程,你觉得这4次课的设计,你从哪几个方面考虑,能让我们 6位 Boss比较满意。(20130505)
例10 刘佳勇 (Boss):……那你到今天,因为你的专业是市场营销,其实你能不能展示一下你在市场营销方面,你到底有哪些强项呢?(20130506)
4.补充
补充话目通常附着于请求或者提问之后,起到解释说明或者提示作用,一般由陈述句构成。例如:
例11 张绍刚 (主持人):好,馥佳,这样啊,所以现在综上所述,来告诉大家,我有什么能力。能力就是你明天去人家那儿上班就能干。(20130526)
例12 张绍刚 (主持人):你比方说你学市场营销专业的,那为什么不试着今天来找一个有点管理方向的,比方说人力资源的一些助理啊,或者说项目管理的助理啊。为什么上来就奔策划岗?(20130526)
例11中请求之后的句子属于补充话目,是对前一句中“能力”的一个解释说明。例12中提问后的补充话目的功能是补充说明,起提示作用。主持人通过列举几个具体的和管理相关的岗位来提示求职者做相应的回答。面试官使用补充话目是为了更清楚、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请求或者提问,从而有助于求职者更好地理解并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
5.劝诱
劝诱是面试官在争取求职者的求职意向时使用的话目,言语形式上通常表现为陈述句。劝诱与建议在某些方面相仿,而又有所不同。建议主要是面试官针对求职者的表现和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相对客观的;而劝诱是为了自己单位的利益,引导求职者选择本单位时提出的意见,是相对主观的。具体请见以下两例:
例13 慕言 (Boss):但是志玲,我觉得以你这过去的工作经验我说实话,我抛开我是百合网的这个,你更适合做针对个人的销售或者是服务。所以呢,58是企业,我们是针对个人。另外呢,这是你梦想的工作,是红娘。然后其实收入差不多。(20130519)
例14 郭明 (Boss):最重要的不要看钱,是要看你有没有发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在我们的这个岗位上你有机会,因为这就是你的工作,你可以行万里路。另外,最重要的是,人说,人怎么成长,最重要的是看跟谁一起成长。(20130630)
1.评论
评论话目是面试官对求职者的应答以及之前的表现做出点评的话语,一般为陈述句,分为正面的评价和负面的评价。下面两个例子都是面试官对求职者的回答做出正面的评价。
例15 马新欣 (求职者):这回做得还不错,基本上我的大客户,像诺基亚,还有TNT,还有一个是敦豪、DHL。这都是我自己打电话。
张绍刚 (主持人):那真的不错。(20130526)
例16 周鸿图 (Boss):我觉得小王刚总结得特别好。她从上台到现在表现非常淡定,而且给人感觉非常真诚。(20130623)
2.重述
重述是指面试官把求职者表达的话语意义复述一遍,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而是话语意义的重述,一般包括部分信息的重述和整体信息的概括。根据其语用功能不同,可分为接收信息、修正信息、提炼信息和确认信息四种。
a)接收信息
例17 张绍刚 (主持人):哪个系的在职研究生?
秦榛 (求职者):产业经济学,就是经管学院的。
张绍刚 (主持人):经管学院的。(20131714)
在例17中,主持人通过重述“经管学院的”表示对求职者应答信息的接收,一般不表态度。
b)修正信息
例18 张绍刚 (主持人):点击量?
高广栋 (求职者):点击量是一个星期有500多次。
张绍刚 (主持人):500多次,500多人次,是吧?(20130623)
在例18中,求职者对点击量的表述不专业、不清晰,存在歧义,主持人通过重述“500多次,500多人次”修正了求职者不准确的表达,使其意义表达更准确,有利于Boss们的理解。
c)提炼信息
例19 刘闻雯 (求职者):我是主要觉得吧,就是年龄也偏大了,快临近三十了,想让自己稍微偏向于更稳定一点。
张绍刚 (主持人):想找一个单位去休息一下。
刘闻雯 (求职者):对。(20130527)
在例19中,求职者的表述较啰嗦、意义含糊,主持人通过陈述使其更简单明了。
d)确认信息
例20 高广栋 (求职者):我写的就是薛蟠不务正业,他和他的同伙就是没有钱,就是盗墓,后来让人家发现。
张绍刚 (主持人):盗墓?
高广栋 (求职者):对。
张绍刚 (主持人):薛蟠啊?
高广栋 (求职者):对。(20130623)
在例20中,主持人通过两次信息的重述表达对求职者应答的惊讶与疑问,想通过重述得到求职者的确认。
3.打断
打断是面试官在求职者结束话轮前开始讲话,即说话人为了取得发言权而试图与当前说话人争抢话轮。在下面的例21中,面试官打断求职者的话语是因为他对求职者的应答存在疑问,认为其回答存在一些问题或不妥,急于了解某些信息,所以需要通过中断来要求其对此做出解答。在例22中,因为求职者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回答较含蓄,不简单明了,而主持人已经理解其态度,为了避免求职者过多的解释,以节省时间,主持人打断其话语,替其下了结论。在例23中,主持人打断求职者的话语,提出自己的疑问,是因为对此信息表示诧异,想要进一步了解。
例21 刘娇 (求职者):首先,我认为人力资源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他的上班时间非常固定……
陈昊 (Boss):(打断)不好意思,打断一下,能告诉我哪个岗位是你认为不稳定的吗?
刘娇 (求职者):销售。(20130506)
例22 张绍刚 (主持人):8千到1万是吧?
董琪 (求职者):是的。
张绍刚 (主持人):不让步,是吧?
董琪 (求职者):因为上一份工作……
张绍刚 (主持人):(打断)OK,明白了,明白,不让步,8千到1万底薪。(20130609)
例23 张绍刚 (主持人):然后这样,驻唱驻了多长时间呢?
王哲 (求职者):其实这个怎么说呢,我第二年呢,集中做这个方面,但是我在大二的时候参加《我型我秀》,之后呢,一直……
张绍刚 (主持人):(打断)你还参加过《我型我秀》?(20130505)
4.反馈
反馈是口语交际中最常见的言语现象,它是对交际对方所传递信息的回应,一般只表示信息的接收,并不含有新的信息。它常用语气词“嗯,啊,哦”等表示,有时也用非语言形式表示,比如点头、微笑等。如例24:
例24 张绍刚 (主持人):假话,唱的全是假的。昨天所有的荣誉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你上来刚给我抱一盒子干嘛呀?它都成为遥远的过去了,你还要抱过来?
金立勋 (求职者):虽然它是遥远的过去,但是人之所以生命有意义,就是因为它,人可以生活在回忆当中,所以仍会有意义。
张绍刚 (主持人):(笑)(20130505)
通过以上对《非你莫属》的话目分析,我们发现,在求职面试中,一个完整的交际回合通常是由诱发话步、应答话步和附和话步构成的。在求职面试这样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中,面试官处于主导地位,可以随时控制话轮,完成绝大部分的诱发话步和附和话步。而求职者则处于较低地位,只能被动地进行应答,应答方式也较为单一。面试官一般先通过诱发话步邀请求职者提供信息,而在诱发话步中,提问和陈述话目是重点话目,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组合成提问、建议、补充等话目。然后求职者做出相应的应答话步。接下来面试官通过附和话步对求职者的应答进行表态,而在附和话步中,评论和重述话目是重点话目。
Foucault将权力视为一组确立了人们的地位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力量。权力无处不在,且具体而微,是一个关系和网络。[11]权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举动、态度、话语等等。Foucault认为话语可以建构社会关系 (转引自Fairclough[12]65)。语言有表达讲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的功能。[13]115在求职面试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中,权力的影响无处不在,支配着人们说话的方式。从上述对节目的话目分析不难看出,面试的话语主动权完全掌握在面试官手中,面试官可以轻松控制话轮。例如,通过诱发话目中的提问和请求,面试官可以要求求职者实施所需的言语行为,求职者只能根据面试官的发问和要求来做出应答。而附和话目中的打断则属于非正常的自选方式。言语打断不仅仅是对话轮转换规则的违反,还是对语言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它会因说话人的目的和个人交际策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14]这表明有权势的、地位高的面试官显然比地位低的求职者更容易取得发言权。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面试官与求职者的话语权力不平等,求职者处于被动地位。我们认为,虽然求职者在求职面试中处于不利地位,但是仍然可以采取相关语用策略有效地应对这种话语权力的不平等。
虽然求职者在面试中处于被动地位,通常情况下只能够被动地对面试官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但是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如果求职者认为自己拥有能够更好地展现相关能力的想法,那么就可以择机争取新的话轮,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如:
例25 金立勋 (求职者):绍刚老师,我可以说一些生活中有爱的设计。
张绍刚 (主持人):生活中有爱的设计,好,用这些先给女老板铺垫一下。生活中有爱的设计,来。
金立勋 (求职者):…… (略)
在例25中,求职者认为自己有相关的观点可以展现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表现增色,采取了主动策略,向主持人提出要求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接下来的应答也赢得了面试官的好感,增加了面试官的认可度。
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从语用策略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做出选择。[15]55-58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之所以能够相互理解,是因为对话双方有意无意地遵循着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在交际中,人们一般会遵循合作原则以期获得交际成功。这一合作原则包括四项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说话者有时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目的是想表达一定的会话涵义。在面试中,求职者不仅要领悟面试官的会话涵义,也要学会选择一定的语用策略,通过这些准则的遵守与违反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以更有效地应对面试。
1.数量准则的遵守与违反
在求职面试中,求职者经常会被问到有没有相关工作经验。面对这个问题,求职者应该知道这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对于有相关经验的求职者来说,首先应该表明有相关经验,然后陈述具体在哪个单位实习或工作过。后半段的回答虽然超出了问题需要的信息,违背了数量准则,但是用例证支撑了自己的回答。对于没有相关经验的求职者来说,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也不要气馁,不要只以“没有”来回答。求职者可以说在校期间曾做过相关项目,从中悟出了相通的道理,或者说经验是把双刃剑,没有经验或许是件好事,更有利于贵公司对自己的培养。这样的回答显然违背了数量准则,但是展现了求职者的应变能力,也弥补了自己没有经验的这个缺陷。
2.质量准则的遵守与违反
在面试中,面试官经常会问提出一些具体案例让求职者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让求职者针对自己公司的某个产品想一个广告创意。实际上,一个好的产品广告创意的提出是要经过许多工作人员的长时间思考和反复修改的,对于求职者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提出一个好的策划是很难的,所以,求职者很难提出让面试官满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求职者不妨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可以说某个大品牌的优秀广告创意跟这个很类似,可以参考借鉴。这样既间接回答了面试官的问题,遵守了质量原则,又表现了自己日常的专业积累,还避免了面试官对其广告创意的不满,可谓一举三得。
3.关联准则的遵守与违反
为了考察求职者的某项能力,面试官有时会故意违背关联准则,提出看似与面试毫不相关的问题。这时,求职者应该注意推导出面试官提出这个问题的真实意图,即“会话涵义”,避免掉入面试官的“语言陷阱”,切忌要求拒绝回答。如主持人在了解完求职者在学校的表现之后突然转问:“你有男朋友吗?你遇到没遇到过几个男生同时追你的情况?同时有四个男生追你,你会怎么处理这个事儿?”(20130630)从表面上看,主持人是在问求职者的情感问题,与工作并无关系。如果求职者没有意识到主持人的真正意图,认为主持人的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拒绝回答或者做出不明确的回答,都会导致失败的结果。其实,主持人在听完求职者的回答之后会表示,其真正目的在于通过询问求职者对此事的处理方式,来了解其应对多头绪问题的能力。
4.方式准则的遵守与违反
在求职面试中,面试官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求职者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求职者也需要在短时间内展现自己尽可能多的能力,所以表达清晰、简练、有条理显得非常重要。对于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求职者一般应遵守方式准则,回答要直接简练,避免晦涩和歧义。求职者的弱点也是面试官常问的问题,这时求职者不宜直接回答。对于这个问题,求职者可以首先重述自己的优势,表明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这个岗位,然后说明缺乏经验这个问题可以在进入公司后以最短的时间来解决,因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强,可以很快掌握相关技能。这样的回答既简洁有条理,又乘机展现了自己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伯明翰学派话语分析模式是话语分析的重要方法,但此前主要应用于课堂话语分析,很少应用于电视节目的分析。电视求职类节目将电视访谈与求职面试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本文将伯明翰学派话语分析模式运用于职场真人秀节目,进一步拓展了其运用范围。文章将2013年播出的《非你莫属》作为范例,通过对节目中求职者与面试官之间的30段对话的分析,归纳出了该类面试谈话的主要话目,并对其中的诱发类话目和附和类话目做了进一步的分类,同时一一解释了其语用功能。在此基础上,文章揭示出了求职者与面试官之间存在着话语权力不平等。最后,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帮助处在被动地位的求职者在面试谈话中取得主动,从而提高面试成功的机率。
[1]Sinclair J,M Coulthard.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路 扬.伯明翰学派话语分析法及其发展[J].外语研究,1996(4):6-12.
[3]Burton D.Analysing spoken discourse[M]//Coulthard,Montgomery.Studies in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81:61 -82.
[4]Berry M.Systemic linguis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A multilayered approach to exchange structure[M]//Coulthard,Montgomery.Studies in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81:119 -146.
[5]Coulthard M,D Brazil.Exchange structure[M]//Coulthard,Montgomery.Studies in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81:82 -107.
[6]Goffman E.Relations in Public[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1.
[7]Amy T.English Convers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8]McCarthy M,R Carter.L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94.
[9]辛 斌,苗兴伟.话语分析的两种方法论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4):66-70.
[10]盛永生.电视谈话节目主持话语的基本话目分析[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92-97.
[11]Foucault M.Discipline and Punish[M].Alan Sheridon,Trans.New York:Wintage Books,1979.
[12]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1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Brown P.How and why are women more polite:Some evidence from a Mayan community[M]//S Mc Connell-Ginet,R Borker,N Furman.Women and Language in Literature and Society.New York:Praeger,1980:111 -136.
[15]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New York:Arnold,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