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阴溪畔,诗意栖居地

2013-08-31 07:12丘勤
世界建筑导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松阳古村落

(文/图)丘勤

杨家堂村,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清一色的黄墙黛瓦,带着一种建筑的庄严

Located in an area known as the granary of Southern Zhejiang, Songyang County is sheltered by mountains and protected by rivers. The Songyin and Xiaoxiang Streams wind through this basin, creating a natural sanctuary for successive migrations of Hakka families who became refugees during the Song and Jin Dynasty wars. Today, over one hundred of their village settlements remain scattered throughout this picturesque landscape. A wide diversity of architectural styles,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adaptations to the mountainous wetlands not only characterize these villages, but also express the essence of one thousand years of literary agrarian culture. The tranquil beauty of this ancient homeland offers the human spirit a poetic and intimate place to reside.In fact, AW guest editor Qiu Qin found it impossible not to fall in love with the Hakka Villages of Songyang County.

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属瓯江上游的松阴溪和小港溪蜿蜒而下,由北至南流灌被称为浙南粮仓的松古盆地。因山环水绕,群山隔绝,自宋金战乱以后,偏居一隅的松阴溪两岸,曾被称为中原文化的避难所和福建客家人北迁的家园,数百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散布在青山秀水间,建筑形式多样,规划独具匠心,与田园山水巧妙融合,绵延千年的耕读文化深深渗透,民风淳厚。恬美安然的乡居环境,带着一种来自久远的心灵家园的诗意与亲切,令人无比眷恋。

吟着我最爱的唐代诗人王维“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诗句,端午前后终于凑假一周,泡在了浙西南的山区小县松阳。龙舟雨一直没有断过,每日寻访山溪古村,双脚俱是泥泞,但心却似那飘来荡去的云雾,湿沉沉、温润润的,溢满了感怀与欣喜。宋徽宗时的状元、著名才子沈晦亦有诗赞此处:“寒流穿曲岸,支径入翠微。山深谷木合,林静珍禽飞。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实在想不到,这个瓯江支流松阴溪上游的小小县境,气势恢宏、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竟如此众多,镶嵌在山涧溪畔,衬着暧暧云雾、层层梯田、森森翠竹、清清溪水,那种人居与自然的充分和谐,流淌着无比的诗意,仿佛八辈子亲亲的心灵故乡。一处处饱含古老智慧的村落规划、奇思妙想的建筑细节、巧夺天工的木雕石雕,加之笼罩四野的濛濛烟雨,村人的淳朴热诚……即便用尽这世上最华美的语言,也难以形容我的惊喜与感动。

大山皱褶中的折叠式、阶梯式古村落群

“八山一水一分田”,因仙霞岭山脉逶迤入松阳全境,地形起伏,缺少平地,松阳的村落多是背靠青山,层层递进地沿着山势不断延伸,黄泥黛瓦的村屋在竹树掩映的山坡上疏密有致地错落开去,青石板和卵石巷道间有台阶一级级地相接,远远看去,建筑群象折叠着排列,或鳞次栉比地层叠而上。这种被称为“折叠式”和“阶梯式”的古村落,在松阴溪上游山乡比比皆是。

三都乡的杨家堂村,清一色的泥黄土夯鸳瓦马头墙的古村屋沿山坡层叠排列,古樟参天的村口居高临下,视野里是森森古树环抱着的建筑格局紧凑统一的乡村,色调极其和谐,透着一种建筑的庄严。这个只有300人的小山村,却聚集了象征古代最高建筑等级的庑殿顶以及规制很高的歇山顶,还有民居常见的悬山顶、硬山顶等四种屋顶样式。村人告诉我,先祖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后代,因孙子宋慎涉及要案,宋濂全家被谪川北茂州,当时有一子孙逃到这大山中,“割茅凿井,以番其家”,开辟了杨家堂村。因这位先祖见多识广,小小村子孔庙、宫殿、官衙建筑俱全。民国十五年(1926)这里曾创办了松阳县首座初级中学,校址是一座寺庙,即今浙江省重点中学松阳一中的前身。两座巧然相对建于半山古树下的廊桥,既给村人遮风避雨,又是俯瞰全村景致的最好地点,雨中令我们久久流连。

从杨家堂村往山下走,半山又一个镶嵌在梯田山坳间的古村映入眼帘。这个叫酉田的村子,茶园环绕,古树参天,云雾笼远山,疏竹掩柴扉,一派原生风土。

古老的村舍从高往底散布,溪流哗哗穿过,祭祀观音娘娘的感应堂巧妙坐落在横跨溪流的廊桥上,背景是乳白云雾飘渺的茶山竹林——蔡宅村,真真一处世外桃源。这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祖上明末清初从福建长汀迁来,至今还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民俗——办庙会打清醮,每三年举办一次,在春节后挑一个吉日,热闹两天两夜,最后是放水灯,上千盏水灯顺溪水漂流而下,带着客家人的心愿与祝福。我们在五进的清代院落里避雨,听老人讲述蔡氏五兄弟从商进仕发迹又没落的故事,这五进大屋处处雕梁画栋,哗哗大雨从雕刻繁复、栩栩如生的雀替前浇注而下,庭院深深,那些久远的故事在老人带着浓重客家口音的讲述里飘惯入耳,恍惚有些许的不真实……

溯小竹溪深处蜿蜒的山路而上,一弯又一弯,山道曲折艰深,几乎要晕车了,眼前云雾茫茫里,忽现一个典型的折叠式村落。这个叫后畲的村子不知是否与畲族先民有关,村子整个被古老参天的红豆杉和茂盛修竹所覆盖,那些红豆杉起码有近千岁了,那么村子的由来是否也这样久远?暮色渐起,炊烟飘升,的士司机山路夜雨难行的催促中来不及采访村民问个究竟,只得频频回首,依依惜别。

酉田村,巧妙错落在山腰田园间,古树点缀,池塘修竹,诗意盎然

云雾飘升处、梯田翻卷间、溪流缓缓边的诗意家园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这首我极爱的《山之高》,作者宋四大才女之一的张玉娘,是松阴溪的水滋养的。近千年后,漫步清流缓缓的松阴溪畔,濛濛烟雨拢着竹树青青的乡村,这古雅堪比诗经的好诗句余韵袅袅,此时我深深感知,什么叫人杰地灵。真是好山好水好诗性呀。

众多山坑小溪在崇山峻岭中弯曲迂回,汇聚而下,松阴溪到了县城后,往东南逐渐汇成了一条大河,只是在这略有磅礴之势的雨季,仍是碧清如绿绿的绸缎,溪岸有庞大的村落,古树笼罩着乌压压大片鸳瓦白墙。在早餐店邂逅的象溪乡文化站长叶伟大叔,热心带着我们到靖居古村,寻访元明清三代并存的老房子,造访祖辈相传手工艺做红泥小火炉的作坊。靖居村先祖包氏从横樟村迁来,因此地处松阳——丽水古道中唯一不用渡船的水陆要冲,航运便捷,1395年南宋朝廷在此设置巡检司,很快发展成为人丁兴旺的大村。攀上村子高处俯瞰,密匝匝的古民居井然有序,横七竖八的青石板巷道两边还保留着一溜溜那种通长门板的老店铺,松阴溪远远地绕村而过,的确好风水。

松阴溪上游,三都源、四都源、六都源等地名,想见都是青山夹岸、白云袅袅的支流吧,吸引着我们前往。雨雾里包辆的士,随便去往出产著名的松阳萝卜的四都乡,离开县城沿通往金华的S44省道盘山而上,只见云海飘升在层峦叠嶂间,浓荫掩映、白云飘飘的半山,竟然错落着一个画一般的村子——西坑村,仿佛仙境里幻变出来的,美得那么不真实!……走近这个巧妙建在陡峭山崖上的宁静小村,我们沿临崖的卵石巷道漫步,茫茫云海从远远群山逶迤的天边流动过来,漫过深阔壮丽的峡谷,漫过层层梯田和蜿蜒而上的茶山,一幅辽阔壮丽的画卷在眼前展开,如此大气磅礴,扣人心弦,直令人屏住呼吸,忘乎所以……

巧夺天工的建筑细节 淳厚悠远的质朴乡风

松阳县山谷溪畔的古村落众多,先祖出于防火防盗、或地形所限、或易经八卦风水,费尽匠心规划,有的整村造型如大船起锚,有的层叠相就,有的散布翻飞在梯田上。巷道深深,台阶错落,七拐八弯,有的建筑群如迷宫一样,但从第一天下午游走山下阳村开始,我们就再没担心过会迷路——因为每到一个村子,都会有热心的乡人自告奋勇来带路,或老者,或村干部,或年轻的小媳妇,他们给大雨里抗着摄影器材的我们打着伞,帮我们背过包,缓缓援引着,如数家珍般讲解着村子的由来,每一处老屋的故事。山下阳村的杨书记,带着对保护家乡古建筑深沉的责任感,一一给我们介绍村落保护规划,打开老祖宗留下的清朝手绘松阳县地图,逐一介绍周边古村;吴弄村的老婆婆,泡上热腾腾的香茶留我们歇息,将刚从菜园摘回的鲜嫩青菜韭菜全数塞给我们回城去尝鲜;横樟村里,村委员张大哥带我们走街串巷,打开包氏宗祠大门给我们讲述包拯后裔故事,在丽水工作回乡探亲的包华斌开着小车迢迢送我们回县城,带我们一路拍摄……大雨里,每过一处,都有村民相邀家中,请茶留饭,递上过端午的咸鸭蛋和粽子,摘下门前红彤彤的杨梅亲热地送到面前……

从松阳——龙泉的青石古道贴着横樟岭而出,象一条龙的脊梁,包氏后裔聚居的横樟村就嵌在这条龙脊上,两条溪流在村中心交汇,古屋沿溪岸排开,家家挂着端午的粽子。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的包氏宗祠,分上下两堂,气魄恢弘,墙上画满从包拯第五代孙、官至南宋大理寺右评事的包仁开始,一代代赫赫有名的先祖画像。虽然横樟村只有800多人,但全国80%的包公后裔都是这里衍生出去的,这一支发散出去的就有4万多人。每年春节,至少有200多位包氏子孙会回来祭祖,正月初五到十五舞龙灯,从祠堂舞遍全村、再舞上龙脊古道,要热闹十天半月。至今,村子还完好保留着明万历年间修建的民居和宋代古匾。

先祖来自福建客家的阙姓为主的石仓古村落群,还保留着闽地的生产生活和祭祖习俗。一组组马头墙高挑、院墙阔大的深宅大院,气势雄浑,高悬挂着“福善堂”、“怀德堂”、“善继堂”等清代遗留的堂号,“德为福基”、“义方教子”、“儒林曾宿”、“勤俭可风”等古老匾额,透出重耕崇学的淳朴民风。因交通方便,这里已开发旅游,屋舍粉饰一新,少了松阳古村落那种原生拙朴的美感,但外门、内门、厅门数重递进的门楼,门楼上嵌的缀满人物、花鸟、鱼虫的砖雕,着实耐人寻味。

县城西北2公里的乌井村,一组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翘首耸立,气宇轩昂。这个被称为木雕艺术殿堂的黄家大院,清同治年间开始兴建“梅兰轩”和“竹菊轩”两座楼房,光绪年间再建“武扶技楼”,民国七年投资55000块银元又建豪华的“百寿厅”。前院“百寿厅”俗称“七间”,为三进七开间,厅中172根巨大的楠木柱子井然并列,从横梁、斗拱到雀替,每一处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尤其是那200个雕刻在雀替上的“寿”字,笔法无一雷同;后院的梅兰竹菊厅,门额、柱础、窗棂上均布满蝠、蝶、鱼、石榴及雀、鹿、蜂、猴图案等等木雕,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巨大的雀替上那些精美的渔樵耕读劳动场景,那么生动,呼之欲出。一个越剧戏班正在廊下妆扮,准备唱戏,水袖飘飘的小姐、高中后喜气盈然的公子,缓缓踱过雕花满目的楼廊下,恍惚间,时光穿越,回了千百年前。

石仓古民居群,茶山翠竹映衬着屋瓦白墙,云雾笼罩里,诗情画意

松阳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简介

松阳县位于浙江丽水西北,县城西屏镇距丽水市73公里,建县始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 人杰地灵,底蕴深厚,曾先后涌现过百名进士,是唐道教名家越国公叶法善、宋著名女词人张玉娘、南宋左丞相叶梦得、明《永乐大典》总编撰王景等名人故里。有建于北宋咸平五年的延庆寺塔、建于明弘治九年的詹宝兄弟进士牌坊、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石仓古民居群,以及汤兰公所、城隍庙、青云塔、三济桥等文化古迹。

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松阳高腔”被誉为戏曲界活化石,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松阴溪滋润了浙南主要粮仓——松古平原,阡陌连片,稻浪滚滚,茶桑翠翠,烟畦成行。全县原生环境维护良好,是中华秋沙鸭等近三百种珍稀鸟类的主要越冬保护栖息地。箬寮岘自然保护区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千亩猴头杜鹃花海;还有卯山森林公园、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的八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等旅游资源。

松阴溪畔的古村落均通乡际公路,有绿色乡际小巴士前往,只是班次很少。可包车寻访,以县城为中心,包的士,一天可寻访3-4个村落,300元左右车费。除石仓古民居群开放旅游外,其余村落均为纯粹的原生古村,民风质朴,古意悠悠。

松阳是中国绿茶集散地,特产“松阳银猴”茶、端午茶、苦丁茶,以及晒红烟、大红袍赤豆、卤笋咸、仙草豆腐等。

横樟村,包氏后裔聚居地,古老村居沿哗哗溪流两岸排开,远山叠嶂,极好风水

蔡宅村,菜园翠竹映衬的古老大屋

杨家堂村,村口古樟树下,可居高临下俯瞰清一色黄墙黛瓦的古老村居

后畲村,炊烟袅袅升,疏竹掩柴扉,安然如一幅画

黄家大院,精美繁复的斜撑横梁斗拱构件

普通农家,也看见雕刻得如此惟妙惟肖的斜撑

猜你喜欢
松阳古村落
我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初探
何处是松阳
古村落“活化石”里的东昌府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楼上楼下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松阳:以科技为引领 推进产业转型林业增效
松阳香榧迎来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