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柳涛 陆 琴 季晓琴
(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 226500)
在蚕的饲养过程中,蚕病发生对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大面积蚕病暴发时,不仅造成蚕农巨大的经济损失,往往还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减少蚕病发生,降低因病损失,是充分利用桑树资源,生产出更多蚕茧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也是基层蚕桑技术推广者的工作目的。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蚕病防治工作,控制病害损失,自2009年开始,在国家蚕桑体系科学家的统一要求指导下,通过连续三年9个蚕期采用定点跟踪调查的方法,摸清了如皋养蚕生产上蚕病发生现状及为害损失情况,为系统地开展蚕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根据如皋蚕桑在全市的区域分布情况,选择在能代表如皋桑园管理水平及饲养水平的高明镇中心居委会、搬经镇加马村和柴湾镇双楼庄村开展蚕病发生情况的调查。每个村按自然村落分布,分别随机连续抽取10户养蚕农户,全市共30户蚕农户作为蚕病发生损失情况定点调查户。调查自养蚕前消毒时开始,至上蔟、售茧结束。每个村由一名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蚕桑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每天到户上门调查记载,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调查过程中,如实记载养蚕全过程的用药时期、品种、数量、方法,饲养蚕品种、批次、数量等,准确调查收蚁孵化率,每天记载淘汰、因病损失蚕头数,对一时无法判断蚕病类型的,将病蚕带回市蚕桑站,借助仪器确诊。蚕病定点调查的30户蚕农2009年蚕桑基本情况见表1。
孵化率%=1-未孵化的蚕种粒数/张种装盒卵粒数×饲养张数×100%;
发病率% =发现该病的户数/调查总户数×100%;
蚕病损失率%(以一个村10户为单位计算)=发现并淘汰该病病蚕头数/调查总蚕头数×100%;
调查总蚕头数=各村10个调查户饲养(收蚁)蚕头数总和;
各调查户饲养(收蚁)蚕头数=(各户饲养的品种、批次在催青室内调查的张种装盒卵粒数×饲养张数)-该户收蚁时未孵化的蚕卵;
结茧率%=被调查户出售蚕茧总量×出售当时的公斤茧颗数/该户饲养(收蚁)蚕头数×100%;
淘汰率%=饲养时人为遗弃的无任何病症的正常(落小)蚕/饲养(收蚁)总头数×100%;
遗失率%=[饲养(收蚁)头数-结茧粒数-病蚕总数-淘汰蚕头数-机械或人为损伤及其它动物加害头数]/饲养(收蚁)头数×100%;
另外,各户的屑皮茧、烂茧不计入结茧总数内,根据病因分门别类列入各病种后统计,机械及人为损伤、鸟鼠蟾蜍等食害不作为蚕病损失统计。数据处理时分别以村为单位,村内10个调查户各类蚕病损失情况等的调查数据通过数学平均的方式计算,全市各期数据及其它数据均为加权平均值。
表1 定点调查户2009年蚕桑基本情况
通过3年9个蚕期的调查,我们发现,影响如皋养蚕生产的主要蚕病种类有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蝇蛆病及中毒症。病毒病中有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真菌病中有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细菌病中有细菌性胃肠病及黑胸败血病、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引起蚕中毒的除了农药外,因各种原因造成蚕的不结茧现象越来越普遍。
不同养蚕季节蚕病的发生种类及损失程度不同。春蚕期以中毒症、病毒病及蝇蛆病为主,以病毒病发生率最高,三年中有91.1%的蚕农户程度不同地发生病毒病,但损失不大,三年平均损失0.86%,但却以中毒的损失最重,为2.91%,占春蚕蚕病损失的35%以上(见表2)。中、晚秋蚕是各种蚕病发生、损失最集中的时期,中秋以真菌病、病毒病、中毒症及蝇蛆病为主,晚秋以真菌病、病毒病为主,因病损失三年平均分别达到15.29%和11.97%(见表3、4)。
表2 2009~2011年春蚕期蚕病损失情况调查
表3 2009~2011年中秋蚕期蚕病损失情况调查
表4 2009~2011年晚秋蚕期蚕病损失情况调查
中秋蚕期除农药中毒外,以真菌病的发生最早,小蚕期以白僵病为主,大蚕期能见到少许绿僵病蚕,而晚秋大蚕期绿僵病发生数量明显增多。晚秋蚕期发生的病毒病除血液型脓病外,在少数蚕农家中发现了中肠型脓病病蚕,浓核病和病毒性软化病则由于检测手段有限,此次未发现,但1988年我市曾采用血清对流免疫电泳技术在养蚕生产中检测到浓核病[1]。
目前,由于如皋市蚕期布局上中晚秋蚕套养的特点[2],对于无小蚕专用蚕室的养蚕农户,如中、晚秋混养,晚秋蚕蚕病损失率最高可达45%以上(农药中毒除外)。
除了中毒和僵病外,生产中80%以上的病蚕集中出现在上蔟前后,分析一方面由于5龄期不除沙不便发现,另外也有可能是多数蚕农户5龄后期不再用药,同时室外上蔟时动作粗放,熟蚕堆积过多加上陈旧方格蔟上病菌太多,增加创伤感染引起。
蚕病发生损失程度因不同年份有较大的差异。从表2、表3、表4中可见,不管是春蚕期还是中晚秋蚕期,在2009~2011年的三年中,均以2011年的蚕病发生、损失最严重。
2.3.1农药中毒成为影响蚕茧生产安全的首要因素
农药中毒不仅是中秋蚕生产的最大威胁,在相对较为安全的春蚕期仍有25%左右的农户发生农药中毒,最严重的户损失100%。三年平均蚕病损失中有近20%是由农药中毒引起的,其中还不包括不结茧蚕的损失。
2.3.2病毒病仍然是生产中发生面最广、为害最重的蚕病
病毒病中发生面广量大的主要是血液型脓病,这一调查结果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皋蚕桑生产上病毒病多以中肠型脓病为主有很大的不同[3]。春蚕期最早的户在4龄眠大眠时就已发现血液型脓病病蚕,后虽及时采取措施,因病损失仍达5.7%,多数户是在上簇时发现30~50头病蚕掉落在簇下。虽然春季因病毒病的平均损失率不高,但由于发生病毒病的养蚕户比例很高,三年平均91.1%,因此导致秋季几乎100%户发生血液型脓病,最严重的户3龄眠中发生,因病损失高达23.6%。晚秋蚕期发现有中肠型脓病病蚕,但发病率不高,只有5.5%,损失也不大,平均0.22%。
2.3.3蚕蝇蛆病的预防普遍得不到养蚕人的重视
蚕期蝇蛆为害损失率虽然只有0.88%,但由于蚕蛆蝇为害后,造成蛆孔茧对茧质的危害相当大,因此,必须重视蚕期蝇蛆的预防。据2009年中秋对茧站鲜茧抽样调查,因蝇蛆为害在上茧中造成的蛆孔茧达到1.8~2.4%,2009年中秋蚕和2010年春蚕分别在大眠中发现蚕蝇蛆死蚕。2010年,我们对灭蚕蝇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发现全龄使用灭蚕蝇3次以上的户只占调查户的40%,34.1%的户只使用1~2次,有25.9%户甚至1次灭蚕蝇都不用。分析一方面由于大蚕期一次用桑较多,不好拌和也拌不均匀,使用不方便,另一方面也因本地蚕茧收购上多数不化蛹就卖茧,蝇蛆为害在蚕期蚕农不易看到,因此添食灭蚕蝇预防蝇蛆为害一直不被养蚕人重视。
2.3.4蚕的各种细菌病对生产的为害损失较小且容易控制
由于蚕的各种抗生素添食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细菌性胃肠病的发生[4],因此生产上细菌性胃肠病的为害损失很小。大蚕期偶尔发现败血病蚕,未见到卒倒病蚕。但蔟中败血病蚕的发生数量骤然增加,分析应与上蔟时操作粗放造成伤口,且大多数农户家中的方格蔟具未经彻底消毒,病菌较多有关。
2.3.5真菌病的发生种类及损失程度,因不同年份、不同饲养季节差别较大
春蚕期极少见到真菌病蚕,个别户在5龄后期或簇中发现1、2头白僵病蚕或曲霉病蚕。中秋蚕期真菌病发生时间早,发病面较广,3年中100%的养蚕户中秋都发生真菌病危害,平均损失6.16%。真菌病发生时间的早晚及损失程度与不同年份有关,2009~2010年中秋蚕自2龄期将眠时开始发生白僵病,因防治及时,损失只有1%。而2011年中秋白僵病发生严重且损失较大,虽加大防治力度却屡禁不止,2011年中秋因僵病为害损失达16.46%,晚秋僵病损失10.7%,分别占当期蚕病损失的近60%。
中秋小蚕期主要以白僵病为主,到9月下旬大蚕期时,由于外界气温下降,此时如遇低温阴雨天气,则发现绿僵病蚕,晚秋蚕僵病损失中绿僵病蚕约占25%左右。3年中3个调查点中晚秋蚕的僵病发生损失率均以高明镇中心居的10户调查户高,分别高1~3个百分点,分析一方面与该地区小蚕普遍使用饲育箱饲养,局部小环境湿度较大,另一方面应与蚕区有人收购白僵蚕有关。
2.3.6上簇后不结茧蚕的发生量逐年增多
自2009年春开始进行蚕病发生情况调查后,笔者注意到,部分调查户或多或少有不结茧蚕的发生,2010年几乎所有的调查户中均有发生,发生量约占收蚁头数的0.3~1%。这些不结茧蚕多数外观与熟蚕无异,解剖丝腺少数蚕的前部丝腺发红,多数正常,并无其他无病变病症。2011年春蚕这一现象越发严重,30户调查户后期不结茧蚕的发生量平均达10.65%,我市部分地区发生的不结茧蚕比例高达30%以上,一些养蚕户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影响蚕茧产量,危及到蚕桑生产的稳定及社会和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部分蚕农户熟蚕上蔟时适逢农作物秸秆焚烧引发微量污染外,应与近年来江苏东部沿江沿海地区大量精细化工企业的投产有关,同时上簇时过量使用蜕皮激素有加重加剧不结茧蚕的发生趋势[5]。
2.3.7蚕的微粒子病未发现
此次蚕病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微粒子病蚕,除与省内各蚕种生产单位认真执行消毒防病淘汰制度,蚕种质量监管部门严把质量安全关外,还与我市自1996年至今,坚持对所发蚕种进行补正检查有关[6]。2008年春,我市高明等镇因蚕种贩子私贩不合格蚕种,曾造成微粒子病暴发,严重影响蚕农经济效益,所以仍应重视和加强蚕种的流通管理,严厉打击私贩蚕种行为。
2.3.8饲养过程中蚕的遗失是影响蚕茧产量的重要因素
适当的淘汰可以提高蚕的整齐度,减少蚕病发生,但多数蚕农在除沙等操作过程中,看到蚕还是要拣起来饲养的,所以蚕期主动淘汰的很少,平均只有0.72%。由于小蚕期饲养温度偏低、给桑偏多,加上养蚕人年龄大、眼力差,小蚕期蚕的遗失损失非常严重。调查户中蚕的遗失率最低的4.1%,最高达30.5%,平均13%。蚕期过多的遗失严重制约着蚕茧产量、效益的提高。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力外出务工,不仅使养蚕劳力缺乏,而且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蚕桑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比重下降[7](目前已跌至10%以下),导致饲养时劳力投入不足,造成饲养管理操作粗放,增加蚕病感染机会。
优质高产多丝量蚕品种在的推广,与农村养蚕劳动严重短缺,无法满足其“精耕细作”的饲养要求相匹配的矛盾[8],是导致血液型脓病多发、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对蚕用消毒防病药剂的生产、经营管理不到位,造成部分假劣药品流行,降低药剂防病消毒效果。同时由于蚕农在养蚕防病、消毒中存在诸如消毒药乱搭配、蚕药用量不足、蚕室打扫不干净、防病用药不对路等,重视添食用药,轻视预防用药,如灭蚕蝇使用次数少,而其它添食药用得较多等诸多问题,影响消毒防病效果[9]。
由于如皋历史上蚕茧收购秩序混乱,茧贩多,长期收购毛脚茧等,导致原本脆弱的小蚕共育体系瓦解,小蚕饲养期间蚕农不愿加温饲养。低温饲养,不仅延长龄期(最长时幼虫期经过可达35天),增加遗失,降低蚕体重和茧重,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还加大、加重蚕病发生感染机会[10]。
随着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产业规模越来越小,农桑夹花田的增多,农药中毒或其它污染中毒风险增加[11],导致发生不结茧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不结茧蚕也越来越多。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天气异常变化加剧[12],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蚕期高低温冲击降低了蚕的抗病力,增加了蚕病发生风险。
[1]佘柳涛,薛卫东.蚕病血清学早期诊断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四川蚕业,1989,41(2):8-9.
[2]佘柳涛,周慧勤,陆琴.调优布局规避风险 促进蚕桑生产稳定发展[J].中国蚕业2011,32(1):48-50.
[3]佘柳涛,薛卫东.如皋县家蚕病毒病的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J].江苏蚕业,1990,12(1):44-45.
[4]佘柳涛,陆琴,季晓琴.新蚕药“亚迪蚕丰”农村中试初报[J].中国蚕业,2010,31(1):37-38.
[5]佘柳涛,王兵,周彬.过量使用蜕皮激素对蚕茧生产的影响[J].江苏蚕业2009,31(2):32-33.
[6]佘柳涛,陆琴,许梅.一代杂交种补正检查的方法及作用[J].中国蚕业,1998,76(4):23-24.
[7]佘柳涛,钱小兰,朱秀凤,等.推行适度规模经营 提升蚕桑产业优势[J].中国蚕业2003,24(2):52-53.
[8]佘柳涛.省力化养蚕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办法[J].江苏蚕业2008,30(2):18-19.
[9]佘柳涛,薛卫东,钱忠兵.对蚕药使用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蚕业,1999,21(3):19-21.
[10]薛卫东,佘柳涛,周勇.家蚕四龄低温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影响[J].蚕桑茶叶通讯,2000,(3):24-25.
[11]王羽骋,李碧君.环境污染对江苏蚕桑生产的威胁及防范对策[J].江苏蚕业,2011,33(4):39-40.
[12]佘柳涛,薛卫东,陈爱玉,等.影响如皋市蚕桑生产的气象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国蚕业,2010,31(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