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益波/文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
2013年3月6日,缅甸两艘战舰访问印度东部军港维沙卡帕特南,并与印度海军开展了首次联合军演,这也是继2013年1月21日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首访缅甸之后,双方军事安全合作又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印缅军事关系已由陆上边境安全合作延伸至海上合作。尽管这种军事合作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呈现出全面深化的趋势,对此我们应该有客观、清醒的认识。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印度就开始稳步、谨慎地与缅甸开展军事安全合作,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印度东北地区的部族分离叛乱和族群间暴力冲突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影响东北开发和国内稳定的“慢性溃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叛乱分子利用印缅边境的复杂地理环境逃避军事打击,从而导致剿而不绝,经常死灰复燃。为了推动缅甸政府联合打击跨境叛乱分子,印度军方高层多次访问缅甸,并且顶着西方国家的压力向缅甸军方提供武器。2000年1月和7月,印度前总参谋长马立克为重启印缅安全对话两次访问仰光;2004年11月,印度出动6000名军人打击曼尼普尔邦的分裂组织,缅甸军队严密封锁边境予以配合;2006年10月,印度陆军副参谋长S. 帕塔希拉曼(S· Pattabhiraman)公开承认,印度军方向缅甸提供了数量不详的T55坦克、步兵战车和105毫米大炮及直升机,以增强其反叛乱作战能力。但由于缅甸政府的“不热心”、西方国家的压力以及印度国内政治影响等因素,这一阶段的安全合作断断续续,实效并不明显。缅甸政府长期以来只重视对付东部和北部边境的武装叛乱;印度支持缅甸民主派的一些举措也影响到缅甸军方合作的积极性;在欧盟的压力下,印度准备出口给缅甸的攻击型武器装备也被迫取消。直到2005年,缅甸西部边境仍大约有27个反印叛乱分子训练营。因此,边境维稳是印度对缅政策的一个重要安全动因。
第一,军方高层互访频繁。从2011年8月到2013年2月的短短18个月内,印度国防部长和三军最高长官先后访问了缅甸。2011年8月,印度海军总司令维尔马访问缅甸;2012年1月,陆军总参谋长辛格访问内比都,参观了缅甸国防大学和西北军区司令部;同年12月,空军总参谋长布朗访问缅甸,如此密集的访问表明印度对发展与缅甸军事合作的迫切心态。缅甸方面,2012年8月,缅甸军方的实权人物、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对印度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访问,受到印方高规格接待,并参观了位于加尔各答的东部军区司令部。
第二,海上安全合作的力度在加大。以往双方安全合作的领域主要是应对边境安全,如跨境分裂分子、非法移民、毒品及小武器走私等。随着双边关系的发展及高层的重视,两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发展迅速。孟加拉湾对于印度、缅甸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印度在反恐、打击海盗及海上犯罪的旗号下,先后在北印度洋这片靠近马六甲海峡的敏感水域(安达曼—尼克巴群岛海域)举行了八次“米兰”(源自印地语,意为“相聚”)联合军演,缅甸海军多次派军舰参加。2012年4月,印度总理辛格首次访问缅甸时也强调,印缅安全合作不仅对维护陆上边境安全十分重要,也有助于保护从加尔各答到实兑的海上贸易。
第三,军事人员培训。印度十分重视对东南亚国家的军事人员进行培训,这也是印度开展军事外交的一个重要手段。早在2006年11月,印度陆军参谋长辛格表示向缅甸士兵提供特种作战的装备和训练;2012年8月,敏昂莱访印时,印度再次提出要帮助培训缅甸的军事人员。2013年,印国防部长安东尼在缅甸表示,允许更多的缅甸人员进入印度陆军机构进行训练。
缅甸是东盟十国中唯一与印度接壤的国家,其独特的战略位置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印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安全利益来看:缅甸与印度有长达1640多公里的边界线,印度东北部四个战略十分重要的邦都与缅甸接壤。缅甸毗邻安达曼海和孟加拉湾,对印度的海上交通线至关重要。印度的基本安全考虑是阻止潜在的敌人控制缅甸以威胁印度的“东大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一度占领缅甸,对英属印度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印度著名政治家潘尼迦曾在《印度的未来和东南亚》一书中指出:保卫缅甸就是保卫印度。
从经济利益来看:印度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处于改革进程中的缅甸被世人看作是充满希望的“处女地”和“第五只小虎”。如果双方能妥善维护好边境安全,完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经贸合作,这无疑将带动印度东北地区的开发。为此,印度表示愿意为实施“加拉丹河流域全面开发运输合作框架协议”提供1.2亿美元的融资,同时,大力推动筹建从曼尼普尔邦经缅甸直至泰国跨国公路网。
从战略利益来看:印度的“东进战略”已进入3.0版。印度希望谋求在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更大的战略影响力,与此同时,印度对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安全日益重视,争取缅甸的合作无疑是印度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印度与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和越南的军事合作都在快速发展,其背后都隐含制衡中国的战略算计。缅甸自1989年以来积极与中国发展军事合作,印度希望通过做缅甸的工作,使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重新回到“战略中立”的轨道上来。
②饮食目标: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病情,为患者固定饮食方案,注意饮食搭配,并控制脂肪、蛋白质、钠盐摄取量。教育患者学会自我计算食物营养值,学会采取食物代替法,保证日常营养所需的同时,控制血糖水平。除此以外,患者还需要摄入高纤维食物和新鲜水果。
概而言之,印度在未来几年可能会以缅甸民主转型为契机,利用其与缅甸民主派的传统友谊来进一步强化军事安全合作,特别是在人员培训和海上安全合作方面还会有大的进展,这两点都是印度的“优势项目”。当然,印度加强与缅甸军事安全合作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第一,印度自身实力的制约。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乏力,落后的基础设施与僵化的官僚政治体制拖住了“大象”前进的脚步。由于基础工业薄弱,印度现代军工较为落后,军队所需的先进武器都需要进口,印度军费开支的很大一部分都用来购买国外武器装备。印度的战略重心一直偏向巴基斯坦及海湾地区。这些弱点使得印度在东南亚推行军事外交有点“力不从心”。
第二,缅甸政局走向及政策选择。随着缅甸政治氛围突然宽松起来,军人集团、反对党、地方民族分裂势力等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日益公开化,外部力量也借机“重返缅甸”,使得缅甸政局充满变数。尽管印度采取各种手段来扶植缅甸政府和军方里的亲印派,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此外,缅甸外交中立主义传统也使其不至于完全倒向任何一个区外大国。
第三,美国因素。2012年11月,连任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对缅甸进行“历史性”访问,在此之前,美国军方和智库都主张加强与缅甸军队的接触与合作。美国对印度在东南亚的军事外交既有支持的一面,也有防范的一面。
印度与缅甸的军事安全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印度加大与缅甸的军事合作,既有维护边境安全和海上贸易安全的现实考虑,也明显带有制衡中国的战略考虑。面对这一新现象,我们应该客观清醒地加以分析。
一方面,缅甸在中国的地缘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缅甸是东亚陆权国家进入印度洋最便捷的通道。在60年前的抗战时期,惟一与国际出海口相连的滇缅公路成了中国的“生命线”。如今,中国要突破“马六甲”困局,维护海上石油运输线的安全,缅甸的重要性更加明显。2013年5月建成的中缅原油管道对中国实现“原油进口多地区、进口方式多元化”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自1988年以来,中国在缅甸有着广泛的投资和经济利益,也有大量的华人华侨在缅甸居住和经商。中国在缅甸全境投资建设新港口、高速公路和大坝,投资额超过140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对缅甸投资最多的国家。因此,进一步加强与缅甸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维护中国经济和安全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从整个亚太格局的大局来看待印缅军事合作。虽然有外媒担心中印在缅甸的“争夺战”将很快浮出水面,但2013年1月28日,中国外交部对此作出回应:印度和缅甸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方乐见印度和缅甸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也希望双方关系的发展能够有利于两国以及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不断强化,中国在西太平洋方向面临的压力明显增大。中国应该转变思路,经营好我们的“战略腹地”,特别是中南半岛和中亚地区。中国、印度在缅甸的竞争不应演变成“零和游戏”,三方应加强沟通与协调,相互尊重各自的重大利益关切、开展平等互利的经贸合作、深化人文教育交流,使得这一战略要地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模范区”。
由中国、缅甸、韩国、印度四国投资建设的原油、天然气双管并行的管道工程于2010年6月在缅甸正式开工。2013年7月28日,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开始正式向中国输送天然气。图为8月22日,工人在广西忻城县大塘镇中缅油气管道站点建设施工现场加紧建设。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笔者建议:第一,加强与印度的战略沟通。中国应该让印度认识到,中印都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都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东南亚应该成为中印合作的舞台。第二,重视对缅甸政治走向的预判和研究。未来几年,缅甸政局还将处于变动之中,我们应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对缅甸政治走向做好深入细致的分析,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第三,构建和完善多边合作制度,在多边合作的平台上培养合作习惯,及时沟通信息,由经及政,循序渐进地开展多边合作。中印缅三国可以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为契机,提升BCIM地区合作论坛的实效性和机制化水平。第四,提前做好孟加拉湾海上安全的研究工作。印度、缅甸还有孟加拉国都是孟加拉湾的濒临国,随着中缅油气管道的正式运行,中国应积极与上述国家沟通、磋商,加强双边或多边合作,确保该海域的自由通行和航线安全。
[1] 李益波. 印度东北部族分离运动及印度政府对策[J]. 现代国际关系,2006, 12: 32-33.
[2] Rajat Pandit, “Myanmar General to get red carpet treatment in India”, the India Times, July 19,2012. http://article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2012-07-19/india/32746391_1_naypyitaw-yangon-asean-country
[3] “PM’s Address to the Thinktanks, Intellectuals and Business Community in Yangon”, http://pmindia.nic.in/content_print.php?nodeid=1180&nodetype=2.
[4] Brian McCartan , “India, Myanmar:Reluctant Brothers in Arms”, Asia Times,February 19, 2010.
[5] K.M.Panikar, The Future of India and South East Asia, Bombay, Allied Publishers, 1945, p.43.
[6] 目前印度内地与东北各邦的交通都要通过狭长的西里古里走廊。“加拉丹计划”实施后,印度内地的货物经海路先从缅甸实兑港上岸,然后由陆路运抵东北米佐拉姆邦。这意味着向印度东北偏远地区进行物资运输将变得更为便捷,从而带动该地区的发展。该计划于2008年签署,预计2013年完工。
[7] 2012年12月20日,印度与东盟宣布将双方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这标志印度的“东向”战略发展至第三个阶段:从“向东看”(look east)到“向东接触”(engage east)再到“向东干”(act east)。参见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IPCS)负责人苏巴·昌德拉的文章,Suba Chandran, “The Indo-Pacific:India’s Look East 3.0”, IPCS, March 14,2013.http://www.ipcs.org/article/india/the-indopacific-indias-look-east-30-3843.html
[8] 2012年2月,印度国防研究分析所(IDSA)的负责人阿尔温德·古普塔指出,印度过去20年的“东向”政策对缅甸重视不够,应进一步加强印缅关系。Arvind Gupta, “Myanmar’s Critical Role in Bolstering India’s Look East Policy,” IDSA, February 2,2012.http://www.idsa.in/idsacomments/Myanmars CriticalRoleinBolsteringIndiasLookEastPolicy_agupta_020212.
[9] Renaud Egretau, “India’s Ambitions in Burma: More Frustration than Success?”, Asian Survey, Vol. 48, No. 6, November/December 2008, pp. 936-957.
[10] BCIM论坛是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论坛的简称,于1999年创建,已召开12次会议,逐步形成了“二轨运行,一轨支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