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说——著名设计家速泰熙先生访谈

2013-08-29 12:35李计亮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3年6期
关键词:家具书籍设计

文/李计亮(南京邮电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

品曾获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金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被评为“建国五十年产生影响的装帧家”,九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还进行壁画设计、家具设计、儿童画、动画设计。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南京出版社艺术设计顾问。倡导“有根的现代”设计理论与实践。

1.书籍设计

李计亮:速老师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访谈。您在江苏文艺出版社时就做了很多具有时代性的书籍装帧设计,进入南艺后书籍设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代感也更强了。特别是在2004-2006年间,为雕塑家吴为山先生设计的《吴为山雕塑·绘画》、《吴为山写意雕塑》以及《雕塑的诗性》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书”。同一个作者能够连续3年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

速泰熙:这是吴为山先生说的。当时我把第三本书获奖的消息发短信给他时,回复说“祝贺您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同一个作者的三本书籍设计连续评上“中国最美的书”,有点巧。

第一,做这些书是在南艺大环境里面,这个环境和出版社的环境不太一样,对学术上的追求更加强烈,对设计的艺术标准与价值更加看重。第二,学生们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必须有这样一个意识:做出来的东西必须达到“范本”的要求与高度,让学生们能够看到设计的创意与价值,这强化了我的创造意识。第三,吴为山先生给了我很大的想象与发挥空间,而他的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品,更适合用一些艺术手段来表现。总而言之,为吴为山先生做的三本书籍设计对我也是一种推动。

图1 书籍设计:《吴为山雕塑绘画》

李计亮:吴为山先生找您做《吴为山雕塑·绘画》之前,对您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吧?此书的版式设计、装订方式以及材料使用上都很有新意,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思考与体验进行设计的呢?

速泰熙:这之前已经帮他做过一本《吴为山雕塑》,他本人以及北京的人民美术出版社都很满意,评价比较高,对我的设计也愈加信任。

2004年,日本的一个画廊对吴为山先生的雕塑和绘画很感兴趣,要在日本做展览,这也是吴为山先生在国外既有雕塑又有绘画作品的第一次展览,他很重视。希望我可以为这次展览设计画册。我认为吴为山先生的雕塑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中国精神。首先,想到用线装。我把装订线分成三组,每组线都组成E形,正好对应三种语言:中文、日文、英文。后来想,装订线能不能换一种特别材质呢?一开始想到了铜线,这本书是雕塑,用铜的材料太合适了。很兴奋,但还是感觉不够。有天夜里突然想到了把每组线都装订成E字形,一旦旋转90°,不就成了吴为山的“山”字了吗?也突出了创造性,这真是天意!太巧了!于是放弃中式右翻,改成像挂历样式从下往上翻的装订方式。

李计亮:正好是雕塑和绘画一体的书,封面上的铜线可以代表雕塑,棉线可以代表中国绘画的线条。封面的设计留有大面积的想象空间,有一种高山流水的感觉。

速泰熙:谢谢!书的内容不仅是可以阅读,书的设计也是可以阅读的。封面原先打算什么都不放,就用纸的肌理故意让它空起来。但是整个封面太白了,光是白色不够新颖独特,还缺少份量与内涵。后来想到在装订线的后面衬上雕塑局部铜的斑斓质感,不光形式感很特别,也强化了雕塑的特点。封底则用了绘画的局部,也挺抽象。有点“大象无形”的意思。这样的话,雕塑与绘画的质感在此交汇,在书脊上即能看到雕塑又能看到绘画。正文的版式设计也花了很大的力气,每一页都是图文相衬,比较明显。文字说明的一页用了中文、日文、英文三种语言,包括目录页,字号大小都有讲究。图片说明的一页就是吴为山先生的作品。整体画面就比较干净,也突出了作品。

2004 年,这本书在上海宣布评上“中国最美的书”之后,我送给了日本的评委杉浦康平先生,他是书籍设计泰斗。杉浦先生很喜欢,后来在一篇文章中特地介绍这本书的设计,特别是讲到了装订线的设计。能被杉浦先生认可,我觉得非常荣幸。这本画册被吴为山先生带到日本展览时,也引起了日本观众的很大兴趣,就有日本朋友问他,这本书是中国人设计的吗?他说中国有伟大的设计家。呵呵……。

李计亮:实至名归。我们知道《睡童》不仅是吴为山先生的大作,其原形还是您的外孙。也正因《睡童》这件作品,吴为山先生还获得了英国皇家雕塑家学协会的“攀格林奖”,在艺术界影响非常大。这种情节很有意思,请谈一谈吴为山先生当时的创作环境与过程。

速泰熙:吴为山先生在我家捏的。当时我正在为他设计《吴为山雕塑》。我的外孙畅畅才四个月,可爱极了。我想要是请他把畅畅的一双小手或一双小脚用铜翻铸出来,永久保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他答应了,很快就带了翻模师到我们家来。第一天,没成功。翻模师一看犯难了,第一,翻模石膏是酸性物质,小孩的皮肤受不了。第二,翻模的时候十五分钟不能动,一动就会走形。第二天,还是不行。不过,他是有备而来,带了雕塑泥。他说“我来帮他捏一个吧”。当时是我女儿抱着畅畅,慢慢的睡着了。呵呵……索性就捏制一个睡童吧。他在二十分钟的捏制时间里精力高度集中,结束后全身大汗淋漓,瘫坐在椅子上。当时,谁也没想到《睡童》能在世界上获得大奖。

李计亮:吴为山先生被熟睡的神情打动了。从整体上看,吴为山先生的作品好是一方面,书籍设计的风格又是一个方面,全面提升了《吴为山雕塑·绘画》的品质。第二本书《吴为山的写意雕塑》体现的雕塑性特别强,设计也很微妙,这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思考?

速泰熙:一本书的设计在于创造性,设计含量要更高。你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写意雕塑”是吴为山先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本身富有创意。它的特点在哪里呢?开始一直找不到切入点,比较头疼。直到后来发现“ 写意雕塑”里面有一种刀砍斧劈的雕塑语言,才找到了设计的方向。他的好多写意雕塑都有这种刀砍斧劈的效果,这成了他特有的符号。你看,他的作品《孔子》身上,背后全是一层一层像刀砍斧劈的效果。我想利用装订方式的改变,把书也作成这种形态,好像从雕塑身上直接切下来的一块。三面切口不能留白,也喷了紫铜色,让它们与封面封底浑然一体。封面用的材料是瑞士产的金属纸,有紫铜的质感,很好看。它一般不印的,只做击凸、烫金。不印的时候太新、太亮,不适合这本书的气息。我想把雕塑表面斑驳的铜肌理印上去,试了一下,居然成了,增加了厚重的质感。这种金属纸强度非常好,哪怕油墨磨掉以后还是紫铜色。正文的版式设计同样进行了思考,因为附有理论家对吴为山作品的评论文章。以往这类文章往往都集中在所有雕塑作品后面。如果图文分开不能很好的进行解读,就把文章和雕塑作品都穿插在了一起,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对吴为山作品的解读信息。不仅作品可以看,整个版式也值得玩味。外表已经很重了,里面就需要一些灵动的气息,也符合了写意雕塑的内涵。

李计亮:第三本书是《雕塑的诗性》,从书名来看,“雕塑”和“诗性”两个关键词表达要体现在书籍设计上,更具有挑战性。

速泰熙:一个想法是从装订形式切入,前面两本书尝到了甜头。它作为塑造新形态,同时表现内涵的手段。这本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既是整体又相对独立。我就想把它做成像三本连在一起的,从书脊看过去有立体感,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方法还能体现全书的主题——“雕塑的诗性”。我当时正好在南艺上文字设计的课程,就想到用文字设计方法把“雕塑”和“诗”连在一起。先在宣纸上写了一个草书“诗”字,草书和水墨韵味体现了中国的诗情画意。“雕塑”两个字体的局部也是写的,仿传统雕版印刷的字体,烫了紫铜电化铝并击凸,强化雕塑感。然后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一眼看上去是个“雕”字,细看又是一个“诗”字。紫铜和水墨的质感也表达了“雕塑”和“诗性”。恰到好处,真是天意。于是,有了“雕塑”,也有了“诗性”,形式感也比较独特。就把它作为Logo贯穿在这本书中了。我最近还做了一本关于“政协风格”的书,这四个字也是用这种形式设计的。

封面上的书名“雕塑的诗性”,是我仿中国古代雕版的字体进行设计的。用电脑字库里面的字体快捷省事,但失去了字体本身的鲜活,缺少个性。我想追求一种“拙”的灵活与情趣。这些细微的字体变化也能说明一些内容,很关键。

李计亮:“雕塑”与“诗性”结合的太好了,文字设计本身更具有艺术性。这三本书里面,有您的外孙为原形的《睡童》,其雕塑作品的拍摄者是您的儿子速加。不管是书籍设计,还是书里面的内容,都与你们家有着直接联系。

速泰熙:我认识吴为山先生是通过速加认识的,那时候速加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读书,吴为山是老师。我和吴为山先生认识也是从设计《吴为山雕塑》这本书开始的。他也讲,他跟速家的关系非同凡响,三代人都有密切的联系。也是基于彼此的信任。前一段时间,我又帮他做了“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联合国巡展·联合国特展”两本作品集的书籍设计,以及邀请函、信封、拎包等设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李计亮:《孙晓云书法·绘画》的书籍设计,不仅有古香还很有现代感,又有书卷的柔美和含蓄的品质,特别文雅。您是如何表达这种思想的呢?

速泰熙:孙晓云是非常优秀的书法家,作品文静雅致。2002年,江苏凤凰台饭店的总经理蔡玉洗(原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译林出版社社长)为她在凤凰台饭店举办了第一个书法展,是我操办的。2006年“孙晓云书法·绘画展”是南京市为她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办的。她希望远离世俗上的纷争,喜欢追求一种“通灵静谧”的意境。画册第一是要体现她的这个特色,第二是专属性。她特别喜欢线框,书法作品中各式各样的线框,都是她自己画的,她的书法作品因此有了很特别的设计感。书里用了各种线框,线框成了表现孙晓云特色的一种设计语汇。

在细节处理上,把“云”字作为一个符号处理。用在书名字的线框上方,好似中式线装书中的“鱼尾”。把这个“云”字标识用在封面书名字和书口书名字的装饰线框里,也用在装订线上,呈现出一种别致的线条美,又表现了书的主人。孙晓云把书法艺术当做“女红”,这是她独特的书法思想。我曾为此给她刻过一枚圆形仿古鈢的小印“女红”,正好用在封面。我只要一点小红在里面,视觉上比较文雅生动。图章是原大,四周是大面积的白,显得“空灵静谧”。光有这个印章还不够,封面左边书名字框的旁边用她娟秀古雅的原大小楷书写出她“女红”书法思想,让读者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她书法艺术的风采。

李计亮:她很看重自己的女性特征,也很低调。内页的书法章法和纸张材料都很有中国古风特点,捧在手中很轻盈。

速泰熙: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软,适合平放。很象中国传统书籍,我为了强化这一点就把“孙晓云书法·绘画”放在了书根处,又增加了传统书籍的风格。就是从中国传统里面吸取的营养,再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加以升华。杉浦康平先生也很喜欢这本书,还特地带到日本去展览。

图4 书籍设计:《靖江印象》-1

图5 书籍设计:《靖江印象》-2

图6 书籍设计:《孙晓云书法绘画》

图7 书籍设计:《靖江方言词典》

李计亮:2006年设计的《靖江印象》一书中的四眼井吸引了我,感到有一种文化寓意在里面。您是基于一种怎样的创意与设计呢?

速泰熙:这是靖江市政协主席苏增耀先生主编的书,政协秘书长叶晓庆先生是编委。江苏靖江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水。这个城市的位置本来在长江里面,是靠长江把上游的泥沙带下来,沉积成沙洲逐渐形成的。我曾多次去过靖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四眼井。1637年,明代有一个叫“了凡”的和尚靠化缘开凿的,这口井四个眼,几百年来水都非常清澈。其他的井都干涸了,就它不干。四个八角形井栏中的一个给人偷掉了,后来就换成了圆形的,就是照片上这个样子。

李计亮:四眼井是非常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特别有意境。从书籍装订与印刷方面,是如何实现四眼井的统一的呢?

速泰熙:右下方那个也是用圆井外形表现的,四个井栱用细线连起来就是一个“井”字。用它做了一个标志,放在书眉上。设计好后,可我又想改,想把井栏中的黑点干脆打成洞,在书上打四个眼的井。他们觉得很有意思,当时叶晓庆先生还建议最后一页变成井底,井底就是四个字:“靖江印象”。这个立体的四眼井还有“井台”在封面上。立体的四眼井显然比平面的有趣。

印刷的时候井栏里的圆点可以印得很准,但是装订折页之后,因为纸张厚度造成的误差,第一页的孔打准了,下面的眼一定打歪。工厂很重视,我们想了一个“负负得正”的办法,就是在拼版的时候故意拼出误差,把后道工序折页误差抵消掉。这给装订出了难题。折完后不能整本书打眼,只能一帖一帖地打,最后装订成册。成书后每帖每页的井口都打的很准,帖与帖之间有点小误差,反而显得比较自然。

李计亮:封面上水墨的感觉很浓烈。书籍设计的价值体现很到位,对于靖江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因为它很好的表达了靖江的形象。

速泰熙:水墨的感觉既是水,暗喻长江,再加上一个古井,这样靖江的特点就出来了。水墨又有很强的文化气息、书卷气。书脊上面还浮现出了本书所有的知名作家。用这样的设计语言,比较形象地体现了散文集的气息。这本书是在靖江市政协全体委员参加的大会上举办的首发式,可见他们的重视。他们一看就知道是四眼井,觉得很有趣。为了让外人也能看得懂,我特意加了一张四眼井照片,还请他们写了一首诗。

李计亮:您送给我的《靖江方言词典》这本书也很有特点,打破了以往传统词典的设计模式,很秀气,书籍封面与书口都很有特点。

速泰熙:那年中央电视台报道当年“中国最美的书”时,《靖江方言词典》这本书也被放映出来。“方言词典”不能设计的太花哨,还要把创造性与这本书的特质体现出来。这本书有几个特点。第一,靖江话属于吴语方言,为体现靖江的乡土气息,我在三面书口处印上有“吴文化”特点的蓝印花布的纹样,这些书口纹样不是用以前在书页边缘印纹样,而是首次尝试用“移印机”直接在三面书口印上纹样。纹样是我自己手绘的。封面上的“靖江方言词典”这六个字体又重新进行了设计,书口处的蓝色纹样也会变辅为主。第二,方言是讲出来的话,我就在封面上击凸出一个嘴的口型,不印任何颜色,有浮雕效果,嘴里还有地方言的音标。因为不印颜色,封面比较清爽干净。

李计亮:以往的词典就是实用的语言工具,经过设计上的升华又变成了艺术品。

速泰熙:很多外地的靖江人通过媒体了解到这本书,纷纷购买,后来又加印了一万册。这种设计可以体现靖江文化。

李计亮:2009年,叶兆言的《江苏读本》也是您的代表作品。这本书看似朴实,却让我感到十分亲切。特别是封面上作者旁边有一个“配图设计:速泰熙”的署式,很特别。“江苏”这两个字的字体又进行了重新的解构。

速泰熙:这个署式是出版社社长刘健屏一定要放在这个位置上的。叶兆言和我是多年同事,也是老朋友。他和我说,这本《江苏读本》想做成中国木版插图那种图文并茂的设计。我先从自己收藏的木版插图书中找,又让学生帮我到南京图书馆去找,还请省史志办的朋友支持,找了很多木版插图,从中选出几百张合适的用在书里。

李计亮:这本书里面的设计特点,有您之前提到的“编辑设计”。

速泰熙:对,编辑设计。我就是受吕敬人老师提出编辑设计思想的启示。光是有些插图还不够,我想要有一根贯穿的线,能把它一直从里到外全部贯穿起来。这个线是什么呢?反复看文本原稿,看叶兆言对江苏的评价。发现他解读江苏就用了这么些话:水网密集、地势平坦、草木茂盛、绿色省份,鱼米之乡、世界工厂、人民勤劳、文化发达。我觉得这些特点可以用“江苏”这两个字的篆书偏旁概括。比如“江”字,有“水”有“工”,表示“水网密集”,“世界工厂”,“蘇”字中有“草”、“鱼”、“禾”。“草”表示草木茂盛、绿色省份,“鱼”、“禾”代表鱼米之乡。有一个大篆“鱼”字,头是“人”,尾是“文”,分别表示“人民勤劳”、“文化发达”。把这些大篆偏旁拆开后再组成图形,在封面、扉页、环衬、篇章页、封底、书眉都用上,开始看似乎是大篆编旁组成的抽象图形,变成后原来是排成的江苏地图。

李计亮:2011年,《重读南京》的书籍设计也很有地方特点,南京是六朝古都,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有悲情城市、伤感之地这种印象。您是基于哪些思考来进创意与设计的呢?

速泰熙:这本书的主题是对南京重新认识。因为南京历代受到战争的蹂躏,六朝等朝代多短命王朝,又有南京大屠杀,所以提到南京往往会认为是一个偏安朝廷、悲情城市、伤感之地。作者叶皓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南京更是一个历代文化名城,是英雄之城、胜利之都。他这个观点了不起,我很欣赏。他在书中提到了重要一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他的都颓败了,为什么只有中国的文明可以延续到今天?就是南京文化的重要性。以南京为代表的长江在中原文化受到了几乎致命的打击时,保存了中华文明。古代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又比较猖獗,一旦遇到长江,水就是一个大问题了,每次在中华文化的生死关头,南京都是保留中国文化的薪火城市。不管是诗歌、成语、小说、书法、绘画……,都对中国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南京应该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丰碑。

李计亮:从封面上就能对南京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您是用什么样的设计语言来体现南京文化与重塑形象的呢?

速泰熙:南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明代的城墙。它虽然在古代是一个实用的防御工事,但今天它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城砖上原本刻了很多字,我就在书封面城砖上改成了“英雄之城”、“胜利之都”…褒奖南京的这些词汇。为了找到合适的城墙图像,我跑了很多地段的城墙进行拍摄。再利用电脑手段把相关字体“模压”在城砖上,再把城墙做成像矗立在眼前的纪念碑一样。还在腰封上做了文章。一般腰封是套在书籍上面的,我故意让它取不下来,必须撕掉。撕掉的是悲情城市、伤感之地的帽子。腰封上写道:“让读者亲手撕去悲情城市、伤感之地的腰封”。让书籍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互动,有一种仪式感。

封面上的“重读南京”四个字是我写了好几次才完成的。我觉得“重读南京”四个字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重”。 用什么新方法来突出这个“重”字?想到能不能利用裸脊锁线来实现?把锁线换成了红色,构成字的横画,再利用专门设计的“帖脊”的色条,也设计成红色,折叠后形成字的竖画,这样共同组成“重”字。以前还没有人把装订线组成字进行信息传递,我愿意做这种尝试。“重”字后面我又设计了“读南京”三个字,加在一起就是“重读南京”。正文前的插页,我把叶皓先生的基本论点集中起来,恰好排成“重读南京”四个字。读者可以阅读其中的内容,利用这种形式加强了对这本书的主题阐释。

李计亮:您一直不停的在做设计,不断地探索新的设计语言,不断地创造性和高品位的佳作问世,让我深受感动。《新闻纷争处置方略》又获得了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封面上的“处方”两个字格外的醒目,整个以白色、红色为主的封面与激凸的“R”字母结合起来,也会联想到处方。

速泰熙:这本书是金陵晚报副总编丁邦杰写的,内容讲的是“新闻纷争”的“处置方略”,他是一个有心人,把经历过的新闻纷争都有一个详细的记录,也记录了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新闻纷争的处置方法。一开始也设想了很多方案,但一一被我自己推翻掉了,就是怕最后呈现出来的书籍设计很普通。多少天都在绞尽脑汁想让这本书出彩,提升价值。突然有一天发现,想到“新闻纷争”就是新闻界的一个“病”,新闻纠纷“处置方略”不就是处方嘛!这一来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大门,一下子许多点子都串通起来了,自己兴奋不已,丁总也十分赞赏。由“处方”想到英文缩写的R,书的大形就是一个变过形的方方的大“R”。书顶、书根用移印机印成红色,并留出R的白色字样。封面右下方的楔形红块成了这本书的一个设计符号。正文文字的版式就排成反白的楔形,一直贯穿全书的每一页。

扉页和篇章页都用了仿真的处方单子,处方的内容是丁邦杰手写的,我是根据真实的处方略加改动后呈现出来的,上面设计了一个“新闻纷争处置方略”处方专用章,处方的上面有日期,姓名是新闻媒体,性别是男女不限,工作单位“是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新闻门户网站”,结果是“新闻纷争困惑综合征”。最后医生的盖章名字是“方略”……。

李计亮:“处方”思想的切入点很独特。看点很多,设计含量很高。您现在又在做《政协风格》(2012年)的书籍设计?

速泰熙:《政协风格》的封面设计全是书中一篇概括全书思想的文章“政协风格”文章的文字是击凸的。打开之后是中式的线装与西式的锁线连在一起的。书中设计了七十余个图章。这是从古画中的图章得到的灵感。印章中文字的内容都是从“政协风格”一文中摘取的。印章,古人称“印信”,是一种信物,镌刻而成,可见其重要。与这本书也比较融合。

内封里面插页的“政、协、风、格”四个字也是一种文字设计。有一种特别的形式感。“政协风格”的特点是作者苏增耀先生总结质朴的、大气的、亲民的、儒雅的。我为了便于读者记忆,又恰好和“政协风格”四个字连在一起,“政”字中有一个“正”字,可以代表“质朴”这个特点。因为文中有“方正质朴”、“言正理”、“言雅行正”、“质朴如君子”等句。用一个“正”字来表示。“协”字中有一个“大”字,可表示“大气”。文章中“有容乃大”、“大智慧”、“以大智求大为”,关注大局、“献大策”等句。都有一个“大”字。“风”字中有一个“人”字,人即是民,用来表示“亲民”。亲民就是对人民的一种态度,文章中有“人脉”、“人缘”、“人气”,“亦官亦民”、“以民为先”等句。用一个“人”字来表示。“格”字中有一个“文”字。表示儒雅文化,文章中的“文化政协”、“讲文化”、“有文化”、“出文化”、“收获文化”等句,很适合用一个“文”字来表示。这种组合的形成很巧合,用“政协风格”四个字里的“正、大、人、文”四个字代表了“质朴”、“大气”、“亲民”、“儒雅”四个特点,准确传达了文章的精神。我们是在传递信息,用设计语言让读者更易于掌握这本书精髓的内容。

李计亮:这不是巧合,是创意非常好。

2.壁画设计

李计亮:除了书籍设计之外,您的艺术创作与设计视野非常广阔。一直坚持绘画、书法与篆刻创作的同时,还涉及了非常多的公共艺术领域创作。包括四个南京地铁站的壁画设计,以及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壁画设计、江宁区政府会展中心的壁画设计,让我们感受到了多领域的丰硕成果。我们再从壁画设计开始,谈谈您的设计思想以及创作历程。

速泰熙:先是南京地铁的四个车站的壁画设计:三山街站的《灯彩秦淮》、大行宫站的《春节》、元通站的《元宵节》、南京南站的《爱墙》。最近正在做江苏省人民医院设计“德术并举”的壁画设计,江宁区政府会展中心的“凤舞江宁”的壁画设计。

李计亮:您最早的壁画设计是在2004-2005 年为南京地铁三山街站创作绘制的大型壁画《灯彩秦淮》。当时您刚好进入南艺,当时地铁壁画的设计项目是怎么开始的?

速泰熙:对,刚好南艺聘请我去教书,赶上了地铁一号线车站的壁画设计。地铁建设总指挥朱自强很重视公共艺术设计,包括具体经办的黎庆也很重视文化的建设,不是把地铁当做纯粹的交通工具和商业交通项目。地铁一号线的壁画设计,是南艺原院长冯健亲主持的,由南艺老师设计的。这是地铁总指挥部对南艺的高度信任。当时我刚到南艺尚美分院,副院长朱飞老师具体负责了这个项目,他们对于题材的选择和画风的研究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地铁三山街站壁画选择“夫子庙灯会”这个主题就是他们拟定的。到今天地铁壁画的反响都不错。整个一号线的壁画设计,在全国十一届美展中获得了铜奖。这届的奖牌数与往届的少了三分之二,能够获得奖项也是不简单的事情。

李计亮:他们找到您,也是对您的高度信任。

速泰熙:他们知道我之前创作了很多儿童画作品,比如:1995年为邮电部设计绘制的“牛年有奖明信片-娃娃玩灯”,一套6枚,总发行量达一亿多张,这是我出版作品里面发行量最大的。有一年,南京在鼓楼广场组织了邮票设计师的签名活动,杨志麟老师也在场,他设计的邮票“国际和平年”很受欢迎。我和时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现为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坐在一张桌子后面签字。很多邮票爱好者排了很长的队伍,即便这样我们的桌子还是被拥挤的人群挤得不停的往后退,真是盛况空前。

李计亮:这么多人的喜欢,也充分得到了肯定。

速泰熙:排那么长的队伍就要你一个签名,我们很受感动,再累也无所谓,这个回报已经足够了。夫子庙灯会与“牛年有奖明信片-娃娃玩灯”的主题设计风格统一,很适合。我对民间美术很感兴趣,也画过很多关于秦淮灯彩的封面。我每年都要去看秦淮灯会,现在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家里这盏荷花灯就是今年春节买的。我觉得很喜庆,形式感也好。彩灯造型、人物造型、建筑物造型花了很大力气,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整个壁画的草图就有五稿。最后项目的领导以及朱飞老师说:“我们算是找对人了”。呵呵……。

李计亮:您对民间美术的热爱,对秦淮灯会的钟情,很好的促使了《灯彩秦淮》的完成啊!设计应该更有意义。

速泰熙:《灯彩秦淮》的设计手稿都有,包括里面人物造型的小稿。创作了1-2年的时间。壁画长达19.2米,高3米,成品用搪瓷钢板烧成。这幅画就是得益于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从民间木板年画、剪纸、灯饰中吸取了很多造型元素,也有文人水墨的尝试和探索。为了体现墨的感觉,原稿是用生宣画的,它的特点是水墨会渗化开来。虽然细的线条很难控制,但是能够体现出文人与水墨的情趣。还有向儿童画、皮影、剪纸吸取营养。这样的话,既不同于民间美术形式,又不同于文人水墨画的笔情墨趣形式的具有现代感的艺术形式。

李计亮:体现了壁画艺术的创造性与高品位。

速泰熙:我希望有创造性。南京晨报的头版发表过新华社《南京年画墙》的照片,当天金陵晚报头版也用了这张壁画的照片做了报道。我有两句话,是模仿鲁迅先生的句式:“笑眉恭对农夫指,俯首甘为孺子徒”。我特别喜欢农民和小孩的画,特别淳朴、天真,有极强生命力的洋溢。

李计亮:人们不但拥有了乘坐地铁的方便,还拥有了对文化艺术的陶冶。这也是地铁文化的开始。地铁二号线的大行宫站壁画设计《春节》的设计思想以及创作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速泰熙:二号线的主题是“中国节”,包括南艺原院长冯健亲设计的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国庆节,其他人设计的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等。

我的壁画设计《春节》是在大理石上做的浮雕,长达20.3米,高3米。春节是中国很重要的节日,我创意的核心就是根据一幅对联来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浓缩成两个字就是“寿”、“福”,所以中间的两个人物就是寿星和福星,我称之为“年公公”和“年爷爷”,表现“寿星增寿”、“福星赐福”的含义。从人物造型上看,寿星和福星的脸不仅有正面,还是侧面,左右两个侧面都有。这是从民间剪纸艺术中吸收的手法,左右逢源。画面里还有招财童子、财神,有贴春联的、剪纸的、吃年糕的、放鞭炮的、收压岁钱的等等景象,两边有形象巨大的门神,站在两边。门神不是凶神恶煞,而是笑眯眯的喜气气氛。整个壁画的人物造型设计追求“拙”的美。后来又设计了花隔窗,增加了层次感。每个花隔窗里面都有不同的“福”字,里面的疏密关系如果换变成色块的话就有蒙德里安冷抽象的现代感。

李计亮:整个画面的内容充实、祥和。

速泰熙:2009年,我到天津把《灯彩秦淮》的打样带给冯骥才先生看,他非常的喜欢。冯骥才先生一直呼吁把春节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他认为这种设计样式对于北方和南方都能接受。他还想把“寿星”、“福星”做成过年的“吉祥物”。 《春节》的每一个人物造型都是重新设计的,我觉得如果能拍成动画片就更有意思了。

李计亮:很是敬佩,可见您对壁画投入的热情并不亚于书籍设计。您还创作了线元通站《元宵节》的壁画设计,这个主题的设计构想是什么?

速泰熙:元通站是一号线和二号线的换乘站,是分成好几块做的。原本是新加坡的一个画家设计的,他画了四个胖娃娃,每一个胖娃娃手里都抱着一个长江大桥的模型。负责人认为元宵节的民俗特点应该表现灯彩,它不是反映现代建设成就的,不太满意,而那个画家又不愿意改,后来找到了我。

元宵节吃元宵,主题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为表现这个主题,我把文字设计用在壁画。人物的形体动作是围绕着字的笔画结构进行设计的,一个人的造型就是一个字。站在近处看是一些人物造型,站在远处看就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几个字。从这点上看,很有节日的祝福感,传统纹样的设计感。

李计亮:《元宵节》壁画设计的艺术性又增强了。2011年,南京南站的壁画设计《爱墙》影响很广泛。您在2008年的时候就开始设计了,爱的主题是如何形成的?

速泰熙:南京南站是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是南京最大的火车站,所以它应该展示整个南京的特点。起初有人提出了“新金陵四十八景”,我们都觉得比较老,不太容易表达现代感。朱飞院长带我们和地铁建设指挥部副总黎庆先生在茶社里讨论了这个问题,他提出,南京是博爱之都,能不能以“博爱”为主题做一幅壁画?大家觉得很好,但博爱太抽象,不好搞。我很想试试,想把博爱具象化。当时全国正在抗震救灾,媒体上常有一些表现爱的手势的照片,对我很有启发。这幅壁画可以用手的姿势来表现爱的主题,我们简称爱的手势。这样就把爱具象化,可视化了。如果用照片来呈现就会变得乏味,简直接近抄袭。再用这些文字把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对爱的理解表达出来,用文字组成爱的手势。爱的箴言都是每一个人亲笔写出来的,不仅有男女之间的爱情,更有对父母子女、对国家民族、对南京城的爱、对自然界的爱,很宽泛。体现了“博爱”。

李计亮:对于爱的箴言的征集就有一万多条,这个过程里面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参与,充分体现了“博爱”的含义。前前后后征集的历程一定是面对了很多挑战,整个过程怎么样?都有哪些人的参与?

速泰熙:一开始,是让我的研究生还有一些朋友帮忙收集的。原本以为很好收集,结果非常困难,很多人不愿意写,就是组来的稿也多数不合要求。朱飞院长也很重视,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不行。后来就找到媒体,他们也很兴奋,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义,最后因为一些问题也没有落实好,就没有参加箴言的征集。这样一来,一万多条爱的箴言的征集就又落回我们自己头上。时间已经很紧了,完不成任务怎么办?这事太大了!有人说,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爱的箴言,用电脑字库里的字打出来排上去。我不同意,这样太刻板。他们又提出可以让我的研究生分头去抄,我觉得也不好。我还是认为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去亲笔写才更真实。

我找老同学-原金陵中学和原五中的校长岳燕宁、张丛琪帮忙,很快几千条爱的箴言就有了,哎呀!我心里一下子就好多了,通过他们又联系了一些中学,找到了孙子所在的天正小学谢校长,他很支持,不但发动师生写,还介绍了几个小学。同时,我也用自己的社会关系进行征集,比如吕敬人、叶兆言、苏童、赵清、朱赢春…,南艺的何晓佑、杨志麟、邬烈炎、曹方、德国外教克里斯坦…,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些人。我又找到佛教协会。金陵晚报的副总丁邦杰先生找到的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有台湾的星云大师。他们还把十位高僧的名字和电话给我了,比如鸡鸣寺的法师、栖霞山的法师以及基督教的一些人。还找到了写拉贝日记的后人。通过朋友找到了中央电视台的白岩松、江苏电视台的吴小平。另外,还有很多医生、工人以及劳教人员。我的儿媳是韩国人,她的同事以及韩国的亲戚也写了。我的女儿速达在上海电影集团,她的领导对《爱墙》都很支持,亲自找到了很多明星。比如成龙、冯小刚、陈凯歌、徐帆、刘德华、章子怡、李冰冰…,她还找到了阿凡达后期的制作人员。我的朋友顾新找到了北京歌唱家宋祖英、阎维文…。除了南京市民,还有很多外地市民的参与。有余光中、冯骥才、范迪安、言恭达、孙晓云,还有扬子晚报、十八频道等媒体。其中,有一个青岛的女孩写了一句“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她的男友在南京当兵,对南京产生了兴趣,找到不少南京的资料看,渐渐爱上了南京这座城,还打算三年后到南京来举办婚礼。通过吴为山先生请到了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杨书记写了一句:“爱让南京更美好”。

李计亮:这么多人的参与,《爱墙》的分量更充分了。这不仅是南京的《爱墙》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爱墙》。

速泰熙:我们反复强调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达,哪怕反面的都可以。我们就是记录这一代人对爱的理解。其中,有一个人写了“爱等于零”。我们讨论了很久,最后还是用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在某种现实状况下,确实可能认为“爱等于零”。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里的马诺不是有一句话吗?“宁可坐在宝马里面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让她坐自行车的人恰恰是一个爱她的人,而她没有宝马。她爱财不爱人,光有爱她不领情。这种情况下,爱不就是等于零吗?多年以后,人们可以看到当代人对爱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歌颂,也有质疑,这也是生活中的感触,就多了一层意思。

李计亮: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壁画设计、江宁区政府会展中心的壁画设计还处在设计阶段?

速泰熙:江宁的壁画已通过意象方案,深入细化还要很多时间。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壁画设计,已接近完成。主题是“德术并举”,以“德”、“术”为主题。德术都抽象,我用了文字设计,这成了我的看家本领来表现:把这两个字的篆体美术化、现代化,里面的小图形是红十字、眼睛、心、白衣天使,同主题息息相关。它们各有两米见方,用玫瑰金色的镜面不锈钢制成,是立体的,后面还有LED灯发光。这两个文字的背景分别是五百块大大小小的照片组合在一起的,都是省人民医院领导、医生、护士的照片,表现她们的“德”和“术”。省人民医院也提供了很多照片,他们都很重视这个壁画设计。后来我们又补拍了不少工作照,和艺术照。最近,江苏省电视台公共频道给我做专题,这张壁画就是介绍的重要内容。

李计亮:现在医院里面的壁画设计相对较少,或者只是统一样式的“招贴”。谈不上设计的艺术性。您把这种具有艺术性的壁画设计引入到医院是“文化医院”的塑造。

速泰熙:社会上对公共艺术品有一种需求。领导和群众都希望自己的单位有一个很好的形象,无形中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术都是潜移默化的触动。给人熏陶与鼓舞,给人健康的、艺术的环境。给患者与家属的心灵是一种净化,审美情趣也能得到提升。

3.家具设计

图14 家具设计:世博椅

李计亮:我知道您对家具设计从小就很热爱,对于明后期的家具,特别是清朝中后期的家具从雕饰上做了很多文章,与明式家具的简洁之风相反,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速泰熙: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的极品,寄托了明代文人的审美理想,形体上的线条美无与伦比。但是到了清中晚期,社会的审美思潮发生改变了,皇家为了体现威严,家具做的很大,富商也以红木家具炫富,雕饰的过于繁复。用的木材大多是紫檀,整个朝野很崇尚紫檀,从此紫檀树惨遭浩劫。包括海南岛那边的都砍伐了。那时候朝廷有规定,在民间收集的紫檀必须上交朝廷。清代的家具往往寄托的是炫权炫富,从环保的角度讲太浪费了。现在当代有钱人大多也是这样,雕饰的越多越认为好看,而没有去注意简洁的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体现出当时的文人的艺术趣味:淡雅、空灵、质朴、高洁、简约,不流俗,更不媚俗。这些特质表现在家具上,就形成了特有的“明式”风格。它是处于一种“礼仪”的角度思考,因为明式家具必须是“正襟危坐”,与“礼仪”大于“舒适”。2009年,设计的“国宾椅”是从明式禅椅、官帽椅演变成来的,是中国古代与现代的审美趣味相结合。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化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任何一个物品,到了这个时代都需要设计制造出来,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潮流。比如奥运会的开幕式,它和体育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通过新的视觉样式来传递信息,传递一个国家的文化,成为一种审美,而且审美本身已经成为内容了。一个好的家具,用的时候要舒适,放在那里就是一件艺术品。不管是材质还是工艺都是一种美的创造。

前一段时间,全国书籍装帧艺委会来了一个通知,为了配合国际图书博览会要搞一个书籍设计展,今年的主题就是“艺术×工学=设计2……n”,也就是讲工艺、材料在艺术设计里面的价值。过去我在书籍设计方面做的尝试比较多,具体执行的负责人刘晓翔给我打电话说,要多寄一些书过去。因为我们把工艺、材料作为了艺术创作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技术实现的手段,这样就开拓了书籍设计的审美创造。家具同样是这个道理,一件有品位的家具放在家里,你自己看着会很舒服,客人看着也舒服。看家具识人。你选什么样的家具,你就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你就会选什么样的家具。设计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与质量,从而达到艺术的生活,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

李计亮:达到艺术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拥有,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提高。

速泰熙:对。中国现在富裕起来了,但在精神方面相对比较缺乏。大多数人买家具只看材料,看雕刻是不是复杂精细,选择上缺乏一种现代审美。昨天我看到奥运频道的一个节目,解说员说,俄罗斯为什么是花样游泳的大国?地位很难撼动。花样游泳不仅仅是在水里做一个高难技术动作而已,俄罗斯是一个热爱艺术的民族,他们在很困难的时候,父母都能带着小孩去看芭蕾舞,而且还带上礼服在卫生间换上,穿戴着礼服去观看。这种对艺术崇敬的态度就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俄罗斯的文学、绘画、雕塑都特别有影响。那些花样游泳运动员从小就在这种艺术环境中成长,一举手一投足就优雅,就很文化、很艺术。不仅更高、更快、更强,还要更美。

我觉得人的物质生活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精神生活更要提高。椅子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坐的工具,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家具设计就是一种对美的探索,也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后明式家具”。这个探索非常有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计亮:关于明式和后明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速泰熙:“明式”,一般指的是明代和清前期以明代家具风格特色为主要风格特征的家具。可以说,这种形式的家具至今仍然存在,特别是近年国内有大量的仿制。持有这样风格特点的家具,我们可以称之为“仿明式”。而我所说的“后明式”是指家具设计有一个质上的飞跃,即既保持着“明式”特有的气质,但在风格上又有了与新时代相合的现代感。这个“后”体现的是一个新层次,是发展的概念,是时代的概念。它将更多的体现、传达今天人们对艺术对品质对文化的诉求。有些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有反“现代主义”的意思,而“后明式家具”并无反对明式之意,而是以明式为根并发展超越。所以我强调的“后明式”,正如世界著名旅美现代设计史专家王受之先生所言,将“明式”精神发扬开来。

图15 家具设计:速泰熙与女儿速达在家中的“天人合一”椅合影

图16 家具设计:速泰熙与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在“凤凰”文字家具前合影

李计亮:王受之先生在他的《北欧的夜》一书中说:“丹麦举国上下无人不晓的设计大师之一,就是家具设计大师汉斯·华格纳了。他设计的木家具,具有那么浓厚的明朝家具特色,把优雅的中国家具特点发展到一个淋漓尽致的水平,还发展了人体工学的细节,创造出极度的舒适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站在他的家具前面,都有点惭愧:怎么我们除了仿古之外,居然就没有人做出这样有发展的传统家具来!”这句话让人反思。

速泰熙:这是让我感到震撼,也深有感怀的一段话,我常将这段话拿出来与同行,与学生分享。我觉得,这段话是发自他内心的。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曾经出现那样辉煌,对世界产生那样巨大影响的中国家具文化,如今停滞在这样的境地,真的让我们汗颜。读到这一段文字后,我更觉得有责任出点力,尝试作出一点改变。在电视新闻上看到我们的领导人接待外国宾客所坐的国宾椅,就会有些感慨。为什么中国的领导人总是坐在那些一成不变的西洋椅子上呢?为什么就不能有我们中国文化特色的国宾椅?这也是我后来创作出的新国宾椅的一个因素吧。我一直以为,一张椅子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体现的不仅仅是它的使用功能,而且更有艺术功能和文化功能。它不仅仅表达出设计师、工匠师的智慧和技艺,更能体现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某种精神内涵。这才是创新的生命意义所在。

2000年,我和杨志麟老师为南京的江苏凤凰台饭店设计的婚房家具灵感来自于六朝家具;2005年为南京清凉山公园凤凰崇正书院设计的凤凰家具灵感来自明式家具和缪篆字体;后来的“国宾椅”和“世博椅”则根据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受到启发设计而成。它们的视觉效果完全不一样,但“都是从中国的根长出来,然后开出不同的花”。

李计亮: 2010年,两款极具特色的座具“国宾椅”、“世博椅”在上海世博会上亮相后,引起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2011年5月,首届江苏艺术收藏品博览会上,“国宾椅”和“世博椅”这两款风格独特的家具再度成为关注的目标。这两款后明式家具都是经典之作。

速泰熙:两款“后明式”座具特色十分鲜明,既有传统的明式风格,又极具现代感。“国宾椅”结构简洁典雅,从明式四出头官帽椅演化出来,但在比例上做了调整,取消了“鹅脖”,显得更为简约纯净,庄重大方;云锦软包是对老明式家具的发展,增加了舒适度,其造型则借鉴了明式家具的“卷书纹”,靠背部分织有自己设计的“和谐”两字的鸟虫篆花纹。而“世博椅”造型更显前卫,云锦座垫下四条腿间三层横档向外挑出,重重榫卯结构恰如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的“斗拱”结构。世博椅的色彩采用了“中国红”的“清木漆”,可透出优美的花梨木纹,不像过去红色“混水漆”遮住了木纹的自然之美。又与软包的红色靠背、扶手浑然一体。

李计亮:“有根的现代”就是对后明式家具的一个解读吧?

速泰熙:“唐诗、宋词、明家具”。这个说法是我“杜撰”的,但一点不夸张。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顶峰和典范。简洁大气、空灵雅致,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为许多西方顶极艺术设计大师折服与惊叹。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把中国建筑设计的优劣分四个高低不同的层次:一是中而新(既有中国特点,又有创新精神),二是西而新(有西方特点,又是最新),三是中而旧(有中国特点,但是老旧,没有创新),四是西而旧(没有中国特点,一味模仿西方,而且老旧乏味)。现在中国的家具普遍存在“中而旧”、“西而旧”,虽也有一些“西而新”,但恰恰最缺少的是“中而新”。我认为,中国明式家具的艺术文化理应得到尊重、承传与发扬。所以提出“有根的现代”艺术理念,就是既要有中国文化的根,又要有鲜明的现代气息,对传统的优秀文化不能仅仅原封不动地继承,还要有所发展,有所前进,让传统文化富有生命活力,而不成为一个一成不变的标本。

李计亮:“有根的现代”的理念的确在“后明式家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个理念除了 “世博椅”、“国宾椅”之外,还在哪些作品中体现了?

速泰熙:中国文化的根博大精深,很多优秀的古文化元素都能成为设计之根,成为现代设计的出发点。家具设计除了从“明式家具”出发,还可以从中国古代民间建筑出发。“月梁式家具”就是从江南徽派民居建筑的梁架结构衍变而来,其中的“月梁”是标志性结构,几种弧线的组合,混厚有力的结构、天然木纹的肌理、令我十分着迷。先是我的室内设计采用了“月梁”元素,也就是把原始的徽派月梁加以简化,继而拓展到茶几、沙发、餐桌椅等等。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现代化处理:进一步简化再加上玻璃、软包等现代材质,形成一种别样的情调,很中国、很徽派,又不乏现代气息。比如茶几的结构不像一般的四边都有牙板,被我简化掉了两边,于是显得更加空灵。茶几面则是一块厚厚的清玻璃,进一步加强了现代意味和空灵、晶莹、通透的气息。

家具设计还可以从古汉字出发。《凤凰家具》设计就是以古汉字为根。古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有太多的美感,种类也非常的多样。其中的缪篆是一种用于汉代印章的文字,笔划基本横平竖直,比较适合家具的表现。从正面看“凤凰椅”整个就是一个缪篆体的“凤(或凰)”字。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见后说:“猛地看去很像明式家具,细看明式家具中又没有这样的,再看就能看出‘凤凰’二字,很有意思。”

从古汉字出发,我后来又设计出了“天人合一”椅。这个创意源自于商代青铜器上的一个“天”字,字形是一个正面垂手而立的人形。古人认为天就是人形,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本来就是天地中的一分子。这个形又极像一把椅子,用这个形象设计成一把椅子,它就表现了古代的“天”字,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一个中国人的智慧。以前的椅子就是一个坐具,只有式样上的差别,最多只能标明坐的人的身份,比如皇帝的宝座,不能传达具体的文化信息。为了突出表现“天人合一”椅的大篆“天”的字形,坐面、托泥、鹅脖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制成,它们与深综色红木的对比搭配,带来非常现代的视觉效果。我的梦想是做出一件别样的艺术品——能坐的雕塑,而不仅是一把式样新颖的坐具。2011年初,吴为山教授看到椅子的第一次打样时,非常兴奋,即兴用毛笔在宣纸上题诗一首:“稳座如泰山/扶摇若青云/流韵似水/意古境高/此器入道/此形出神……”。他还说,“后明式家具”进入上海世博会,结束了“我们除了仿古之外,居然就没有人做出这样有发展的传统家具来”的时代。这样的评价或许有点高,走出这一步很重要。这是最大的意义。

李计亮:我看到很多好评。冯骥才先生看到三张“后明式”椅子连说“真好看”,还将此椅收藏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博物馆中。美国著名美术史论家DONALD B.DOC博士在南京讲学时看到“后明式家具”说:“我真想将它带回爱荷华。这是古典感、历史感和现代感共存的艺术品。”韩国21世纪当代四大文人画家林颂羲对该家具这样评价:“速泰熙先生对明式家具进行了重塑,在承传传统的同时植入了现代感,达到了和谐的统一。非常佩服”。可以看出,您的“后明式家具”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速泰熙:“后明式家具”展出后,确实受到一些朋友,特别是专家的关注。他们对这些设计表示了很大的兴趣。我更在乎的是,他们的评价并非停留在艺术这个层面,而是指出了这一方向的价值意义。这些评价是对我的激励,对“后明式家具”的肯定,这些全部来自中国家具文化之根-明式家具。

4.儿童画、动画设计

李计亮:除了对书籍、壁画、家具设计的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您早期对儿童画的创作收获颇丰,有30多种儿童画册在内地和香港出版。还延伸到了动画设计,为20余部动画片担任美术设计。《魔方大厦》获得了“童牛奖”,《大耳朵图图》很受家长和儿童的喜爱,获得了“第二届电视金鹰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上海国际电视节动画长片金奖”等二十多个大奖。您的人物造型设计也有一份功劳。您在提升儿童画的创作品格方面受到了北京的温泉源和黄永玉的影响,还受到了田原、马得、柯明的影响。这是一种怎样的机缘?

图18 动画片题字:大闹天宫

速泰熙:我最佩服的是北京的温泉源,他的儿童画很有童心,画风也很淳朴,现代感很强。他是中国儿童画界最好的画家之一。他是大画家黄永玉的学生,黄永玉又是是木刻家、国画家,个人风格非常突出,文笔也很好。我也很喜欢他的木刻。我的版画就是受到温泉源和黄永玉的影响,《阿诗玛》、《葫芦娃》的插图都非常好。那时候,温泉源老师在北京七十一中当美术老师,学校离市中心很远。我去北京找他,公共汽车都要经过大片的玉米地。他还亲自骑着三轮车送我到北京站。有一次,他到南京来开会,我就买了一些南京特产,他说什么也不要,我要去送,他坚决不让送。当时,他只是告诉了乘车日期和车次,但并没说具体的时间,我就一大早赶到了下关火车站,找这个车次,沿着一个个窗口找,等火车快开的时候才碰见,赶紧就把东西给他了。呵呵,因为我确实是一片真心,发自内心的喜欢他的作品。我的画稿也会寄给他提一些意见或者建议。他特别强调一定要质朴、自然,不要做作。

对民间美术我是受到了南京画家田原、马得、柯明的影响。他们都是新华日报的美术编辑,又都是全国知名的画家,长期生活在南京,画风很有江苏的水乡灵性特点,还都是在民间美术当中吸取的营养。民间美术里面有“根”的营养,对我的儿童画以及其他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营养。田原非常强调绘画的逻辑性与创造性,他给北京日文杂志《人民中国》创作过反映中国少数民族生活面貌的一套作品,颜色很浓郁,民族特色强烈,又富有现代气息,我很喜欢。后来又认识了马得和柯明,他们都是我一直敬佩的画家,都喜欢民间美术,同时又都喜欢西方艺术,也吸收了很多原始艺术,结合的也很好。中国画家大多数都喜欢淡雅、雅致的水墨画,这是文人画的一条路子。民间的美术作品往往喜欢浓郁,它张扬了一种生命力,这又是一条路子。彼此都有值得吸收的营养,不同的内容,我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法来表现,这种互补的影响更符合我的审美追求方向。儿童画创作中,只要内容有民间情调的,我都会临摹一些民间剪纸、农民画什么。每一张儿童画,每一套连环画我都在很用心的创作,不但受到老一辈画家老师的影响,我还受到了徐乐乐、胡宁娜、朱新建、朱成梁、周翔等人的一些影响,他们都比我年轻,也经常在一起开会。也与日本的儿童画家有过来往,他们对中国民间艺术也很感兴趣。

李计亮:您创造过2000多幅儿童画,受益于民间美术的滋养,西方现代艺术与文人绘画艺术的促进,真是一大笔财富。为以后的动画设计也提供了很多思路吧?

速泰熙:后来得到了美术电影界的关注,找我做造型设计,是给意大利童话《小鹅与红房子》改编的木偶片设计人物造型与场景,导演乔元正亲自从上海来南京。

图17 动画片设计:大耳朵图图

李计亮:《魔方大厦》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之一,留下了美好回忆。

速泰熙:我带着十八中学的学生在南京市公交公司的修理厂学工的时候,认识了王建一师傅,虽然他是我师傅,却比我年轻十岁左右。他当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诗人,除了上工很多时间都是在看书,高尔础还为他的儿童诗写过评论,很有毅力,给了我很多启示。最有意思的是,一到下午四点他就会夹着很厚的一本书去厕所,一蹲就是一个小时,出来刚好下班。当时全国招收工农兵学员,他就考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进行了江苏少年文艺出版社做编辑了。王建一和《魔方大厦》的作者郑渊洁认识,组到稿子后找我画插图,画出来以后他们觉得很好,又决定出一套五本的连环画,一共画了一千多幅,后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要把《魔方大厦》拍成系列动画片,就找我做人物造型和背景设计。《魔方大厦》后来获得了“童牛奖”。

图19 2012年5月韩国首尔举办“纸的想象”平面设计学术论坛。图为中国代表团同日本原研哉、香港靳埭强先生合影。中国团有吕敬人、刘晓翔、尹岩、吾要、朱赢春、赵清、速泰熙等书籍设计师

图20 2012年5月在韩国首尔,日本原研哉先生在吕敬人先生陪同下认真观看速泰熙的设计作品画册

李计亮:您的女儿速达是上海电影集团的导演,您和她在动画片设计方面有很多的合作,比如:动画片《大耳朵图图》、3D版《大闹天宫》。她的成长一定也受到了您的影响。

速泰熙:速达小时候就喜欢画画,我就让她画速写。不让她学任何人,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江苏美术出版社的朱成果、卢浩他们都喜欢她画的速写。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宁海中学高中美术班,这个美术班除了学全部的高中功课以外,还有不少美术课。她成绩上升的比较快,参加高考的时候犯了难,考什么专业呢?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南艺的版画,另一个就是考动画。也是缘分,速达当时有一个习惯,吃晚饭后必须要睡觉,休息好了她就会复习到很晚。那天晚饭睡觉醒来后,她躺在床上翻看《大众电影》,看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在南京招生的通知,便报了名。我正好借出差的机会去北京电影学院打探了一下情况,觉得不错。后来就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系,毕业后先是分配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后随着厂里动画部并到东方电视台,接着又并列到了现在的上海电影制片厂。

速达的毕业设计作品是动画片《周楚除三害》,我做人物造型设计,她是导演。这是一个民间故事,周楚是宜兴人,他少年的时候也很霸道,是一个不良少年。他家乡的山上有一只老虎和一条龙都是吃人的,当地人就认为周楚、老虎和龙是三害。后来他不想幡然愧悟,把害人的老虎和恶龙除掉了,从此洗心革面,认真读书,成为了很有名的将军。“周楚读书台”就在速达的外婆家旁边不远,因此很有亲切感。速达编剧、导演花了不少力气,我画的人物和景都是用水墨写意的,片子出来以后推受好评。

李计亮: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很受大家的喜爱,主角图图也是以您的外孙为原型进行设计的。

速泰熙:有一个契机,上海市委宣传部长把上海的所有动画片力量集中到上海,当时很穷的上海美影厂穷归穷,恰好给她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好机会。她和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同学陈志宏每个人都在厂领导的支持下各创作一部动画片,陈志宏做了戏说味道的《水浒》,速达就做了一部《大耳朵图图》。我外孙刚好三岁,很可爱,想以他的角色做一个动画片,也符合她的兴趣和表现能力。

《大耳朵图图》的编剧是速达找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年轻编剧,造型是我设计的。不是因为速达是导演,她就开后门让老爸来做造型设计。之前也找了一些年轻人设计,他们设计的风格模仿老外的痕迹重了一些,厂里领导和专家觉得不是很理想。对我的造型比较认可,就定下来了。艺术特别要搞出自己的特点,要走中国自己的路子。

图图的艺术形象通过几十集动画片树立起来影响以后,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前两天为了编辑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南京出版社来了三个女编辑,其中有一个编辑是南京大学的博士,她和老公特别喜欢图图,就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图图,她就变成了图图的妈妈了。图图迎合了中国儿童、年轻父母、爷爷奶奶的喜爱,让我们感动又高兴,现在我在为105-130集的人物和道具造型。“图图”另外还出了数学系列动画片。

李计亮:图图的形象很贴近日常的生活,《大耳朵图图》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速泰熙:造型设计是动画创作的灵魂。首先要符合他三岁的年龄和活泼的性格,眼睛小小的,耳朵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竖着几根细细的头发。以前我在儿童连环画上下了不少功夫,每画一套小连环画都要先花不少力气在人物造型上下功夫。慢慢经验多了一些,我以前没有专门学过绘画,造型能力差,后来每一件儿童画作品都当作学习练习的机会,练多了水平也提高了。现在用在图图的造型设计上,就不是太吃力。又重新归纳了一下,形象的设计很重要,就像选演员,气质必须要符合这个人物。“大耳朵”的形象来自我外孙的形象,片名原先准备叫《图图的幸福生活》,我说还不如叫《大耳朵图图》,他们觉得不错,于是改为《大耳朵图图》。

李计亮:2012年1月12日,农历春节前夕,3D版《大闹天宫》在全国公映,导演也是速达。本片片名“大闹天宫”四个字是您设计的,这是一个亮点。

速泰熙:给上海美影厂写片名,还有一段小故事。有一年,公司的几位领导到南京出差,我借此机会请他们到清真马祥兴菜馆吃饭。看到了我用隶书的字,大堂墙上黑花岗岩上刻的一篇“马祥兴铭”很喜欢,副总汪天云说“格个字写得好”。立即叫我写动画片《马兰花》(2009年)的片名,中午写好,下午带回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有一个八分钟短片名叫《和谐中国》,片名也是他们找我写的。有前面这些认可,《大闹天空》的片头以及片名设计又找到我。我觉得《天发神谶碑》的风格很适合《大闹天宫》,年青时也临过一些。齐白石的篆书就明显看出《天发神谶碑》的味道。《天发神谶碑》和南京还有一定的关系,碑就在总统府。设计片名中间也做了很多尝试,最后他们还是喜欢这种大气、有力,很像孙悟空精神的字体。也算为《大闹天宫》做贡献了。

5.设计理念

李计亮:您在艺术与设计的道路上,体会和感悟了不少自己的设计思想,也形成也一些您独特的设计理论,如“书籍设计是书的第二生命”、“创·可·贴”、“美域的延伸”、“有根的现代”等等,这些理论又支持了您的设计实践,达到了更高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理想。我想,这也是您创作丰硕的成果吧?

速泰熙:我对设计理论一直很感兴趣,好多问题都想弄清楚。无论是你刚才提到的两篇论文,还是我更早写的《艰难的平衡》,都是我对设计的思考。“艰难的平衡”是我1997 年写的,主要谈到了三组既对立,又有联系的概念的平衡:第一是独立性与依附性;第二是读者口味与设计者口味;第三是标新立异与轻车熟路。这是我在书籍设计中经常要碰到而又必须处理的问题。

李计亮:“书籍设计是第二文化主体”理念的提出非常重要。

速泰熙:这是探索书籍设计在一本书中的地位。它也是书的文化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书籍设计作为书的“第二文化主体”的本质,是书籍设计的本体美:以书籍设计的美来表现传达文本内涵精神,同时给读者以审美享受,提升书的品味。也就是说,书籍的“第一文化主体”是书籍文本的思想与内容,“第二文化主体”就是书籍的形态之美、视觉之美、触觉之美。因此,书籍设计之美,也可以因为自身的价值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相对于书的思想内容,书籍设计是第二位的,但是也同属书籍的文化主体,而且,书籍设计本身的审美价值也使书籍设计也成为独立的艺术,这个艺术价值也强化了它的第二文化主体的地位。任何艺术最初都是依附于实用功能的,渐渐地才被人们的审美需求提升,从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功能的艺术品。所以,书籍设计升格为书的“第二文化主体”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现在电子书的出现,使它们在文字内容上完全一致,而一本设计优秀的纸质书一定更加具有观赏价值,它们甚至已成为艺术品和收藏品,对于为快而设计粗陋的电子书而言,更体现了书籍设计在纸质书中的文化主体价值。

李计亮:“艰难的平衡”和“书籍设计是书的第二文化主体”实际上是解决设计者在书籍中的地位和角色问题。而《创·可·贴——书籍设计的标准》是您关于设计标准的思考,为设计者提出了标准和要求?

速泰熙:多年的设计实践促使我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才是一个好的设计”。我认为需要更高地、更全面地探讨书籍设计,所以希望总结出一个简单又很全面标准来,后来就提出了“创·可·贴”这个标准。“创”就是创意,创造:即设计应有的独特的创意和个性,这是设计的灵魂。“可”就是可人:简单的讲,一是好看,二是好读。好看是审美功能以及广告促销功能,好读是实用功能。“贴”就是贴切:一是贴合书稿的内容精神,二是贴近读者,贴近读者的认知和审美水平,当然也包括贴近购买水平。“可”这一条,以前我用“美”来概括,就是要好看,后来反复实践发现,光好看,不好读不行。我们现在有一种倾向,光是为了美,但是不好读,有的字过小,有的字过紧,有的字过黑,有种种的问题。这些设计看起来确实很新鲜,但是你自己满意未必读者都满意,所以我觉得用“可”比较好。当然不同的读者对象对“好看”、“好读”的要求不一样。比如书是专给设计界的朋友看的,不妨前卫先锋一些。这就和最后一点——“贴”相关了。以前我的“贴”只贴文本的内容,后来发现“贴”不仅是要贴文本,另一头要贴读者。设计者一定要想着读者,想着是为什么样的人设计的。“创·可·贴”的提法还有一个好处,恰好和医用的“创可贴”谐音,好记,有趣。设计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实现“一石三鸟”——“创·可·贴”的完美结合,一个都不能少,最难之处就在这里。而正是这个难度才显示了它的价值。

图21 李计亮与速泰熙先生的合影

李计亮: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夏坚勇在《慧根》一文中写道:“速泰熙超过了很多评论家,因为他的目光是感性的。一个搞艺术的人,既有智慧,再加上认真,恐怕不出好东西也难”。不论是书籍设计方面还是理论方面,始终在不断探索,提出新的思想。

速泰熙:最近几年比较深入地在思考一个关于设计美的课题,就是“可”当中“好看”的问题吧。我们毕竟是靠视觉美来说话的。这些年中国的书籍设计美的探索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同行们的成就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从这里总结概括出了书籍设计“美域延伸”的十几种途径。视觉美应该沿着一个什么方向发展?视觉美的探索应该往哪些方面寻找方向?这个探索,是我们一辈子要做的事情,是永远探索不完的。

“美域的延伸”的重点——“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书籍设计审美探索”。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一百年前就说了:“世界已经被把握为图象,这个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从远古直至农耕文明,人们一直是以口头语言把握这个世界,传递信息的。后来文字出现以后,人们用手写的文字把握世界,传递信息。印刷术出现以后,人们就使用印刷的文字语言来把握世界,更方便地传递信息。到了现代社会主要是用图象来把握世界,传递信息。图像语言的价值越来越高,甚至占着主流和统治的地位。我们的设计就是把信息、概念、思想视觉化、图像化。所以,设计在现代文化中地位也越来越高。视觉化之下的设计是为什么?海德格尔说“建筑是为了诗意的栖居”。我说我们的设计是“为了诗意的传达”,对于读者来看是“为了诗意的阅读”,所以,我就围绕“为了诗意的阅读”来思考。

李计亮:不论是书籍设计、壁画设计、家具设计还是其他的艺术创作,您都遵从“有根的现代”的设计理念。

速泰熙:我认为中国设计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既要有中国的根,又要有鲜明的现代气息,不能一味抄西方,也不能一味守旧,而是将两者巧妙结合。“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方面”。我们设计界往往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一味崇洋,甚至简单地模仿抄袭,看上去本民族的文化,认为太土,太落伍;一种是一味崇古,一成不变,陈旧乏味。缺少时代特点,也缺少自己的个性。

任何优秀的中国设计作品都是二者完美的结合。“有根”就是有中国文化之根。没有跟,就像“切花”,虽然美丽,但站不了几天就会枯萎。有根才能从自己文化的母体中不断吸取养分,才能得到更多同胞的喜爱。就是老外,他们也对我们的设计师说,你们应当从你们五千年的文化中吸取营养。“现代”就太好理解了,就是一种新的思维、新的概念。不能老一套,一成不变。一个文化,一旦不变,不现代化,也会枯萎,会变成木乃伊。做到“有根的现代”一定要既“有根”又要“现代”,缺一不可。这很难,但是有意思。

李计亮:受益匪浅,非常感谢速老师的教导。“有根的现代”就是您的宝贵成果。希望通过此次访谈能够带给年轻一代的设计人更多的思路,从“根”的设计文化上做更多的尝试。谢谢!

速泰熙:同样感谢!

猜你喜欢
家具书籍设计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书籍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