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林 贾爱萍,*邢丽
消化系统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对其诊断和治疗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由于绝大多数恶性肿瘤没有一种绝对理想的标志物,单项检测对恶性肿瘤的检出率较低[1],所以多采用几种相关标志物联合检测。本文选择观察CA19-9、CEA、CA242、AFP、CA125和CA15-3血清水平在大肠癌和良性大肠疾病中的变化,结果如下。
2010年6月~2012年3月本院消化科收治大肠疾病患者200例,经临床病理诊断为大肠癌者67例(大肠癌组,男37例,女30例),年龄45~77岁,平均(58.87±6.39)岁;良性大肠疾病133例(良性大肠疾病组,男77例,女56例),年龄48~79岁,平均(57.35±5.56)岁。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健康对照组,男66例,女34例),年龄41~81岁,平均(59.41±6.10)岁。三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和化疗前采血检测。
所有被检者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4ml,离心分离血清,置入-20℃保存,检测前室温解冻,采用SN-695智能放射测量仪和配套试剂盒(天津德普公司生产),严格按照说明书完成血清CA19-9、CEA、CA242、AFP、CA125和CA15-3水平的测定。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大肠癌组和良性大肠疾病组各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大肠癌组各指标水平均高于良性大肠疾病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三组各项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s,U/L)
表1 三组各项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s,U/L)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1)P<0.05,2)P<0.01;与良性大肠疾病组比较,3)P<0.01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在发生和增生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所产生的,可出现于患者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2]。检测其含量有助于肿瘤的诊断以及对预后的判断[3]。
临床常用消化系肿瘤标志物至少包括大分子糖蛋白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CA125[2,3]、CA19-9、CA15-3,以及近年启用的CA242和有着经典效能的AFP和CEA 等。已知CA19-9水平增高多提示有胰腺炎、肝硬化、糖尿病、消化道肿瘤的可能;CA125在恶性大肠癌病人明显升高(阳性率可达97%),对诊断大肠癌有较高临床价值,尤其对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复发较为灵敏[4]。CEA 可广泛存在于消化系统肿瘤中,对大肠癌、乳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5];AFP主要在啮齿动物及人类胚胎的肝脏合成,是应用最早且最为广泛的肝癌标志物,对肝癌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6]。
本文结果显示,在大肠癌患者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水平高出健康对照组3~9倍,也高出良性大肠疾病组2~3倍,说明这些肿瘤标志物能客观反映机体细胞癌变及用作辅助诊断大肠癌。但这几种肿瘤标志物是否为大肠癌诊断的最佳有效组合有待临床进一步应用分析。
1 李晓燕,陈卓琳.血清CA19-9及CEA 联合检查对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意义[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03(10):992~994.
2 陈辉,刘武军.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2):169.
3 贺宇.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研究现状[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205~1206.
4 李娜,蒋文博.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消化系统肿瘤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4(1):164~165.
5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建议[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2):103~116.
6 梁峰,施宝民.当今肝癌诊治中经典标志物AFP 研究新进展[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15(4):31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