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 杨小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无过量饮酒史和其它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储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少数病例可能发展为肝衰竭和肝细胞癌(HCC)[1]。近年来的研究显示,NAFLD 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发达国家的NAFLD 发病率已接近15%~20%[2,3],在我国近年进行的两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4,5]显示,上海市和广东省的成人NAFLD 患病率分别为15.40%和11.70%。高校教职工经济水平较高,生活方式超前,其NAFLD 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报道2010年~2011年武汉大学9094名教职工体检资料中NAFLD 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在2010年~2011年武汉大学9762名教职工体检资料中,剔除患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肝硬化及长期饮酒者(男性饮酒量>140g/周,女性>70g/周,连续5年以上);剔除有长期服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四环素、类固醇及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等(导致肝损伤)用药史、血吸虫病史,以及体检项目不全者共668例,余9094例纳入本研究,包括男4699例,女4395例,男女比例为1.07∶1,年龄20~98岁,平均年龄(53.57±14.31)岁。根据NAFLD 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6]将纳入对象分为NAFLD 组(n=1885)和非脂肪肝组(n=7209)。
受检者均禁食禁水12h,测定身高、体质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围、心率,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询问并记录一般情况、既往史、家族史、烟酒嗜好及近半年的服药情况。
所有体检者均禁食禁水12h,采用GE LOGIQ 3彩超检查仪由经验丰富的影像学诊断医师行肝脏B超检查。根据NAFLD 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6],具备以下3项腹部超声表现中的两项可诊断为NAFLD:(1)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明亮肝),回声强于肾脏;(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受检者隔夜禁食12h 以上,取空腹肘静脉血3ml于促凝管中,分离血清后,用日本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尿素。由主管技师以上检验人员操作,试剂购自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1.5.1 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参照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7],即:收血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或正在服用降血压药物。心率>100次/min诊断为心动过速。
1.5.2 血脂异常:参照2010《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8],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为血脂异常:TC≥5.18mmol/L、TG ≥1.70mmol/L、LDL-C≥3.37mmol/L、HDL-C<1.04mmol/L。
1.5.3 FBG、糖尿病:参照2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9]:FBG 在6.1mmol/L~7.0mmol/L间为FBG 升高、≥7.0mmol/L 或有明确糖尿病史者诊断为糖尿病。
1.5.4 超重和腹型肥胖: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10]:BMI≥24Kg/m2为超重,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 为腹型肥胖。
全部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进行描述,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变化趋势采用趋势卡方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0 94例受检者中共检出NAFLD 1885例(20.73%),其中男1216例(患病率25.88%);女669例(患病率15.22%);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7.07,P<0.01)。男女性患病率均在50~5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然后下降。男性患病年龄多集中在40~59岁(约34%),60岁以后呈下降趋势。女性发病年龄相对较晚(50~70岁)。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性别受检者NAFLD患病率比较
NAFLD 组BMI、腰围、SBD、DBP、FBG、TG、TC水平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尿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NAFLD组与非脂肪肝组基本资料比较(±s)
表2 NAFLD组与非脂肪肝组基本资料比较(±s)
注:与非脂肪肝组比较,1)P<0.01
NAFLD 组与非脂肪肝组中凡SBP 和DBP 任一升高者均作为高血压;将诊断为糖尿病者及FBG升高者合并计数;对血脂四项中任一异常者均作为“血脂异常”。NAFLD 组中的超重、腹型肥胖、高血压、糖尿病/FBG 升高和血脂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动过速在两组之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NAFLD组与非脂肪肝组相关因素发生率比较(n,%)
以有无NAFLD 为因变量,选取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的指标(BMI、性别、年龄、血压、FBG、TC、TG等)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FLD 的发生与BMI、血压、TG、TC、FBG均密切相关,OR 值均大于1,为独立的危险因素(P均<0.01);50~59岁年龄段亦为危险因素;性别因素与NAFLD 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与NAFLD发生关系最密切的前两位危险因素分别是BMI(OR=9.071)和TG(OR=3.520)。见表4。
表4 NAFLD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 的患病率在我国呈逐渐升高趋势[4]。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大学教职工NAFLD 患病率为20.73%,尤其是男性患病率更高达25.88%,同西方国家发病率相近,而较之国内相关报道[11]偏高。分析原因可能与高校群体经济水平较高,饮食营养过剩,脑力劳动过多,运动锻炼偏少等有关。本研究还发现,NAFLD 的发生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不同性别和总体NAFLD 患病率均以40~60岁为发病高峰,然后下降。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与小于30岁者相比,40~59岁年龄段为危险因素,考虑可能是进入高龄后,机体各种代谢趋于减低的缘故。
流行病学研究[12~14]显示NAFLD 并不是单纯性肝脏疾病,它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胰岛素抵抗、转氨酶异常、高龄等密切相关,这些危险因素可单独或联合存在。本资料NAFLD 组中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AFLD 的发生与BMI、血压、TG、TC、FBG 升高均密切相关,尤其与BMI和TG 的关系最密切。杨楷等[15]分析武汉地区982例受检者,结果亦发现NAFLD 患者无论肥胖与否,其血压、TG、FBG均较正常人群升高。
本文缺陷在于<30岁的年轻人群参与体检者过少,但也发现了NAFLD 患者,男性占21.48%,女性占2.59%,只提示NAFLD 发病有可能向低龄化方向发展;80岁以上者NAFLD 最少,除上述代谢降低原因外,与长寿者多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关。
此次调查反映武汉大学教职工体检人群中NAFLD 具有流行趋势,且与生活方式、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所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并纠正异常血糖、血脂水平,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对NAFLD 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1 de Alwis NM,Day CP.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the mist gradually clears[J].J Hepatol,2008,48(Suppl 1):5104~5112.
2 Kojima S,Watanabe N,Numata M,et al.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Japan over the past 12 years:analysis of clinical background[J].J Gastroenterol,2003,38(10):954~961.
3 Clark J M,Brancatif L,Diehl AM.The prevalence and etiology of elevated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in the United States[J].Am J Gastroenterol,2003,98(5):960~967.
4 Fan JG,Farrell GC.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J].J Hepatol,2009,50:204~210.
5 Zhou YJ,Li YY,Li XY,et al.Prevalence of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the population South Chin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6419~6424.
6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3~16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
8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16.
9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S1~S3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11 何兰杰,尹彩君,周会丽.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流行现状及其代谢综合征的关系[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2):141~143,146.
12 李锋,范建高,蔡晓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代谢异常[J].肝脏,2006,11(1):7~11.
13 Ying X,Jiang Y,Qian Y,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insulin resistance,metabolic syndrome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J].Iran J Public Health,2012,41(1):45~49.
14 Chen SH,He F,Zhou HL,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metabolic syndrome[J].J Dig Dis,2011,12(2):125~130.
15 杨楷,刘惠玲,马杰.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人群的血尿酸水平[J].微循环学杂志,2011,21(1):5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