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普者黑村落环境综合治理调查

2013-08-28 08:09陈羞莎赖庆奎
绿色科技 2013年10期
关键词:普者黑环境治理村落

陈羞莎,赖庆奎

(西南林业大学 林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1 引言

现今,一些地方重视发展经济建设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越来越严峻,突出表现在点源与面源的污染加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以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与破坏等。我国是农业大国,只有让农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我国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而环境问题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严重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在经济和抗灾能力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和痛苦更显巨大,这也预示着村落环境治理行动迫在眉睫。如何综合治理农村的环境问题,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全人类重要的研究课题和现实工作的必然选择。

本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参与式调查方法收集项目示范村村民关于综合治理该村环境的相关意见,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世行贷款村落环境治理项目支持原则与范围,提供符合当地实际的解决策略和发展项目。确保示范村最后施工治理的项目内容不仅能通过可行性研究,更是能用最少的投资得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最大的回报。如环境治理项目在示范村实施成功,将结合不同村落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调整并在普者黑湖区全面推广,改善整个普者黑村落环境状况。

普者黑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是利用世行贷款云南城市环境建设项目的重要子项目,旨在控制和减少危及湖泊脆弱生态系统的点源和面源污染,保护和恢复普者黑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改善湖泊水质和生态景观,促进普者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村落环境综合治理,具体有以下目标:第一,保护和改善普者黑水质,保障湖周居民和游客饮用水安全;第二,保护和改善普者黑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改善当地居民的人居环境,促进普者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保护和恢复普者黑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普者黑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

2 普者黑村落自然概况

普者黑村落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城西北处,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具有景观价值。中心景区主要有普者黑湖、荷花湖等总面积近1333hm2的大小湖泊16个,水质长年清澈见底,乘人工小木船观光游览,犹在画中行。全县耕地面积3.9万hm2,其中:水田7067hm2,旱地3.2万hm2,林业用地30.3万hm2。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林木有76科197种,药类650种,菌类17种。丘北的矿产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183mm,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都很丰富,这也为水力发电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十五”期间,全县建成和完善各类水利工程10109件,新增灌溉面积1293hm2,改善灌溉面积5707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26万hm2,解决了5.98万人、1.9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增加蓄水库容1641万m3,全县水利化程度达36.6%。

普者黑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但由于村民对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普者黑湖区乃至整个村落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村民自身生活环境受到直接影响还阻碍了普者黑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很有开发价值的旅游业也受到了阻碍。因此,普者黑湖泊村落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3 研究方法

对普者黑湖泊村落居民生产生活及社会经济现状调查,运用参与式资源调查评估方法进行调查评估,重点将对示范村落环境及其对村民生计发展以及普者黑湖泊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世行贷款村落环境治理项目支持原则与范围,提供符合当地实际的解决策略和发展项目。

社区参与式调查是在农民的参与下,运用剖析式调查、个体访谈、半结构访谈、关键性小组讨论等调查方法来研究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求,同时与农民一起寻找某些问题的解决途径[1]。开展农民参与式调查,可从问题产生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有利于问题快速有效地得到解决。

本次社区参与式调查具体运用形式有:第一,召开社区村民代表大会,主要内容包括:告知普者黑湖区村落环境整治项目的目的、意义与紧迫性;村民生计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整治的关系;调查访谈的主要内容、采用的方式方法、时间安排以及需要村民的参与与配合等等。第二,采取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调查方式,运用随机和组织专题讨论形式,开展农户个人、关键人员以及小组访谈,广泛收集示范村村民意愿及意见,涉及内容包括:村落环境现状、主要环境问题与主要污染源、目前采取的相关措施与对策的实施状况、村民对环境治理的意愿及想法、村民目前采取的主要举措及实施效果等等[2]。第三,采取小组和个人讨论交流方式,收集、讨论和筛选出各种整治和控制环境污染的方法、方案。

4 社区参与环境治理的背景

为了实现对环境资源的高效和持续管理,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为灵活的、关注社区参与的、适合于社区基本情况的管理方式[3]。随着公民社会能力、网络化和沟通结构的扩展,参与式治理将成为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公众参与一般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机制直接使公众介入决策的过程[4],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促使事物的相关利益群体积极地、全面地介入事物过程(决策、实施、监督、管理和利益分享等过程)的一种方式方法。用公众参与方式来综合治理环境是一种重新反思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新的思考方式[5],其目标指向为:公民能够自我扶助,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更快更准地发现和解决当地环境问题。公众参与性的治理是保证成功的有效途径和工具[6]。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的威胁都是导致人们对于社区环境的利用和管理的关注的主要缘由。

4.1 国外研究现状

强调参与式治理来自于政府治理的既有背景。在国际社会上,新公共行政学者们展开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批判,并从关注公平和价值角度出发,倡导更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7]。这也主要因为,在20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八大公害事件的产生对西方的工业化发展产生了极大震动。因此,西方学者提出将公民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生存权的派生权利理论。通过各方努力,环境权被许多国家写入环境法律之中,公众参与的原则也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比如1969年美国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利和义务。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着重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8,9]。至此,公众参与的原则成为了各国政府、社会团体和环保主义者的共识。国际社会认识到,只有通过善治为目标的治理结构改革,使大量民众和自治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中来,才能使政府变得高效,才能使政府和民众更贴近一些[10]。因此,对于全世界重点关注的环境治理问题而言也是一样,更是需要运用到此方法,才能取得更高的环境效益。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国际上凡成功的流域治理都与有效的公众参与密不可分。如世界流域管理的典范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流域管理项目在1987年启动了全国性的“关爱土地计划”,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公众参与流域管理的项目,其经验表明,各个利益群体,尤其是社区民众对流域治理和管理的高度参与至关重要[11]。德国在流域管理中采取的是“流域立体管理”办法,把流域分段,由民营的非政府组织组成流域治理联合会,对各段水域进行综合管理,这一措施是德国流域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12]。英国 Kennet上游河段在流域管理中解决冲突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也是扩大公众的参与程度[13]。

斯威士兰一个治理退化土地的社区教业项目,利用访谈、问卷等参与式方法治理土地退化。2002~2003年期间,负责该项目的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工作,在Engcayini地区投放了74份农户问卷以获得当地农户的生计、土地利用状况和环境优先权方面的信息,包括过去50年间社区生存环境变化的类型以及其对农户生计和福利的影响方式。同时也对在土地恢复项目中工作的46个雇佣工进行了访谈。问题主要集中在项目怎样实施参与式管理,怎样才能达到社会和环境收益的目标,以及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怎样才能从项目参与中获利。之后。研究主要是对含有项目管理委员会的核心组进行调查,以及对来自非政府组织主席和代表们进行一系列半结构式访谈[14]。最后该项目在当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与影响。

目前,国外对于参与式环境治理不仅理论基础成熟,大量的实践也论证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将社区参与式引用于环境治理当中,虽说表面看似方法新颖、独特,实际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4.2 国内研究现状

将参与式治理应用到社区环境治理中来,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兴起来的一种治理类型,也是在环境问题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15]。公众参与是我国近年来环境治理中的热门话题,尤其是近年来环保事故频出和极端天气频现后,社会各界对于公众参与我国环境治理寄予厚望,而学界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尤其推崇[16]。国内学者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通常从以下两个视角进行研究:绝大部分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的公众参与情况,指出通过加强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将有助于改进我国的环境状况[17,18]。另一部分学者则从环境权的视角指出,我国应该赋予公民相应的环境权利[19,20]。目前的大部分研究都还处于对公众参与案例介绍或做较为粗浅的分析,除法学理论外,基于其他理论基础的探讨性研究还较为缺乏。考虑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治理理论和模型运用于我国的环境治理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各项环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得到逐步确立。从1979~2008年,我国颁布一系列法规、条例来制定和完善公众参与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至此我国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原则已经基本确立。但是,目前我国参与式在环境治理中作用发挥并不充分,仍需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做进一步改善。

4.3 社区参与环境治理的发展趋势

参与式发展模式已经随着国外大型发展机构在我国开展各类项目而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参与式治理模式不仅符合世界行政决策发展的大趋势,而且对中国而言,更具有工具性、教育、心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社区参与式环境治理发展趋势从居民自发的无组织模式到组织化模式[21]。

4.3.1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自发性模式

居民基于自身环境中的日常事务需要解决而自发形成的参与方式,这样有助于解决重点或眼前问题,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但这种方式都是等到问题发生后才得以解决,对问题无预见性。

4.3.2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组织化模式

环境资源的公共性,环境利用的公共性,决定了环境治理与保护更加需要全体民众的参与,但公民个体零散、自发的参与方式收效甚微,有组织的(如环保NGO)为公众参与提供组织化的参与模式,这必将使得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更加理性化和规范化[22]。

5 研究内容

经调查发现,村民对自己所在村落的环境治理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并不一定跟专家设计的可研方案一致。从表1、表2中可以看到普者黑某调查村村民对该村环境治理项目意愿与可研方案是有不同。这些不同之处也正是社区参与式和传统式村落环境治理的不同。社区参与式能利用到最重要的本土资源,也就是本地村民对环境治理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宗旨来治理本村环境,这是顺应大自然、发展可持续的良方。

表1 普者黑调查村村落环境治理可研设计

6 研究结果

(1)利用参与式调查方法收集调查村民关于综合治理该村环境的相关意见,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世行贷款村落环境治理项目支持原则与范围,提供符合当地实际的解决策略和发展项目。

(2)控制和减少危及湖泊脆弱生态系统的点源和面源污染,保护和恢复普者黑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改善湖泊水质和生态景观,促进普者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保护和改善普者黑水质,保障湖周居民和游客饮用水安全。

(4)保护和改善普者黑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改善当地居民的人居环境,促进普者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保护和恢复普者黑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普者黑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

7 结语

本研究涉及的知识面广,不仅需当地政府和环境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协助,还需当地调查对象的支持,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应根据调查内容、性质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对一些敏感话题应运用调查访问技巧,避免收集不到重要资料,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

[1]朱恩林,王 山.参与式发展理论对农业项目的影响(续)——对IPM项目参与式发展模式和特点的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6(2).

[2]赖庆奎.社区林业[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3]郭 苹.参与式环境治理模式-论云南城市环境建设项目中的公众参与[J].水资源保护,2008,24(4):87~90.

[4]COPPOCK,W.R.D.SEWELL(eds).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M].New York:Wiley,27~42.

[5]董 燕.完善治理模式,推进我国环境法治[J].节能环保,2006(8):20~22.

[6]马 波.软法视野下环境治理与公众参与互动之展开[J].长春大学学报,2009(11):76~79.

[7]Friedmann.Retracking America:A Theory of Transactive planning[J].1973:484~485.

[8]李艳芳.论环境权及其与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95~101.

[9]方洪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义和途径[J].环境保护,2000(12):8~9.

[1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3.

[11]Murray Darling Basin,Ministerial Council Integrated Catchnent Manggenent in the Murray-Daring Basin 2001-2010 Delivering a sustainaable future.Caanberra Australia,2001.另见,Don Blackmore.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的关键:汇流区域一体化管理[J].中国水利,2003(11).

[12]张 靖,吴 苹,田一平.德国水体区域和流域的环境管理[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7).

[13]P.B.Spillett A.F.Tagg Y.S.de Garis N.W.Lutt.以英国Kennet上游河段为例谈流域管理与冲突[J].中国水利,2003(11).

[14]LindsayC.Stringer,ChaseaTwyman,David S.G.Thomas.运用参与式方法治理土地退化-以斯威士兰为例[J].瑞典皇家科学院,2007,36(5):369~375.

[15]薛 澜,董秀海.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48~54.

[16]赵光勇,陈邓海.国内“参与式治理”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23(4):96~99.

[17]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20~32.

[18]李新民,李天威.中西方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对比[J].环境科学,1998,19(S1):57~60.

[19]李艳芳.论环境权及其与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95~101.

[20]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J].中国法学,2004,118(2):109~116.

[21]桑海鸿,吴仁海,陈国权.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分析[J].陕西环境,2001,8(2):30~32.

[22]杨建华.环保NGO-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组织化模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1):56~59.

猜你喜欢
普者黑环境治理村落
普者黑:惊艳天下的“阿着底”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显现“叠加”效应
情留普者黑(组诗)
Puzhehei:Soulful and Exo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