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红敏 付娜檬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农业部门紧紧围绕“保供给、促增收,保安全、促生态”,坚持科学发展,狠抓机制创新,突出良种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努力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畜牧业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丰富居民“菜篮子”作出了贡献。为了探究浙江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经验,记者采访了浙江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史济锡。
记者:史厅长您好,回顾2012年,浙江省畜牧兽医工作的开展情况如何?
◎浙江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史济锡
史济锡:2012年,浙江省畜牧兽医工作开展积极,工作还是比较全面的。我省率先部署开展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以合作化为主要特征的全产业链。率先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创新实施省外动物及其产品调入风险评估制度和免疫评估制度等工作。尤其是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大致经历了由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由传统规模养殖向生态化规模养殖、进而向新型合作主体抱团经营转型三个阶段。发展脉络清晰,工作成效明显,不少还走到了全国前列。如生猪规模化养殖(按农业部出栏50头以上口径)比重达81%,高于全国平均18个百分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6%,位居全国前列。
记者:可以看出,去年的畜牧兽医工作还是值得肯定的,总结经验,再创佳绩,在2013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史济锡: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必然的,但是关键就在于去思考怎么样解决,我们要直面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分析和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
一是要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防污治污已经成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顺应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坚决按照中央和省里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更加注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循环利用,更加注重人的安全和产业的永续发展,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主动权,着力打造浙江畜牧业的“升级版”。
二是要正视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切实增强破难攻坚、提质增效的紧迫意识。2013年上半年发生了一些事件,暴露出部分传统主产区还存在养殖过载、规模偏小、环境污染的问题,暴露出农牧结合还不够紧密、布局结构还不够合理、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的问题。虽然我们分析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局部的而非全局的,但说明我们的工作离党委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差距就是潜力,问题就是导向。作为农业部门,我们要有“坐不住、等不起”的急切心理。只有正确面对、切实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提质增效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才能真正构筑起浙江畜牧业发展的新优势、创造出浙江畜牧业发展的新成就。
三是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把握畜牧业发展的生产、生活与生态关系。浙江人多地少、经济相对发达,畜产品需求量较大、质量安全要求较高,主要畜产品的保障缺口还比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预计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如何保障畜产品安全供给、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如何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建立畜产品安全供给的长效机制,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畜牧业退出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生产、生活、生态,一个都不能少;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要齐头并进。
“粮猪安天下”。畜牧业事关经济社会全局,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畜牧业也处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关口。2013年以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视、密集研究,把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放到“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题中之意”的高度,先后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一个产业,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省政府出台意见,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以刻不容缓、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真正拿出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全面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努力确保浙江畜牧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了在面对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2013年,重点是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那么针对畜牧业转型,浙江省又是如何“排兵布阵”的?
史济锡: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加快推进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是十六个字: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落实好这个总要求,主要是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资源循环,严格落实生态发展要求和污染防治措施。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浙江畜牧业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能不能有效落实生态循环的要求。省政府《意见》强调,要按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把加快推进农林牧渔科学配套、有机肥资源循环利用,作为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农林牧渔有机结合、资源充分利用。这既要在规划编制、规范落实上下工夫,更要在政策设计、制度完善上动脑筋,着力转变畜禽养殖生产方式,加快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畜牧业发展。
一要转变生产方式。关键是提升规模化、设施化水平。规模化、设施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虽然这方面我省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较大的潜力。在推进规模化上,要通过引导推动土地流转,培育壮大单个规模场;通过准入倒逼和政策挤出,加快淘汰一批“低小散乱”养殖户;通过推进机制创新,引导养殖密集区域的散养户“出村入园”,集中规模养殖。在推进设施化上,重点是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畜禽养殖标准化项目的实施,加快对现有养殖场的设施化改造,大规模实现“机器换人”。
二要优化空间布局。从种养场户小循环、生态园区中循环和主产县域大循环三个层面,有序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在县域大循环方面,以全省启动的27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多产业联动,多措施并举,鼓励发展有机肥加工、沼液资源化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加快推行畜禽排泄物统一收集、统一处理、统一配送的龙游模式、鄞州模式。在园区中循环方面,重点是结合“两区”建设,学习借鉴上海松江的做法,同步规划一批规模适度、种养匹配的生态牧场和家庭农场。在企业小循环方面,严格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措施,各类畜禽养殖场户都应当通过与种植业主签订契约等形式,落实排泄物的生态消纳地。三个层次循环的共同推进,可以最大程度地推动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三要落实治理措施。落实畜禽养殖污染措施,一方面要“控新治旧”。对新场,要严格准入条件,多少田地养多少猪;严格执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决不能再走边生产边污染、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对老场,要通过政策拉动和环保倒逼,加快设施改造与技术提升,全面落实“两分离、三配套”(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干粪堆积棚、沼气池、储液池配套建设到位)要求。另一方面要“内联外促”。内联上,农业部门的产业、科教、畜牧、种植、农机、能源和技术推广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技术集成、落实生态要求。外促上,农业部门要主动与环保部门沟通合作,在两部门已经探索积累了许多成熟的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大力度,狠抓落实。
二是坚持有保有压,根据科学测算调整优化生猪养殖总量和区域布局。生猪产业是战略性基础产业,猪肉是重要“菜篮子”产品。但养多少,养在哪里,要讲科学。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科学布局是关键。“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猪肉等畜产品安全供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农业部门一定要当好参谋、履职到位。
三是统筹当前长远,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在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随着我省生猪养殖总量适度下调,调入量会大幅上升,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各地要以组织实施《浙江省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为重点,确保30个畜禽养殖主产县在2014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建设任务。建立健全覆盖率和到位率高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加大力度推进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机制建设,为落实畜禽污染防治措施、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强保障。
四是培育龙型主体,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和一体化经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做大主体、做强产业,把外部性的管控措施转化为内部化的管控要求,既是增强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关键之举,也是落实污染防治要求和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要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和产业龙头,鼓励规模养殖场抱团组建大型合作社,搭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联合育种创新平台和饲料原料集团采购平台,培育核心种业企业、核心饲料企业和核心屠宰加工企业,提高产业的融合度和带动力。省里的目标是用3年左右时间,全省培育200家大型合作社,5家核心种业企业、5家核心饲料企业和3家大型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培育壮大畜禽种业和特色产业,围绕种猪、种禽、种兔等优势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好畜禽遗传资源,进一步挖潜提质、优化重组,着力提升畜禽种业的核心科技竞争力,因地制宜实施金华“两头乌”猪、湖羊、蜜蜂、长毛兔等特色优势产业振兴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理标志、品质优势、知识产权的畜牧业“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