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会说“土话”

2013-08-27 12:02■华
决策 2013年11期
关键词:土话干部交流

■华 彥

有这样一则事例:一位领导到基层调研,与群众交流时,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简单问题后,竟无话可说,最后只好尴尬收场。在台下不会和老百姓交流,在台上说话也了无新意,不少干部习惯于重复上级领导说过的话,习惯于机关语言,这样的话最让人摸不着头脑。

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群众语言符合群众的思维习惯,老百姓容易接受。邓小平十分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简洁明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平实的语言,富有强烈的感染力。真正的群众语言浅显却不浅薄,质朴中蕴含着哲理。譬如,老百姓把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释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概括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把真抓实干比喻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样的语言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好懂易记,容易引发群众共鸣,在实际工作中十分管用。

说群众愿意听的话。2013年初,人民日报曾联合人民网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调查结果显示,“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词纷纷入围。群众戏言,“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群众看重的是说实话、办实事。如果所说的话与群众关心的不着边际,或者言之凿凿却言而无信,损害的不仅是干部个人的声誉,更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只有诚实对待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说出的话才会有人愿意听,作出的决策才会有人拥护。

说与群众能交流的话。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没有互动,就达不到交流的效果。7月,汪洋副总理在华盛顿主持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用大白话和美国商贸人士交流。汪洋回忆说,上一次访美是10年前,当时想中美之间如何“求同”,10年后再来,意识到中美“存异”也很有必要,因为有差异,世界才精彩,“光有曼哈顿,没有拉斯维加斯,就不是美国;光有华盛顿,没有北京城,就不是世界。如果这个世界只有冬天没有夏天,只有女人没有男人,我想那肯定是令人扫兴的事。”寥寥数语,一下子拉近了与美国人的距离,达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上台讲话不如上炕说话”,只有和群众同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没有距离感,共同语言才会越来越多。

听明白群众的话再说话。听是说的前提,说好群众语言先要听明白、弄清楚群众真实的声音。群众是个宽泛的群体,发出的声音分散、零碎,高低强弱各不相同,条理性、逻辑性都不强,甚至还带有情绪,有些听起来很不入耳。这个时候,干部埋怨群众不听话,是因为他们没有先听明白群众的话,“上山下水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只有畅通群众说话的通道,从群众的声音中访民情、察民意,才能思考政策措施的对与错、得与失、成与败,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偏差。杭州文澜中学60多岁的老校长任继长,连续9年在食堂给学生打饭,就是为了在打饭的过程中多听听学生的声音,摸清楚学生真实的想法。

会说的三分巧,不会说的讨人嫌。运用群众语言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掌握群众语言绝不是纯粹的嘴上功夫。真正的群众语言生发于田间地头、场边炕头。追求花哨、热闹,作风飘浮、浮躁的干部是讲不好也用不好群众语言的。正如李瑞环所说的,“领导干部下基层,要防止‘葫芦掉在井里头——在上面飘着’。”只有踏踏实实地沉到基层、沉到群众中间,才能真正做到与群众水乳交融。

猜你喜欢
土话干部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永州市蓝山县竹管寺土话亲属称谓探析
语言现象,千变万化——析贺州等地土话现象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湘南濒危土话的程度分级及其性质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