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
建立自贸区是寻求突围、实现突围的重要抓手,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的:“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实验这件事,要用开放促进改革。”
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挂牌和自贸区管委会正式受理业务,上海新一轮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作为上海转型发展和体制创新的试验区,自贸区凝聚了广泛期待,聚焦了全球目光。
上海自贸区是28.78平方公里、具有良好基础设施的热土,已吸收12000多家投资企业,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30多个。2012年进出口贸易额达1130亿美元。世界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巨变,上海如何在新形势下尽快提升国际竞争力,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发展,是个大课题。
与许多地方一样,上海面临着许多“不得不改”的情势,没有实质性重大突破,必然后退。创新是个风光万象的过程,更多是个风尘仆仆或风雨交加、突破重围的过程。建立自贸区是寻求突围、实现突围的重要抓手,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的:“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试验这件事,要用开放促进改革。”
上海自贸区不只是个经济性概念,而是个综合性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和探索的命题。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态势,遵循国际规则,加大对外开放的大举措,把自贸区理解为经济范畴,是狭隘的。
在国家战略上,设立自贸区,是推进上海加快发展决策序列的第三个环节。
1990年4月,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旋即推出十项优惠政策措施和九项具体规定,掀开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浦东新区进行全国首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全国能借鉴、上海能推广、浦东能突破”的改革新路;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确立设立自贸区,这是推进上海加快发展重大决策的第三波,也是浦东开发开放和综合配套改革新的延伸。
在试验任务上,自贸区探索有三条主线:一是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金融监管、税收管理体制变革;二是以适应公共需求变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的社会体制变革;三是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核心是在制度和体制上,如何按国际化、法治化要求,探索建立与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拿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它不仅是对外开放经济的试验,更是政府职能转型的试验。
作为全球最大的外资吸引国,我国一直实行“正面清单”管理模式,外资进来后“能干什么”,由政府说了算并须经历繁杂的行政审批流程。自贸区已推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意味超过80%以上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本质,是“法无禁止皆可为”,体现了法治精神和现代文明主潮,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更为遏制寻租和腐败提供了条件。
自贸区相关法律法规已颁布19件,更多法律法规正陆续出台。作为一项重大制度性试验,设立上海自贸区是全面提升开放和管理水平的“试验田”,而非微观的“优惠政策”。《易·系辞上》说:“日新之谓盛德”,推进制度性、体制性变革,大胆试、大胆闯,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是自贸区最为深厚的改革品德,也是其最为本质的创新和改革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