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野
(作者为历史学博士)
除了斯诺登,在西方历史上还有几位比较著名的泄密者,也都把当时的国际关系搞得风起云涌。
2013年6月6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同时发布报道称,美国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不仅实时跟踪监听美国国外用户的电邮、聊天记录、视频、音频、文件、照片等上网信息,全面监控特定目标及其联系人的一举一动,还对美国国内公民进行同样的监控。消息一出,国际舆论哗然,美国国内也对此表示质疑。而这一绝密信息的“爆料者”——美国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自此登上各国重要媒体的头版头条,成为风云人物。
其实,除了斯诺登这位新晋泄密者,在西方历史上还有几位比较著名的泄密者,也都把当时的国际关系搞得风起云涌。
以色列的核计划从一开始就是极端保密的,当时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以色列的军用核计划,包括以色列的保护国——美国也丝毫没有察觉。国际上知道以色列事实上存在军用核计划纯属偶然,是因为一个叫莫迪凯·瓦努努。
1957年,在法国的帮助下,以色列在南部内盖夫荒漠中的迪莫纳郊外建立了一个24兆瓦的实验性核反应堆,开始向核国家的目标迈进。以色列实行了异乎寻常的保密措施,迪莫纳核研究中心四周戒备森严。有一次,以色列空军的一架“幻影”式飞机在训练中误入迪莫纳上空,结果立即被部署在四周的导弹击落。
据有关资料称,到1969年3月,以色列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六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其他核国家不同的是,核武器成为以色列的核心机密,甚至对其最亲密的盟友美国,以色列也一直守口如瓶。1969年9月,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访美期间,坚决拒绝了美国政府希望以色列在美苏发起的《防止核扩散条约》上签字的要求,原因就在于这项协定将导致国际组织有权监督、检查迪莫纳的反应堆。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世人一直找不到以色列事实上存在军用核计划的证据。直到1986年10月,一个叫瓦努努的以色列技术员与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接触为止。
瓦努努1954年生于摩洛哥犹太教家庭,1963年举家移民以色列。1976年,他经过严格的审查后被“迪莫纳核研究中心”录用。在核研究中心工作期间,瓦努努开始接受激进思潮,公开宣称同情巴勒斯坦人,思想明显“左倾”。这时,满脑子自由派思想的瓦努努产生了“良知危机”,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核反应中心正在秘密制造核弹!1985年,因为预算原因,瓦努努被迪莫纳核研究中心解雇。在此之前,他的“左倾”言行已经引起安全部门注意,并开始对其展开反间谍调查,结果却不了了之。
离开迪莫纳几个月后,瓦努努把利用工作间隙偷拍的两卷胶卷带在身边。1986年5月,瓦努努在《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的陪伴下来到英国,英国核专家根据他提供的资料并对比照片,认为以色列核反应堆生产的钚足够生产100至200枚核弹头。1986年10月,《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头版发表了题为《以色列秘密核武库揭密》的大幅文章,并配发了瓦努努提供的核反应堆的照片作为证据,以色列核秘密自此公之于世。
1986年9月,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用“美人计”将瓦努努秘密押回了以色列,对瓦努努进行了秘密审判,最后以“叛国罪”和“间谍罪”判其18年徒刑,尽管事实证明瓦努努并没有出售情报的行为。一直到2004年,瓦努努才被释放出狱,但至今仍被禁止离开以色列和与外国人进行电话和人身接触。
以色列向来奉行“核模糊政策”──从来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拥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没有签署任何有关国际公约,因而也不受相关国际机构的监督和核查。以色列国内有些人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这对国家民主制度是巨大威胁。瓦努努事件后,以色列是核国家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其核力量目前还在不断加强。
“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被称为“黑客罗宾汉”。2010年,维基解密网站将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文件公布于众,这让他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同时也成为美国的“眼中钉”。
阿桑奇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北部的汤什维尔,据说他的祖先是十八世纪初的一位飘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海岸上的中国人。阿桑奇的政治信仰或许遗传自父母,他的双亲在一场反对越南战争的示威游行中相识。生下阿桑奇后,母亲拒绝让儿子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理由是这会误导他对权力的态度。于是,14岁之前的阿桑奇随母亲四处漂泊,搬了37次家。其间,他们和一家电子产品商店为邻,天资聪颖的阿桑奇很快学会了编写代码,破解计算机程序,成为一个年轻的黑客。
他还成立了一个名叫“国际破坏者”的黑客组织。据称该组织曾入侵美国国防部等政府机构的网站。1991年,20岁的朱利安就与黑客好友们闯入加拿大一家电信公司的网络终端,随后他被逮捕并承认了25项指控。法官最终以“智能好奇”为理由只判决他支付小额的赔偿金。随后,朱利安开始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但不久就退学。
凭借着过人的才华,阿桑奇曾做过收入颇丰的计算机安全顾问,他却始终都不满足于墨守成规的工作或学术研究。阿桑奇相信,只有通过“泄密”,才能对抗靠隐瞒真相来维持政权的政府。
2006年,阿桑奇发起了“维基解密”网站。同年12月,在经过数月的谋划之后,“维基解密”公布首份文件:这是一项“秘密决定”,由索马里反政府武装的领导人谢赫·哈桑·达赫·阿威斯签署。文件显示阿威斯要求聘用“犯罪分子”作为打手,杀害政府官员。这份文件的真实性至今仍没有被确认,尽管如此,“维基解密”迎来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和关注。
此后,维基解密开始将各种机密文件在网站上公布于众:从肯尼亚政府的腐败内幕,到美军关塔那摩监狱的工作程序,他和同事们将一大批各国政府未公开的信息曝光。但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重磅炸弹”还是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
这些做法显然成为一些人的“眼中钉”。他从一位澳大利亚国家安全记者口中得知,美国政府曾多次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对阿桑奇和其他“维基解密”的工作人员进行监视,但遭到了澳方的拒绝。
2010年12月,国际刑警组织发出红色通缉令,以强奸和性骚扰罪名通缉朱利安·阿桑奇。这一案件起源于阿桑奇去年8月在瑞典与两名女性的纠纷。当时,阿桑奇正在申请瑞典居留权,试图利用瑞典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维基解密网站。据当地媒体报道,这两名女性向检方称,其与阿桑奇的性行为最初是自愿的,但随后演变成为非自愿行为。一名女性称,在安全套破裂之后,她要求阿桑奇暂停,但这一要求被阿桑奇忽略。阿桑奇否认有任何过失,暗示这一案件是美国试图打击维基解密而实施的诬蔑手段。
阿桑奇曾表示,如果他遭到任何国家的逮捕或被暗杀,他的支持者将公布大量破坏性机密。他已经将包含这些破坏性机密的“加密毒药”发送给一些黑客,其中可能包括有关造成墨西哥湾漏油的英国石油公司和“关塔那摩湾”美军基地的大量细节。阿桑奇认为这些文档将成为他的“护身符”,以防他遭到暗杀、逮捕,或者他的解密网站被从网络上永久删除等。
阿桑奇的英国律师马克·史蒂芬警告称:“维基解密网站在全球经常受到网络攻击和审查,它需要保护自己。”史蒂芬说,有可靠消息表明,许多人建议暗杀阿桑奇。出于保护维基网站的需要,他们可能会公布阿桑奇称之为“热核装置”的秘密材料。成千上万的支持者已经下载了这些“末日文件”,其内容包括关塔那摩监狱的秘密、美军在阿富汗杀害平民的视频、B P报告以及美国银行文件。这些文件都被长达256位数字的密码加密过,专家称它几乎是不可攻破的。
阿桑奇公布自己的身份之后,就开始了隐秘生活,以躲避可能的追杀。阿桑奇表示,自己已经被特工盯上,出于自我保护目的,自己和一些支持者使用加密手机,不断更换手机号,住宾馆时用化名,头发也染了。在外住宿时,不是睡沙发就是睡地板,而且用现金结账,不用信用卡。
阿桑奇说,“虽然生活过得很艰辛,但自从踏上这条道路,我决心走下去,从来不后悔,也从来不妥协,这令我陷入一种特殊的局势中。”
阿桑奇的举动得到了一些人的钦佩,他甚至被打上“新英雄”的标记。但对他的批评之声也一直没有断过。
至今为止,“维基泄密”卷入了大约100场泄密官司,有人指责阿桑奇打着自由的旗号损害国家利益。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说,美国官方非常认真地对待机密信息的处理,而把这类材料发送给无权获取机密情报的人是违反美国安全的。
2010年12月他向伦敦警方自首,被押送到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出席引渡聆讯,保释申请被驳回。2012年8月,阿桑奇获厄瓜多尔政治庇护。阿桑奇未来命运如何,只能交给时间来安排了。
1971年,尼克松政府与一个叫丹尼尔·艾尔斯伯格的泄密人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最终法院裁决艾尔斯伯格无罪,让正卷入越战中的美国政府颜面扫地,对越战的结束起了很大作用。
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原本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精英。1952年,21岁的他从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毕业,前往英国的剑桥大学留学,一年后又考上哈佛读研究生。但研究生没读几天,突然弃学从戎,报名参加了美国海军。当兵期间,他表现突出,没到两年,就当上了排长。退役后,他又回到哈佛读研究生,进了赫赫有名的美国智囊团公司兰德公司,后又继续在哈佛攻读博士。他在博士毕业后进入国防部,成为助理国防部长约翰·麦克诺顿的特别助理。
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发生,越战爆发。艾尔斯伯格正好是那天当班,所以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了如指掌。他心里很明白,所谓的北部湾事件,纯粹是美国政府在为战争找借口。
越战爆发后,艾尔斯伯格发现,美国政府在继续为战争编制谎言,愚弄人民,同时政府还大量地掩盖美军在越南的暴行。出于良心,丹尼尔·艾尔斯伯格于1971年将他所掌握的所有有关越战的机密透露给纽约时报,向全美国及全世界公布真相。他本人知道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前往警察局自首。自首时,艾尔斯伯格发表声明:“作为一位美国公民,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公民,我无法继续在美国大众面前掩盖真相。这是我个人的决定,我已做好准备去应对由这一决定所造成的不测。”
事件曝光后,尼克松政府极力把艾尔斯伯格描述成一个叛国者,以“泄露国家机密”等罪名起诉艾尔斯伯格,以期挽回些面子;甚至采取卑鄙手段来诬蔑、诽谤艾尔斯伯格的可信度,其中包括去他的心理医生那里偷窃他的资料,想转移公众视线,把艾尔斯伯格打扮为精神病患者。
但尼克松政府弄巧成拙,这种偷窃、窃听等做法,均被警方破获,并成为辩方有力的辩护材料。最终法官驳回了所有政府对艾尔斯伯格的指控,宣布将其无罪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