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资本与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

2013-08-26 15:18梁流涛许立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3期
关键词:利用效率产权农户

梁流涛 许立民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时期,大量的农用地转变为非农建设用地,耕地呈现快速减少的趋势。从1997年开始我国加强了耕地保护的力度,建立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耕地保护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1],因此,耕地保护应该在加强数量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农户作为农业经济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其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直接决定着土地利用效率高低。因此从微观角度探讨土地利用效率问题,可以为耕地保护政策创新提供重要参考。学者也针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展开了大量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农户土地利用效率测度、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效率的对策建议等方面[2-4]。其中关于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农户生计视角进行探讨的较为少见。生计是人类谋生的方式,它建立在人们的能力、资产和活动基础之上,决定着个体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作用方式[5]。生计资本是农户生计结构的基础,其结构与特征决定着农户生计方式的选择及在土地利用中可能采取的行动策略,并最终影响到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因此,探讨农户生计资本特征与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对于提高农户收入和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农户生计资本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分析

英国国际发展机构提出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该框架将生计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5种类型[6]。SLA框架为分析农户生计资本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户是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主体和决策单位[7]。目前农户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就成为农户最重要的生计资本。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构建农户生计资本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分析框架。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是理性的[8],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户在生产中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农户在土地利用决策中考虑的两个重要变量是风险约定条件下经济活动的投入和收益,不同农户由于生计资本特征和结构的差异,其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选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9],并最终影响土地利用效率(见图1)。

图1 生计资本对土地利用行为效率的作用机理分析框架Fig.1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livelihood capital influenced on land use efficiency

1.1 农户人力资本与土地利用效率

人力资本指个人拥有的用于谋生的知识、技能、劳动能力和健康状况等。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本的素质和劳动时间配置两方面分析人力资本对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

人力资本素质。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素质主要包括智能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健康素质[10]。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智能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它直接反映了农民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并且对健康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形成与发展也有直接影响[11]。因此,本文主要考察人力资本的智能素质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承担着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的任务。文化科技素质较高的农民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学习能力也较强,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能够掌握现代化生产工具的操作技术、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受益者,能够有效增加农业产出,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文化科技素质较低的农户,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能力相对较差,灵活运用、综合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也差。这会造成农户的劳动技术含量低,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可见,劳动者素质高低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率及使用的有效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并最终对土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

人力资本的劳动时间配置。假设一个家庭的资源和社会关系是有限的,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对于农产品的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量和不变要素投入量之间都存在一个最佳的组合比例。对同一块土地不断追加劳动投入,当劳动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劳动投入所带来的土地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劳动投入量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土地边际产出是递减的。但此时如果有劳动力从事非农兼业会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化。农户兼业存在着在非农业投入和农业投入之间的权衡,在土地利用决策中追求的整体理性(总收入的最大化)。适当的非农兼业可以避免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出现,有利于土地产出的增加。因为此时农户仍然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农户生产决策会倾向于农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农业收益会将更多地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因此,适当的农户兼业有利于土地产出率的提高[12]。随着人力资本兼业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此时农户收入以非农收入为主,农户在资源配置的决策中会倾向于非农产业,而只是将农地作为生活保障,对土地投入会明显减少,农业劳动投入也会随之大幅度减少,从而影响土地的产出[13]。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随着劳动力兼业程度的增加,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倒“U”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农户适当的从事非农兼业可能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非农兼业程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会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

1.2 农户自然资本与土地利用效率

自然资本是人们能够利用和用来维持生计的土地、水和生物资源。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土地成为农户重要的自然资本。土地资源禀赋、土地细碎化和土地产权性质都会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

1.2.1 土地资源禀赋与细碎化

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平均分配,按照农户家庭人口或者劳动力数量对土地进行平均,在家庭人口规模一定的条件下,农户拥有的土地数量与当地土地资源禀赋状况有很大关系。因此,土地资源禀赋直接决定着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大小。对于农户经营规模与土地利用效率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14-16]:一是农地规模与土地生产率成反比关系,也就是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会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二是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论,该观点认为农业规模经营与提高单产并行不悖。不同研究者之所以得出相反的结论,主要是由于农民技能的差异、样本点土地质量的差异、农户经营管理水平、政策制定者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土地经营规模大小与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农地细碎化是许多国家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尤为明显。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平均分配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平均,还将土地的质量、地块离家的远近、距离灌溉源的远近、交通方便程度不同的土地进行平均分配,导致了农户经营的土地细碎化和分散化。农地细碎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包括两方面的效应[17]:一是负面效应。首先,降低了农地的有效利用。由于不同农户的众多地块交错在一起,为了明晰地块界限,必须要将一部分土地用作地块边界的划分(田埂),造成土地大量浪费,因土地细碎化而浪费的耕地面积的比例高达5% -10%[18],降低了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的死亡、出生和婚嫁等因素,土地的再调整频繁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细碎化程度,造成更多的耕地因用着边界划定而浪费。其次,降低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农地细碎化和分散化的存在会造成田间管理和机械作业的不便,劳动力和农业机械的工作时间因在不同地块间进行转移而浪费,这不仅是一种劳动力的浪费,同时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另外需要更多的道路和灌溉网络等,降低了灌溉效率,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效应,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二是正面效应。首先,有利于多样化种植。土地细碎化的直接表现是农户具有很多分散地块,农户可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多种经营能够分散劳动强度,从而更加有效地使用劳动力,可以合理地安排和统筹劳动时间投入,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农业生产效率以及产出的提高。李功奎等的研究表明,土地细碎化与农户种植业的多种经营有着正相关关系,土地细碎化能够提高农户土地收益[19]。其次,风险分摊和风险规避。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具有高风险性,主要表现为生产风险与价格风险,土地细碎化所引起的种植业的多种经营或者农民在他们所拥有的很多块土地上即便种植同样一种农作物,因为细碎化使得农户的各个地块分散在各处,可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自然风险,比如病虫害和洪涝灾害等。农产品价格受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波动较大。不同农产品价格往往此消彼长,土地细碎化导致的种植多样化能够有效规避市场价格风险。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土地细碎化对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既有负面的影响,又有正面的效应,但两方面的综合结果如何?到底是正是负?这有待相应的实证研究来验证。

1.2.2 土地资本产权性质

土地产权是一束权利,主要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与处分权,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户土地产权稳定性和产权的市场流动性。土地产权具有激励效应,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对人们土地、劳动、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激励程度不同,并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

土地产权越稳定,越利于土地投入和产出的增加。Besley指出,土地产权的稳定性与农民土地投资的积极性呈正相关[20]。拥有充分和稳定产权的农民,能够抑制农户土地利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减少不确定因素,并能激励农民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越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相反,订约时间越短、调整越频繁,土地产权越不稳定,对土地承包权的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越不利于农民土地长期投资的激励[21],从而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的清晰界定和自由交易有利于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且对土地自由流转权利界定越充分的土地产权对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越有利[22]。较自由的交易权,如使用权的买卖和土地租赁等,能够有效促进土地流转。土地的自由流转能促使土地从边际产出较小的农户流向土地边际产出较高的农户,并且使农户对获取较高预期收益更有信心,从而增强农户对土地投资的激励作用,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2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实证研究

2.1 模型设定与指标选择

为了定量考察农户生计资本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构建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E表示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值,X为影响因素,γ为回归系数,α为常数项。

在生计资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指标。①人力资本。从人力资本的劳动时间配置和人力资本的素质两方面选择指标。用农户中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例表示人力资本劳动时间配置(兼业状态),并引入平方项验证农户非农兼业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可能存在的二次关系。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重要方式,可以根据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来代替人力资本的素质的高低。本文用农户家庭中初中以上劳动力比例来表示。另外,考虑到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而接受技术培训是当前农民获取新技术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农户人力资本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也需要考虑技术培训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用农户家庭中接受技术培训劳动力的比例来表示。②自然资本。如前所述,土地是农户的重要自然资本,实证中主要考察农户土地资源禀赋、细碎化程度和产权性质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土地资源禀赋用人均耕地面积表示。土地细碎化最直观的表现是农户拥有多块分散的土地,农户拥有的地块数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土地的细碎化程度,是最常用的衡量指标。产权性质主要考虑稳定性和流动性。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之下农户的土地有承包地和自留地两类,一般来说,承包地稳定性较差,面临着土地行政调整的风险,而自留地的经营权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随意侵占,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两种产权会对土地利用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分别用自留地所占的比例来和农户流转土地所占的比例表示产权稳定性和产权的市场流转性。

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从1986年通过对固定的村和农户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取得连续数据。调查表在2003年和2009年对调查指标进行修订,本文的样本时间选定为2000-2009年。样本点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55个行政村,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人口和劳动力基本情况、农户经营耕地情况、农户土地投入和收入情况等。全国及不同区域农户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区域调查农户基本情况Tab.1 Household's basic situ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al

关于农户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将农户土地利用过程视为一个投入-产出系统,通过最优方法内生确定各种投入要素的权重,可以使用多项投入和产出指标,并且不需要假设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该方法在农业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3-24]。本文把农户看作一个独立的生产决策单元,运用由Fare改造的方法构造一个生产最佳前沿面[25],将每个决策单元的生产同前沿面进行比较,从而测度农户土地利用效率。落在生产最佳前沿面上的DMU的效率值为1,其他未落在边界上的DMU,则称为无效率的DMU,其效率值介于0-1之间。使用DEA方法测量效率结果的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测评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和产出指标。本文按照可比性、系统性、整体性、经济性等原则进行指标的选取,具体见表2。最后,运用DEAP2.1软件计算2000-2009年间农户土地利用的DEA效率。计算结果显示,2000-2009年间全国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平均值为0.858,这表明农户土地利用的实际产出占理想产出的比例为85.8%,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3 计量结果分析

在以上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基础上,利用Eviews5.1软件包进行回归分析,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各项回归参数见表3。

人力资本与农户土地利用效率。①农户非农就业一次项的符号为正,平方项的符号为负,并且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这表明农户非农兼业与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也就是说随着非农兼业程度提高,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拐点为0.480,当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小于0.480时,农户土地利用效率随着非农就业比例的提高,呈现增加的趋势;当非农就业比例大于0.480时,非农就业就会影响土地利用效率。因此,应当鼓励农户适当的从事非农兼业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也能够增加农户收入。②初中以上文化劳动力数量和接受职业培训劳动力数量的回归系数都为正,并且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这表明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2009年全国农户家庭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为50.7%,高中以上所占的比例仅为5.03%,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仅为4.69%,可见,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素质整体偏低,这会影响人力资本素质正面效应的发挥。因此,应该努力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确保农业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表2 DEA模型投入-产出指标Tab.2 Input-output index of DEA model

表3 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Tab.3 Regressive result of effects on household land use efficiency

自然资本与农户土地利用效率。①土地资源禀赋的回归系数为正,土地资源禀赋较高的地区,农户也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率。农户土地资源禀赋的增加意味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土地规模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会带来土地收益的增加和成本的节约,从而能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本文的结论支持了第二种观点,即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这与国家大力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最成功的经济改革政策和制度安排,它提高了农户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和土地产出效率。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该制度对农民激励的逐步释放,农业生产却出现了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对我国原有承包经营关系的发展与完善,能够有效弥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和缺陷。并被称为农业制度改革的第二次飞跃。1987年中央5号文件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土地承包法》也确立了农地流转的合法性,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前提,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提高。②土地细碎化的回归系数为负,这表明土地细碎化不利于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如前所述,农地细碎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两个方面,实证结果表明了在我国现阶段土地细碎化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因此,应减少土地细碎化程度。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土地规模经营和细碎化是相反的两方面,土地细碎化是推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2009年全国农户平均地块数为5.90块,不足0.5亩的有2.88块,0.5-1亩的有 1.27块,1-2亩的有0.88块,2-3亩的有0.36块,3-4亩的0.18块,4-5亩的有0.12块,7.5亩以上的有0.21块,平均每块耕地面积为1.75亩,远远小于土地规模经营的要求,这可能会影响土地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而土地产权的自由流转可以有效解决二者的矛盾,能够弥补土地细碎化的负面效应。③自留地所占比例的回归系数为正,这表明产权的稳定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但不显著,可能的解释是:我国农户所占有的自留地面积是非常有限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户自留地面积占经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仅为8.2%,这将影响农地产权稳定性正面效应的发挥,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土地产权的自由流动性的回归系数为正,这表明产权流动性的增加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与我们的预期一致。综合产权稳定性和自由流动性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越是稳定的使用权、自由的转让权和独享的收益权,越能达到提升农地利用效率的目的。

3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SLA框架下,从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两方面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如下。

(1)人力资本与土地利用效率。人力资本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人力资本的兼业状态两方面产生影响。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因此应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素质,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科技推广部门的作用,加速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农业科技力量,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农业土地的持续利用。人力资本的兼业状态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也就是说农户适当的从事非农兼业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但兼业过度(家庭非农劳动力比例超过0.480)可能会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因此,应适当地鼓励农户从事非农兼业活动,以增加农户收入。同时努力创建促使过度兼业农户真正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制度环境,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变当前割断城乡的户籍管理制度,解除对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为农民“进城”营造宽松的环境。同时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建立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使之摆脱对土地的依赖,为真正实现向城市市民的转变提供政策方面的保障。

(2)自然资本与土地利用效率。土地资本自然禀赋、土地细碎化和土地产权性质都会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土地资本的自然禀赋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细碎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包括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两方面,实证结果表明,在现阶段土地细碎化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土地细碎化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土地产权的稳定性和市场流动性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未来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重点是:①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农地制度的前提下,大力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因地制宣地确立粮地效率最优适度规模。这是提高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农户农业生产细碎化和分散化的根本途径。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农民承包的土地的权利,使农户真正享有对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增加农地产权的稳定性。明确界定土地产权是土地顺利流转的前提。并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③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比如,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对农民的保费进行补贴;农业银行要支持土地规模经营的信贷,在资金额度和利率上给予优惠;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优质服务。

(编辑:王爱萍)

References)

[1]丁洪建,吴次芳,梁留科.耕地保护理念的创新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14 - 19.[Ding Hongjian,Wu Cifang,Liang Liuke.The Innovation of the Idea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J].China Land Science,2002,16(4):14 -19.]

[2]刘涛,曲福田,金晶,等.土地细碎化、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8,30(10):511 -1516.[Liu Tao,Qu Futian,Jin Jing,et al.Impact o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Land Transfer on Farmer's Land Use Efficiency[J].Resources Science,2008,30(10):511 -1516.]

[3]梁流涛,曲福田,诸培新,等.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和效率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10):1525 -1532.[Liang Liutao,Qu Futian,Zhu Peixin,et al.Analysis of Land Use Behavior and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Farm Household Types[J].Resources Science,2008,30(10):1525 -1532.]

[4]李谷成,冯中朝,占邵文.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J].统计研究,2008,25(1):35 -42.[Li Gucheng,Feng Zhongchao,Zhan Shaowen.An Empirical Analysis about the Effect of Household Endowments on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Farmer's Household Management[J].Statistical Research,2008,25(1):35 -42.]

[5]王成超,杨玉盛.基于农户生计演化的山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44 - 352.[Wang Chengchao,Yang Yusheng.Review of Research on Mountainou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sed on Farmer Household Livelihood Evolutio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1,26(2):44 - 352.]

[6]阎建忠,卓仁贵,谢德体,等.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J].地理学报,2010,65(11):1401 - 1410.[Yan Jianzhong,Zhuo Rengui,Xie Deft,et al.Land Use Characters of Farmer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Case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Geographica Sinica,2010,65(11):1401 -1410.]

[7]李小建.还原论与农户地理研究[J].地理研究,2010,29(5):767-777.[Li Xiaojian.Reductionism and Geography of Rural Households[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0,29(5):767 -777.]

[8]史清华.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9.[Shi Qinghua.Study on Household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M].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1999.]

[9]欧阳进良,宋春梅,宇振荣,等.黄淮海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其环境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1 - 11.[Ouyang Jinliang,Song Chunmei,Yu Zhenrong,et al.The Farm Household's Choice of Land Use Type and Its Effectiveness on Land Quality and Environment in Huang-Huai-Hai Plai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4,19(1):1 -11.]

[10]陈华宁.农民素质的内涵探讨及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9 -55.[Chen Huaning.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ontent of Farmer's Qualifications[J].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6,(2):49 -55.]

[11]陈超,周宁.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技术选择渠道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7,(9):33 -38.[Chen Chao,Zhou Ning.Empirical Research to the Influence of Farmer Quality on Diffuse of Agriculture Technology[J].Chinese Rural Economy,2007,(9):33 -38.]

[12]向国成,韩绍凤.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8):4 - 9.[Xiang Guocheng,Han Shaofeng.Concurrent Business of Farmers:The Analysis Based on Labor Division[J].Chinese Rural Economy,2005,(8):4 -9.]

[13]蔡基宏.关于农地规模与兼业程度对土地产出率影响争议的一个解答[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5,22(3):28-37.[Cai Jihong.An Answer to the Debate up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 Productivity and Farm Size and Sideline Activity[J].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2005,22(3):28 - 37.]

[14]钱贵霞,李宁辉.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粮农收入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6):57 - 60.[Qian Guixiang,Li Ninghui.Farmers'Land Management Scale and Food Production Efficiency[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6,(6):57 -60.]

[15]张光辉.农户规模经营与提高单产并行不悖[J].经济研究,1996,(1):55 - 58.[Zhang Guanghui.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f Scale and Increasing the Yield Per Unit Area Are Not Contradiction[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1996,(1):55 - 58.]

[16]邵晓梅.鲁西北地区农户农地规模经营行为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120 -125.[Shao Xiaomei.Analysis on Household Management Behavior of Agricultural Land Size in Northwest Shandong[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4,14(6):120 -125.]

[17]许庆,田士超,徐志刚,等.农地制度、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08,(2):83 -92.[Xu Qing,Tian Shichao,Xu Zhigang,et al.Rural Land System,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rmer's Income Inequality [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8,(2):83 -92.]

[18]谭淑豪,曲福田,Nico Herrink.土地细碎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3,(6):24 -30.[Tan Shuhao,Qu Futian,Nico Herrink. Causes and Determinants of Land Fragmentation[J].Chinese Rural Survey,2003,(6):24 -30.]

[19]李功奎,钟甫宁.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与农民收入[J].中国农村经济,2006,(4):42 - 48.[Li Gongkui,Zhong Funing.Fragmentation of Farmland,Labor Use and Farmer Income[J].Chinese Rural Economy,2006,(4):42 -48.]

[20]Besley T.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Ghana[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903-937.

[21]Huang J K.Equal Entitlement Versus Tenure Security Under a Regime of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Peasants Performance for Institutions in Post Reform Chinese Agriculture[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5,21:82 -111.

[22]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54 - 66.[Yao Yang.The System of Farmland in China:An Analytical Framework[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0,(2):54 -66.]

[23]梁流涛,曲福田,王春华.基于DEA方法的耕地利用效率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2):242 -246.[Liang Liutao,Qu Futian,Wang Chunhua.Analysis on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Based on DEA[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8,17(2):242 -246.]

[24]杜官印,蔡运龙.1997-2007年中国建设用地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效率[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6):693 -700.[Du Guanyin,Cai Yunlong.Technical Efficiency of Built-up Land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uring 1997 - 2007[J].Progress in Geography,2010,29(6):693 -700.]

[25]Fare R S,Grosskopf C A Klovell.Production Frontier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猜你喜欢
利用效率产权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避免肥料流失 提高利用效率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恶意与敲诈:产权滥用的司法原则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产权
渭北旱塬春玉米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效率研究
不同白菜品种对锌的响应及锌利用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