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佐县
□ 朝阳中的煤化工。 何适 供图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发展煤化工对降低我国能源供应风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主要地位,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依靠的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因此,做好煤文章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立足我国资源基础,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对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意义重大。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能源需求总量一直在增长,油气需求增长更快。尽管我国的能源自给率长期维持在90%左右的水平,总体安全程度有保障,但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成为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不稳定因素。2012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接近30%。
□ 在2012中国国际煤化工展览会上,大型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产业链沙盘模型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胡庆明 摄
目前我国面临的油气供应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因资源国国内及其周边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资源供应中断、减少。二是油气贸易进口路线单一,原油进口多数要走马六甲海峡,运输风险大。三是原油进口地区比较集中,对中东原油依赖程度高,与卖方谈判议价能力比较弱,被动接受亚洲溢价,贸易面临价格风险。这三类风险将在我国的油气供应中长期存在,而国内油气产量提升空间有限,石油和天然气年产量能够在2亿吨和1000亿立方米保持稳定就很不容易,不足以抗衡上述风险。因此,面对未来几年每年5亿~6亿吨和2600多亿立方米的石油天然气需求,我国的能源供应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日益紧张的油气供应形势,唯一的出路就是寻求针对油气的能源替代。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若能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将煤炭深加工产业做优做强,形成对油气的有效替代,将有效降低我国能源供应风险。
目前我国煤炭消费领域比较单一,主要是用于火力发电。将一部分煤用于深加工,生产燃料和化工产品,可以优化目前的煤炭消费结构,改变煤炭消费结构单一状况。发展煤化工不仅可以生产成品油、石脑油、LPG等石油产品,还可以生产乙烯、丙烯等石化产品。煤合成天然气可以作为炼厂或石化厂的重要燃料,成为实现炼油与石化工业的原料燃料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国内煤化工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具备了相应的发展条件。我国首条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工业示范生产装置已经建成投产,煤间接液化技术在国内的煤化工项目中已有成功应用,煤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正在建设。国内企业在引进国外煤气化技术的基础上,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用于生产合成氨等煤化工产品。
美国发展煤化工的战略取向值得借鉴。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后力推能源独立政策,大力发展石油替代能源,作为替代石油产品的煤炭深加工正在登上美国能源大舞台。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到2030年美国国内煤炭消费的21%将用于煤液化。美国是世界上煤炭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煤制油技术在美国也有深厚的积累,丰富的资源禀赋和技术积累是当前发展煤制油产业的最有利条件。
南非的煤制油产业是我们发展煤化工的一面很好的“镜子”。南非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储量位居全球第五,但石油资源缺乏,上世纪中期之前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目前南非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和我国比较类似,也是以煤炭为主。上世纪中期由于当时的南非与国际社会关系紧张,薄弱的石油供应体系屡屡成为被国际社会制裁的把柄。为摆脱能源紧张困局,南非最终选择了使用煤炭液化方法生产石油的发展战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沙索公司在1950年成立,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就生产出了合格的煤制油产品,改善了南非能源供应结构,极大地缓解了南非石油供应的压力,开辟了南非能源供应的新纪元。如今南非的煤制油几乎占据了国内一半以上的交通燃料份额。
中国在2006年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2011年碳排放量达到87亿吨,超出美国近22亿吨。《自然》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上年增长9.9%,较2005年增长了近60%,而美国和欧盟则分别降低了1.8%和2.8%。2011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6吨,虽然与美国的人均排放17.2吨有差距,但已经接近欧盟7.3吨的人均水平。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人均排放量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以煤炭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火力发电是我国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发展煤化工,势必又多出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源。若再出现更多的煤炭替代石油天然气用于生产交通燃料、天然气及化工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会进一步增大,减排压力也会随之而来。所以有人认为发展煤化工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从发展及辩证的角度看,这样的压力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必然会产生和形成一种持续的“倒逼”力量,促使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形成一种合力,会从制度和观念上作出重要调整,促进碳捕集与封存产业发展并使之规模化,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清洁生产反而有利。美国页岩气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环境问题,美国为此出台专门的环境保护法规;沙索公司在最初建厂时并未考虑二氧化碳减排,但面对当前的减排形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优化公司产业结构,加快二氧化碳减排研发且取得了实质性效果。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煤化工产业在我国一旦发展起来,只要碳捕集与封存、资源循环利用能够及时跟进,这项产业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为鼓励和支持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
200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国内煤化工发展的准入门槛:煤制油项目规模在300万吨/年以上,甲醇和二甲醚项目规模在100万吨/年以上;煤制烯烃项目规模在60万吨/年以上。
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的发展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完成煤炭液化和煤制烯烃的工业化示范,为以后十年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同年4月,国务院通过《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要加快发展煤基液体燃料和煤化工技术,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1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煤炭产业政策》,强调在水资源充足、煤炭资源丰富地区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
2008年,为防止煤制油项目无序发展,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格控制煤制油项目。2009年4月,国家出台《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再次明确提出稳步开展煤化工示范,积极引导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总体看来,我国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政策体系已经具备。
当前国际油价总体高位运行,是国内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有利时机。“最重要的是去实践,在实践中积累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很多先行国家在能源产业发展方面的基本经验,美国页岩气和南非煤制油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发展煤化工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发展煤化工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特色。尽快推动产业化进程,加强技术与管理经验积累,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煤化工的基本思路。只要政策稳定,企业持续发力,相信我们可以找到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能够体现中国资源特色的煤化工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