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 吴倩
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标委)是在一定专业领域内,从事国家标准的起草和技术审查等标准化工作的非法人技术组织。其职责主要是从事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负责本专业技术领域内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的组织,并科学合理、公开公正、规范透明、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作为标准化组织机构,它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组织保证,也是标准化工程师应该熟悉与了解的“窗口”,更是嫁接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它们可以引导标准化工程师获知更多的标准化信息,大力推动企业的标准化工作。
目前专标委分为国际、国家、省3个等级。国际专标委负责国际标准,全国专标委负责国家和行业标准,地方专标委负责地方标准。作为全国某一专业领域内从事国家和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负责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的提出、起草和审查,所以,全国专标委对承担国标、行标制修订项目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某一企业或区域来讲,拥有全国专标委的数量越多,其制修订的国标和行标就越多,其拥有的全国专标委的数量越少,其制修订的国标和行标就越少。每个地区承接专标委的个数和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其标准化发展程度,为此,如何开展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是推动标准化工作的关键。
安徽省作为中部省份,和相邻的沿海、沿江城市相比,标准化工作开展的步伐迈得比较迟缓,特别是对企业的引导,是很薄弱的。为此,在200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推进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实施方案(2009-2012)》,自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实施以来,安徽省的标准化工作应该说是大步向前,奋起直追,经过这3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过因为起步较慢,势必和发达省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说如何更好地加快安徽省标准化工作,是作为标准化人员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对安徽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相关工作略有了解,经过自己的总结和思考,浅谈一下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中的一点想法。
从安徽省承担国家级技术委员会,分标委情况看,安徽省共承担22个国家级专标委,全国共有2290个,安徽省占全国的比例为0.96%。江苏、河南、浙江、山东等省的全国专标委及分委会分别为:130、39、47、43个。江苏是安徽5.9倍、河南是安徽的1.8倍、浙江是安徽的2.1倍、山东是安徽的有2.0倍,如图1。所以安徽省拥有的专标委数量与安徽省承担的国标与行标项目数量基本上是一致的:安徽省的全国专标委少,所以安徽省承担的国标、行标项目也少;江苏、河南、浙江、山东等省拥有的全国专标委比安徽省的多,所以他们承担的国标与行标项目也比安徽省的多。
安徽省省级专标委56个,包括已成立的34个,尚未成立的22个(专标委未挂牌)。2011年7月份进行全省专标委调查,发放70份,仅收回12份,只占17.14%。2010年8月召开省级专标委第一次会议,仅有33个专标委参会,占应参总数的63.46%,有19个专标委未参会,占应参总数的36.54%,按照要求提交工作总结和计划的专标委只有5家。2011年7月举办省级专标委第二次会议,有37个专标委参会,占应参总数的69.81%,有15个专标委未参会,占应参总数的30.19%。其中,有11个专标委两次会议均无人参加。2012年7月份再次开展的全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调查表调查活动,向全省56个省级专标委和在皖的11个国家级专标委发出了调查表,共收到省级专标委提交的调查表30份,占总数的64.2%,收到国家级专标委提交的调查表6份,占发出的54.5%。通过以上数据可知,省专标委的问题很多,尚处于松散状态,大部分专标委工作开展情况不佳,甚至有的名存实亡。
为了更好地了解安徽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况,摸清专标委实际工作状态,为下一步对专标委开展整顿提供依据,2012年7月份再次开展的全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调查表调查活动向全省56个省级专标委和在皖的11个国家级专标委发出了调查表,通过两周的时间,共收到省级专标委提交的调查表30份,收到国家级专标委提交的调查表6份。经过对36份调查表进行分析梳理,可以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省专标委工作开展情况。
(1)参加国家标准制修订情况:提交调查表的36个专标委中,参与过国家标准制定及已经列入标准制定计划的标委会共14个,共77项国标,其中省级专标委参与单位11个共38项国家标准,国家级专标委参与单位3个共39项国家标准。
(2)参加行业标准制修订情况:提交调查表的36个专标委中,参与过行业标准制定及已经列入标准制定计划的标委会共11个,共62项行标,均为省级专标委。
(3)参加地方标准制修订情况:提交调查表的36个专标委中,参与过地方标准制定及已经列入标准制定计划的标委会共23个,共291项地标,均为省级专标委。
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参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专标委数量只占总数的19.6%,可见参与力度还是不够的,而且主导制修订的不多,大部分是参与制修订的。通过调查表也发现,参与制修订国标、行标的专标委主要以具有规模的产业为主:如安徽省煤矿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徽省锻压机床及刃、模具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徽省宣纸书画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徽省滤清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徽省耐磨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其次主要以标准化研究机构参与度较高,如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等,这些专标委参加国标和行标制修订的参与度很高。所以说专标委的工作开展很大部分依靠专业机构的指导和具有规模的行业牵头。而中小企业在其行业中没有权威性和号召力,更不具有专业机构的技术指导性和导向作用,为此建议,在以后设立专标委时,小型企业不易承担专标委工作。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各个专标委在制修订或者列计划过程中都没有及时向省局标准处进行汇报,这样导致省局标准处对全省专标委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根本没法弄清楚情况。而且如果各个专标委在制修订标准工作中及时向省局标准处反应,标准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多指导性的、科学性的建议和意见,也会使专标委更有效、更科学、更合理地开展工作。其实在《安徽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第一章第二节第七条中有规定:应定期向省质监局报告本部门、本行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可是大部分专标委没有做到,导致与省局标准处管理脱节。为此,还要进一步加强对《管理规定》的宣贯,增强全省专标委的管理意识。
表1 专标委参与标准制定情况表
(1)年会召开情况:每年定期召开年会,进行总结和布置下一步工作计划,经过统计共有16个专标委开过或连续开了年会,只占统计总数的53%。
(2)参加培训情况:参加各种标准化培训,对技术人员进行标准化知识普及的专标委有22个,占统计总数的61%。
(3)标准审定会召开情况:根据各个专标委的标准制定情况,组织召开标准评审会的专标委有5个,仅占14%。
(4)标准宣贯情况:为企业提供标准宣贯活动,对新标准进行标准宣贯的专标委有7个,仅占19%。
(5)开展调研情况:到先进地区或者技术发达地区开展调研活动,聘请技术专家来调研指导工作的专标委有6个,仅占17%。
(6)参与国标、行标的评审会议情况:参与过的专标委有8个,仅占22%。
分析:首先开展年会的情况并不乐观,但是在《管理规定》第二章第十条中有规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工作会议。及时向省质监局、省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行业协会、集团公司报告工作,每年1月15日前应当报上年度工作报告和《安徽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年度工作报表》。由市质监局协助管理的技术委员会应当同时向市质监局报送年度工作报告。但是真正召开年会的专标委只有一半,这个比例是很低的,这也说明专标委工作的不到位,对《管理规定》的执行度很低。
参加各种标准化培训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只有9个专标委参加了相关标准化知识培训,仅占上交调查表总数的25%。此外,举办标准宣贯的专标委有11个,占31%。由如上数据可以看出,我省专标委对标准化知识培训的力度不大,组织参加相关活动不积极,同时,开展活动的也不多。不过,通过调查表我们发现,只要是开展宣贯活动的专标委,活动开展的效果都不错。为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举办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标准培训。将原来的基础标准宣贯和较专业、对口行业的行业标准宣贯相结合,组织专标委开展标准化培训和宣贯工作。
此外,我们在调查表中发现,个别专标委开展到先进省份或者单位调研的活动,这是个很好的方法,如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徽省石化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徽省锻压机床及刃、模具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这种走出去调研的办法,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先进省份或者单位在标准化方面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借助好的方法和经验对我省专标委活动进行改进。同时,参加行业和国家标准的标准审定会也是学习经验、增加认识面的一种好的办法。这些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大力推行。
(1)挂牌情况:目前上交调查表的36个专标委中33个已挂牌,还有3个未挂牌。
(2)管理制度制定情况:有21个专标委制定了管理制度,主要有专标委管理制度、秘书处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等。
(3)专兼职人员情况:29个专标委有专兼职人员,4个专标委无专兼职人员,其中大部分是兼职人员。
(4)每年投入经费情况:均有经费投入,有多有少层级不同,有几万的,也有几十万的。
分析:从上交的调查表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一部分专标委在计划下达后仍旧没有挂牌,这也是我省专标委管理中很严重的问题,在《管理规定》第三章第二节第六条中有规定:筹建单位应当在省质监局批复成立后15天内启动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但是有一部分专标委认为计划批了就可以了,就是专标委成立了,连牌子都不挂,更别说是开展活动了。为此,建议对未按管理办法要求及时挂牌开展活动的专标委给予取缔。
专业人才紧缺,大部分专标委是兼职人员,但是兼职人员本身就有工作,所以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同时,标准化专业人才素质不高,对标准化专业知识掌握不多,很多工作开展吃力。而且,现在企业人才流动性大,经常换人也使得标准化工作不易开展,甚至出现断层现象。
对于制定专标委管理制度的情况看,大部分还是制定了的,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没有按照管理规定制定管理制度。同时,对于财务制度的制定,在平时的反馈中,很多专标委提出了账目归口管理的问题,这个也是下一步要进行规范的问题。
经过对收到的调查表进行统计,提交调查表的36个专标委中,共有15个专标委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占41.7%,18个专标委给出了意见和建议,占50%。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在专标委管理中存在如下几个常见问题。
没有经费,活动无法开展,大部分活动靠企业赞助,但是难度很大。同时,专标委反应,专标委没有收费依据和收费项目,无法收取费用开展活动,导致很多活动被停滞。目前,提意见的专标委中57%都提出此问题,因此需要重视该问题。
标准制定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性工作。然而,标准制定是企业避免不了的工作,同时又不是企业经常性的工作。大型企业,产品较多,制定标准的事情较多,比较重视标准化工作,可能配备专职标准化人员。然而,很多的企业都是中小微型,只生产一个或者几个产品,企业标准制定一次,至少使用3年,所以,很多企业一年甚至几年才能制定一项标准。因此,对小企业来讲,标准制定工作不是经常性工作,是时有发生的工作。所以,这样的企业一般没有专职标准化人员,也不可能较好地制定标准,从分工的角度讲,这样的企业不能形成制修订标准的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的支撑,标准水平自然不高。同时,标准化专业人才素质不够高,对标准化专业知识掌握不多,很多工作开展吃力。
这个是很多专标委反应的情况。缺乏标准化意识,特别是缺乏技术标准就是市场竞争力的意识。不知道技术标准与市场竞争力的内在联系。只把标准作为生产的依据来认识,而不把标准作为市场规则来看待。实际上,生产依据与市场规则都是技术标准的根本属性,只是使用环节和使用主体不同而已。特别是企业,对标准化工作没有概念,更别说参与标准制定了。这也是导致专标委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组织活动没人参加,这种情况非常令人尴尬。
很多专标委提出自身技术力量太弱,基础薄弱,水平太低。由于承担专标委秘书处的大部分是企业,于是就出现平时更关注生产和销售,对标准信息缺乏关注的情况。目前,安徽省还没有专标委管理交流信息平台,专标委之间相互学习缺少渠道,更别说及时了解我省标准方面的信息动态了。很多专标委盲目地各忙各的,闭门造车,甚至干脆没人指导,就将专标委工作搁置了。然而,即使有的专标委开展了大量活动,也不知道向主管部门及时汇报,导致上下无法沟通的局面。
首先是对《管理规定》没有认真学习,很多工作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如挂牌、开年会、定时上报工作情况等都没有落实,执行力不够。其次对标准化知识学习不够。很多企业的标准化人员往往是由技术人员兼职,但是懂技术未必就懂标准,甚至很多企业的标准兼职人员都不知道标准制定的程序,很少有企业能够完全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制定标准,所以出现从技术到转化成标准的环节严重脱节的现象。企业标准是企业生产的依据,是企业产品质量的判定规则,标准的每个技术指标都与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密切相关。所以,务必让企业的生产部门、研发部门、市场部门和检验部门的相关人员了解标准、学习标准、参与标准制定。否则,不但影响标准的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标准的实施。
由以上对安徽省专标委工作情况的总结和分析,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希望对以后专标委工作的开展能提供一些依据。
第一,争取政策上给予资金支持,奖励活动开展较好的专标委。设立相关奖励标准,以奖代补,激励好的专标委积极开展工作。同时,建立专标委经费收取制度,为各个专标委自行筹集活动资金提供依据。
第二,建设全省专标委管理平台,达到有效管理、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功能整合。尽量做好省级专标委、全国专标委的沟通管理工作。通过平台搭建横向和纵向的信息网,加强在皖专标委的信息收集工作,及时掌握在皖专标委的动态,便于更好地开展全省标准化工作。
第三,加强培训活动的开展,通过短期集中培训,培养一批标准化专业人员,为专标委输送专业人才。也建议以各市为单位开展学习,方便专业化人员培训,使得参与度增加。通过培训,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的标准化意识,为更好地开展专标委活动打好基础。
第四,加强管理,制定管理和考核制度,对省级专标委进行评价,考察其对《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对于没有执行管理规定的和没有开展活动的,予以取缔,做到没有“终身制”。
第五,定期到专标委秘书处调研,加强沟通,互相学习经验,及时为企业送标准服务。只有走进企业才能发现问题,同时也才能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我们要提供什么样的标准化知识和标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