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点,美苏就要互扔原子弹了

2013-08-23 11:54上林
领导文萃 2013年6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肯尼迪古巴

□上林

2000 年的电影《惊爆十三天》剧照,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中坐者)和执委会商讨对策,站立者为罗伯特·肯尼迪

赫鲁晓夫轻视肯尼迪

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想法大概形成于1962年4月,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当时赫鲁晓夫与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在黑海边散步。马利诺夫斯基指着海那一边说,在土耳其有美国的一个导弹基地,从基地发射导弹可以在6-7分钟内消灭苏联南部的工业中心和海军基地,而苏联导弹要25分钟才能打到美国本土。赫鲁晓夫表示,既然美国可以这样做,苏联也就有权力将导弹部署到古巴,美国将会面临同样的威胁。从这个情节看,赫鲁晓夫的主要动机是达到同美国在战略上的平衡,保卫古巴其实是次要的。

赫鲁晓夫打破苏联不在国外部署导弹的惯例,做出如此冒险的决定,和他对肯尼迪的认识有关。他把肯尼迪当作一个说话强硬而行动怯懦的弱者,说:“我怎么能同一个比我儿子还年轻的人打交道呢?”还认为“美国本身过分自由主义,因此不能打仗。”在他脑海里有三个判断:导弹基地可用之前美国不会发现;即便发现了美国只会听之任之;即便美国采取行动苏联也应付得了。事实证明,三个判断没一个准。

1962年7月,卡斯特罗访问苏联,苏古签署了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秘密协议。从1962年7月开始,苏联开始将导弹及其有关设施用船只运往古巴。

应对危机的国家安全执委会成立

10月14日清晨,一架U-2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飞行了6分钟,拍摄了928张照片,电影也在这个节点拉开了序幕。飞机着陆后,照片被送往马里兰州的国家照片判读中心进行技术分析。15日,专家得出了结果:三个中程导弹发射基地正在建设中,还有21架可以携带原子弹的伊尔-28轰炸机。这些装着核弹头的导弹可能覆盖美国除西雅图以外的所有大城市,预警时间只有2-3分钟。16日早上8点45分,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乔治·邦迪把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告诉了肯尼迪。三个小时后,肯尼迪召集国务院、国防部、中情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白宫内阁会议室举行会议,让全世界心惊肉跳的13天也就是从此时算起。

参加会议的人后来被肯尼迪正式任命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简称执委会)成员,构成了美国应对这次危机的决策核心。

是封锁还是空袭?

肯尼迪在第一天的执委会会议上完全表现的是一个 “鹰派”。他认为,美国实际上没有选择,只能以武力迫使苏联拆除这些导弹。这几乎是与会者最初的一致反应。然而,如何既不冒同苏联进行一场核战争的危险,又能清除掉在古巴的导弹?这是个大难题。

在10月17日的时候,空袭成了主流的意见,然而空袭派之间也有分歧,到底是“外科手术式”只摧毁中程导弹发射场呢?还是连导弹发射场、飞机场、地对空导弹、海岸导弹发射台及其他重要设施连锅端呢?“外科手术式”有限打击的问题是,不知道所有的导弹基地是否查明,也不知道能否确保消灭所有的导弹发射场,可能会使美国遭受核报复。如果扩大空袭规模,消灭一切可能出现的危险,那就和入侵没什么区别,杀死大量的古巴人和苏联人,最终引发苏联的强力反弹。

随着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等人对封锁的支持,到18日,肯尼迪也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这一方案。这一方案优点是:1.比空袭更为有限、更为低调,苏联采取直接军事报复的可能性最小;2.封锁的灵活性较大,处于既可战又可和的有利地位;3.在离美国海岸不远的加勒比海上进行军事对抗,可以充分发挥美国海军在该地区所占的绝对优势。当然,它也有弱点,虽然可以阻止苏联运更多的武器进古巴,但对已经在古巴的导弹没什么作用。

20日下午2点,肯尼迪召集执委会在白宫开会,最终11人赞成封锁,6人赞成空袭。为了听起来不那么刺耳,会议决定对古巴进行“防御性隔离”,肯尼迪将在22日晚7点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向外界公布美国将对古巴进行“隔离”。

美苏海上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在肯尼迪发表讲话时,全球美军立即进入三级战备状态。172枚洲际导弹进入待发状态,战略空军司令部命令携带核弹头的183架B-47战略轰炸机疏散到国内33个民用和军事机场,八分之一也就是大约66架携带核弹头的B-52战略轰炸机升空待命。地面警戒的轰炸机数量增加了近50%,即由652架增加到912架。与此同时,美国大大加强了东南部的防御力量。22架截击机携带防空导弹在佛罗里达海岸上空待命,准备对付古巴采取的突然行动。在防空司令部历史上,所有的飞机首次携带了核武器。

封锁正式开始时,有两艘苏联货船距离封锁线只有几海里,两船之间有一艘潜艇护航。如果苏联货船不停航硬闯封锁线,美国军舰就得用炮火攻击它们的动力系统进行拦截,但为了防止美舰被苏联潜艇攻击,则必须先派反潜直升机投下小型无害深水炸弹逼迫潜艇浮出水面,如果潜艇拒不浮出水面并协助货船闯关,美国是否应对潜艇发起攻击?那极有可能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这是文章一开始肯尼迪和他们智囊们遇上的一个死结。肯尼迪询问国防部长,宁可拦截货船,也不希望先攻击潜艇。麦克纳马拉回复,推迟打击潜艇,有可能美国会损失一艘军舰。肯尼迪要求:开火必须得到总统的批准,剩下能做的事情只有等待。

10点25分,海军情报办公室送了一份初步报告,6艘苏联船只停航,有的已经调转航向。15分钟后更为完整的报告递交上来,驶向古巴的25艘苏联船只全部停航或者调头。肯尼迪说:“这么说来,就没有什么需要迫使停航或者拦截的船只了。”执委会里充满着一种无声但心满意足的气氛。罗伯特·肯尼迪回忆说:“每个人都显得好像另外一个人了。地球一度停止了转动,现在又开始转起来了。”肯尼迪赶紧命令前方,除了给苏联船只调头回去的机会外,切勿采取任何行动。

两个核大国接连擦枪走火

10月26日下午,华盛顿从美国驻苏联大使馆收到了一封赫鲁晓夫写给肯尼迪带有私人意味的信件。这封信“冗长、杂乱无章、漫无边际,显然是在情感冲突下的,充满了想要避免核战的激情”。赫鲁晓夫建议:苏联撤走导弹和部队,并绝不再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作为交换,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并解除封锁。这表明赫鲁晓夫在寻求妥协,国务卿腊斯克说:“看到了长长隧道尽头的亮光。”

10月27日星期六上午,正当执委会商量着如何给赫鲁晓夫回信时,苏联政府突然通过莫斯科电台播发了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另外一封信。赫鲁晓夫提高了价码:要求美国在保证不入侵古巴之外,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第二封信让肯尼迪感觉到赫鲁晓夫“立场很强硬”,执委会也大为不解。有人甚至怀疑赫鲁晓夫已被强硬派推翻,现在美国正在同苏联另外一些领导人打交道。有人觉得这还是赫鲁晓夫拖延时间的烟幕弹,要是同意了他还会涨价,直到导弹部署完成。

实际上,美国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已过时,肯尼迪早就想着把它们撤出。10月25日,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也建议撤出在土耳其的导弹。此人颇有影响,建议被苏联方面理解为肯尼迪放出的试探气球。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在26日晚或者27日早上获悉了这个建议,并再次判断美国不会进攻古巴,决定把古巴导弹基地卖个更好的价格。

就在执委会绞尽脑汁地想答复时,美国一架U-2侦察机在古巴领空被导弹击落,飞行员当场身亡。肯尼迪百思不得其解,自己还没有对信件进行回复,苏联为何如此贸然行动。

两个核大国接连擦枪走火,种种迹象表明,局势正在失控,任何一时的疏忽都可能酿成灾难,世界从未如此接近核战争。这一天也被人们称作“黑色星期六”。

10月28日,危机爆发的第13天,秘密外交谈判终于成功。赫鲁晓夫宣布同意撤回古巴的导弹。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的导弹。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电台中宣布撤回古巴导弹。

危机结束,到底谁是赢家?肯尼迪认为是美国,他警告他的下属们和记者们不要过分公开地吹嘘而使赫鲁晓夫感到羞辱。但他自己还是忍不住告诉国会领袖们:“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但他还说:“我们从肯尼迪那儿得到了无论是美国还是它的盟国都不准入侵古巴的保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伟大的胜利。”毕竟,就算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在越南、格林纳达、阿富汗、伊拉克没少打仗,但卡斯特罗直到今天还躺在美国的后院抽着雪茄。

让世界避免了一场核战争,美苏都是赢家。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肯尼迪古巴
从肯尼迪1963年西欧之行再探“宏伟计划”成败原因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古巴斗鸡
古巴经济衰退
肯尼迪病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肌电图对比研究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肯尼迪情妇出书大爆风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