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

2013-08-22 10:36:48赵红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南宁530021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年12期
关键词:血常规抗凝标本

赵红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南宁 530021)

血常规检查结果准确性影响着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已极为广泛,但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可靠性的影响尚无定论[1]。笔者以健康体检者抗凝静脉血标本为对象,分析了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4~5月在本院参加健康体检者80例,男女各40例,年龄17~48岁,平均30岁。

1.2 方法 采集受试者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静脉血5mL,手工颠倒混匀4~6次后即刻及标本放置1、2、4、8h后采用K-21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日本Sysmex)进行血常规检测。实验前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对仪器进行保养及校准,实验期间保持室温17~22℃,仪器质控品检测结果均在控制范围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同时间点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标本放置8h内,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单核细胞(MO)、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不同时间点检测结果间变化小于3.5%,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各时间点检测结果间变化小于4.2%,随着放置时间增加,检测结果升高,但各时间点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时间点静脉血标本检测结果

3 讨 论

血常规检查可粗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及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并有助于疾病的鉴别[2]。然而,血常规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标本采集方式、标本放置时间及检测方法等[3]。本研究主要从标本放置时间的角度探讨其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证实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增加,MCV增高,但各时间点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V的改变与RBC体积的变化关系密切。有研究证实,抗凝静脉血标本的渗透压比未抗凝静脉血标本高60mOsm/L,RBC处于高渗环境时,细胞内外水分子与溶质相互流动交换,随着放置时间增加,细胞内外渗透压趋于平衡,但细胞体积也随之增大,HCT相应升高[4]。

本研究发现随着放置时间延长,MPV在2h时开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可能是由于PLT与容器接触后释放化学物质,发生黏附聚集等变化,且由于溶质中渗透压的增加使PLT体积变大,引起MPV检测结果升高,导致各时间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P<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常温(17~22℃)条件下,除MPV外,血常规检查其余指标检测结果均不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

[1]洪宗之.抗凝静脉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30.

[2]何萌.静脉血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4):1150-1152.

[3]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59.

[4]王惠英,罗招凡,李卫鹏,等.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2(22):82.

猜你喜欢
血常规抗凝标本
昆虫标本制作——以蝴蝶标本为例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血常规解读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2:38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