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申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100045)
我国的中央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规划中心位置,是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由于其高密度的开发,导致吸引的车流量和人流量巨大,并相对集中,从而给区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加剧区域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等。
通过对国内外中央商务区交通系统的研究,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区域交通出行以满足小汽车为基准[1]。通常中央商务区往来人员机动车保有率较其他区域高,对小汽车不加限制的使用,在道路网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无疑增加了中央商务区内部及周边道路网的交通压力,从而影响区域品质,恶化交通环境。
2)道路空间使用的简单化。区域往往形成单一的层次的交通体系,即地面交通层,此种交通组织会增加各种交通方式在同一平面的交织与干扰,增大进出区域人员的交通出行成本。
3)停车位配建不足与管理不善并存。在大城市随处停车的现象比比皆是,导致该现象的原因除了交通管理不利之外,也与区域停车位配建不足有关,迫使司机不得不将车辆停放于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占道停车在减小了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同时,也使得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大大降低。
4)区域及周边道路网功能不明确。中央商务区由于交通管理等原因,使得交通流在区域周边拥堵不堪,内部交通需求“进不来”,过境交通“过不去”,归其原因就是道路系统的服务对象不明确,各种需求相互干扰严重。
郑东新区CBD副中心位于郑州市的东北部,是规划龙湖地区的中心,同时也是规划“一心、一轴、两环、四片”中一心所在地,建设面积约1 km2。整个区域均为新建区,因此交通系统与建筑开发要同步进行,避免出现土地先开发,交通设施再建设的开发顺序。新建型与改建型中央商务区相比,存在一次性投资较小,较容易实施的优点。
郑东新区CBD副中心规划以商业金融用地为主,规划为高端商务中心区,总规划建筑面积303.78万m2,建筑平均容积率约为6,规划就业人口14.16万人[2]。
1)外部道路网规划。由于CBD副中心为一处相对独立的区域,四面环水,南侧通过4条道路与北三环快速路相连,因此北三环对于区域的交通集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三环快速路主线采用下穿方式通过CBD副中心区域,避免与区内交通流的相互干扰,为区域的交通出行提供充足的道路空间;规划龙源十三街下穿隧道和龙翼四街下穿隧道,起着连接CBD副中心南北地区的作用,减少了路网中的断头路,见图1。
图1 CBD副中心外部道路网规划图Fig.1 Plan of the road network in CBD sub-center
CBD副中心周边路网功能较为明确,有效分离过境交通流,对于区域交通起到净化作用,保证了进出区域的畅通,同时南北隧道打通了由于区域建设而带来断头路的问题,减少了区域周边道路网的绕行交通量,使得路网功能更加合理。
2)内部道路网规划。郑东新区CBD副中心规划为一条生活性的主干道(中环路),规划道路红线65 m,内外湖岸规划为龙湖内环路、龙湖外环路均为城市支路。
1)以“大容量轨道交通为骨架,公共交通为主导,小汽车为补充”的交通发展模式。交通系统规划以解决区域高密度的交通出行为目的,借鉴国内外经验,出行方式以地铁、轻轨为主,地面公交为辅,充分体现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
小汽车通过交通需求管理的导向作用,控制交通需求总量,调整交通需求矛盾,使有限的交通设施得到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
完善静态交通管理措施,区域停车收费应当实行差别化策略,不同区域、地点和时间的价格不同,引导人们合理出行、停车,充分发挥静态停车政策措施在减少汽车出行、缓解交通拥堵上的积极作用。
2)以“绿色低碳”为目标,打造便捷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3]。在以往的规划设计中,虽然强调慢行交通的重要性,但往往以服务汽车出行为首要出发点,规划的交通系统主要为了保障车辆通行的畅通。如此,必然忽视交通弱势群体对交通设施的诉求。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郑东新区CBD副中心交通优先级别由“小汽车—公交车—自行车—步行”调整到以“绿色低碳”为发展目标的“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的顺序。
3)小汽车交通需求与停车需求的相互协调[4]。通常认为区域进出交通量受道路供给制约,同时也受区域停车政策的影响,两者相互制约,处理两者的关系要考虑城市设计对景观的要求,停车场建设的成本问题,停车场出入口的布置要求等,笔者认为在满足停车场建设成本较低的同时,需要合理控制小汽车的交通需求。
区域公共交通规划有轨道交通、轻轨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及内部巡回公交5种方式。
1)轨道系统。郑州市轨道交通四号线南北贯穿CBD副中心,线路在地下2层,CBD副中心设站2座。
2)轻轨系统(LRT)。在CBD副中心规划路由在中环路,区间及车站均采用高架形式,单向逆时针的交通组织形式,在岛内设4座车站,同时将龙湖CBD中心与副中心进行有效的衔接。
3)快速公交系统(BRT)。规划路由为中环路,交通组织单向顺时针形式,设站4座,将CBD副中心的客流纳入整个郑州市的快速公交线网中。
4)常规公交系统。常规公交满足各方向进出龙湖岛的需求,路由为中环路,单向顺时针交通组织,在区域设站10座。
5)区内巡回公交。岛内规划路由为中环路,线路设站10座,能够满足岛内短距离的交通需求及接驳需求。
通过充分发掘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协调能力,达到各种方式的相互补充,最终提高乘客对公共交通系统的使用便利性。
针对郑州市目前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在CBD副中心外部规划公共停车场,以满足不能进入区域内部的小汽车的停放需求,为区域中小汽车的利用留有余地。
充分发挥区域专用公交的接驳作用,将其公共停车场的乘客运送至岛内,因此在CBD副中心外部的公共停车场附件设施区域型换乘枢纽,重在考虑公交对小汽车的接驳功能。通过建筑设计提高两者的衔接距离。
根据CBD副中心提出的生态低碳、以人为本的目标,以及为行人创造环境优美、出行舒适的步行空间,做到人车分离,区域中环路规划下沉道路[5],小汽车进出地下车库均通过下沉道路实现,见图2。避免了国内有些核心区设置地下道路后,由于只是作为地面道路辅助的集散功能道路,而出现利用率较低的现象,同时敞开式的下沉道路也更能够让司机在心理上容易接受。
图2 下沉道路断面图图Fig.2 Sinking cross-section of the road
郑东新区CBD副中心内外湖均为人工水系,规划龙湖内环路及龙湖外环路为步行系统,同时结合亲水平台设置步行通行道路。
自行车体积小、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操作灵活,可达性高,环保性强,是一种优秀的辅助性交通工具,在短途出行和与轨道交通接驳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也被认为是缓解交通拥堵的一种重要措施。公共自行车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效率,满足市民不同的出行需求。
自行车因其独特的优点,国外许多城市[6]在公共自行车项目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国内也有广泛的使用,如北京、上海、广州、济南和杭州等,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发现一些问题。
1)政府的引导不利,甚至一度出台限制自行车使用的规定,导致自行车的使用减少。
2)技术水平较低,异地存取不便,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亏损严重,使得公共自行车的服务水平不高。
3)自行车的通行条件较差,国内大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停车占道现象普遍,导致道路空气质量差,缺少自行车的通行空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行车的使用。
4)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选择与城市的发展不相匹配,自行车交通在短途出行上更具竞争力,因此城市居民出行距离较长时,不适宜选择该系统。
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是国内建设较好,运营水平较高的城市。截止到2011年6月底,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有2 000多个服务点,近6万辆车。西湖风景区的公共自行车服务对于郑东新区CBD副中心有较强的借鉴意义,CBD副中心为新建区,非机动车通行条件好,与大容量公共交通结合紧密,随着政府的引导加强和共赢的运营模式探索,区域的公共自行车必将成为公共自行车使用的典范。
1)一级换乘中心。以地铁站点为核心,通过轻轨、地面公交、公共自行车来衔接地铁交通,增加地铁客流的集散能力。
2)二级换乘中心。以轻轨车站为中心,利用地面公交及公共自行车来衔接。
3)换乘枢纽。围绕郑东新区CBD副中心公交车场建设区域换乘中心,提高乘客的利用效率,同时考虑与区域外侧围小汽车公共停车场的换乘功能。
转变目前由于机动化进展带来对小汽车使用的依赖,事实证明高密度开发的地区充分利用公共交通是较为经济、有效的方式,这就涉及几个重点从规划层面解决的问题:
1)增加地铁线路及站点的数量,同时增加地铁自身的换乘数量,切勿陷入“少做、做大”换乘站的弊端,分散换乘客流。
2)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地面公交,通过区域对地面公交实施优先通行的措施,也可通过区域公交票价的引导提高公交吸引力,在公共交通集散点解决出行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提高公交对小汽车的接驳作用,在区域外部吸引小汽车乘客放弃使用,转而使用接驳公共交通。
在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尽量压制小汽车使用,将减少区域道路的拥堵及随着而来的停车问题,同样涉及几方面的重点需要解决:
1)小汽车的交通需求与停车场的建设息息相关,适当减少建筑的配建停车可以压制其使用,同时外围增减适量的公共停车场满足不能将车辆停放至区域内部的车辆停放要求,两种方式并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减少社会舆论的压力。
2)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不是通过让其拥堵在进出口道路上,而是通过在有限的道路供给基础上提供辨识度高的标识系统,提前分流带来拥堵的交通量。
3)被抑制的小汽车交通需求能够利用的通过其他方式进出核心区域,通过提高换乘的便利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
区域交通系统规划以解决交通出行为前提,同时本着“以人为本”和“绿色低碳”的目标,通过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引导和立体交通体系的建立,必将能够成为解决城市中央商务区的交通出行难的问题。通过郑东新区CBD副中心交通系统研究,必将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利支撑,为中国其他城市类似区域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作用。
[1] 纪书锦,沈小军.交通枢纽型商业中心的问题探讨及改善策略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2):84-87.
[2] 磯崎新工作室.郑东新区龙湖地区CBD副中心如意形区域城市设计 [R].郑州:磯崎新工作室,2011.
[3] 叶以农.北京市新城综合交通规划实践与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1(6):111-114.
[4] 庄惟敏.关于北京CBD规划的几点疑虑和建议[J].建筑学报,2001(10):28-29.
[5] 杨励雅,朱晓宁.城市商业中心地区的交通问题[J].科技导报,2002(8):65-67.
[6] 李 康.国内外城市公共自行车建设比较研究[J]..现代城市,2012(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