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航 金奇泓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五所,吉林 长春 136000)
旅游开发是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利用的一种途径,但同时又在多方面影响着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传统村落是人们在一定地区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积淀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古老的聚居文化和艺术。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纯朴的民俗民风、如画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已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此外,通过国内众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实践证明,挖掘利用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保护传统风貌提供所需资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是继承和发扬其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然而,面对大规模快节奏的旅游开发,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从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环境,到传统建筑、街巷等人工环境,再到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等社会环境,旅游开发给传统村落带来了一系列的干扰与破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浙江安吉章村镇镇区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是在为实现安吉“生态立县”的宏伟战略目标与建设安吉县西南生态旅游重镇的大背景下进行编制的。
其中,如何以旅游为手段,带动村落传统风貌的保护与整治,从而实现镇区“保护”和“发展”的双赢,是章村镇政府十分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次规划希望解决并能够成为亮点的主要内容。
藏于山林的迷你小城;恍如隔世的浦源仙境。
章村镇位于“中国竹乡”——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西南端,天目山北麓,黄浦江源头——龙王山下,属于浙皖交界的山地丘陵地区。早在晋东渡时,章氏聚族便定居于此,遂得此名。
1)群山环抱,一水中分。章村镇镇区属典型的山地河谷地形。群山环绕,主要有桃李山,凤凰山等,山体连绵,景色优美;镇区内自然水体丰富,内部南溪河穿流而过,水质良好,形成“一河两岸”的空间格局。我们常说,景无山不壮,景无水不秀,山水兼容是章村镇的一大特色。
2)街巷众多,建筑独特。镇区内部巷道众多,相互连通,体现着传统村落的空间风貌;同时街区内还保留有四栋清代及民国时期形态风貌的民居建筑,具有浙北民居的典型特色,成为反映章村镇悠久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建筑特色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章村镇建筑特色分析结果
3)昔日辉煌,今朝衰微。章村镇历史悠久,曾有着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城镇化建设,南溪河两侧已有许多新建建筑,品质不高,风格不统一,不仅使得“一河两岸”的传统街景已不再完整,同时部分建筑还破坏了山体天际线,也没有突出山地建筑的特色。此外,重要的历史建筑也缺乏有效的保护与整治。整个镇区已日渐衰微,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章村镇有以龙王山为核心的黄浦江源景区、大石浪风景区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镇区作为龙王山景区的门户,有名无实,缺乏与其地位相符的旅游吸引力和服务接待能力。
首先,镇区环境脏乱差,仅存的一些重要古建筑也濒临消失,使得镇区整体风貌受到破坏。其次,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服务与管理落后,游客缺少休闲停留的空间和相应服务,停留时间很短。第三,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宣传力度不够,还未树立鲜明独特的市场形象和旅游品牌。
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中,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的传统村落风貌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根据章村镇区的特色,我们将其整体风貌特色定位为浙北风情,在青山、绿水、幽竹的衬托下,老镇、幽巷、民居是其主要的风貌组成部分和旅游要素,突显着生态性、人文性和参与性,为整体风貌整治明确了主要基调。
镇区内几栋明清老建筑的保留不仅保存了当地的景观特色,还在某一程度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代表性和研究观赏价值的城市肌理和空间类型。
在建筑风貌整治中,我们首先根据实地的测量和调查考证,确定了建筑风貌整治的优先级,将整个规划区划分为风貌核心控制区、风貌环境协调区、现代风貌过渡区,同时根据建筑风貌和使用性质,采取了依据建筑风貌划分,以及依据建筑功能划分的两种相契合的保护模式。
下面就以风貌核心控制区内部的建筑风貌整治为例详细说明。
3.2.1 控制建议
风貌核心控制区,以分区内历史建筑特色为风貌依据,严格控制其建(构)筑物的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见表2)。
表2 风貌核心控制区整治建议
3.2.2 建筑分类及整治
在风貌核心控制区范围内,首先将建筑划分为历史建筑、一般建筑和现代建筑三类,根据总体的控制建议,采取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1)历史建筑。在该分区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均为安吉县古民居保护点,主要为居住功能,因此采取保护更新模式。外部:保留并加固原建筑主体结构,局部修缮改造,整治外立面,延续建筑传统风貌。内部: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内部设施,对居住室内空间布局和内部设施进行符合新功能的改造。如增加卫生设备、灵活划分室内空间等。旧建筑再利用:这些建筑年久失修,基本上已无人居住,因此可以经过整治作为家庭式旅馆向游人开放;或鼓励手工艺人或文化艺人在此居住,以便展览、销售和现场制作手工艺品、美术作品等;或可由政府投资作为展馆使用,以促进镇区的旅游发展。2)一般建筑。针对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局部加以改造,如整治立面门窗形式、更换饰面材料等,使其与历史风貌相协调。3)现代建筑。更换门窗,增加垛头裙板,丰富立面造型;对建筑式样和外立面进行局部调整和修缮;沿街商业建筑根据形式特点更换店招,油漆装饰,保持传统风貌。
道路及广场空间是体现村落格局极其重要的场所。本次规划提取了四条主要道路,分别从界面、建筑、景观三大角度对其进行风貌整治与控制。其中,复兴路是章村老镇区主要的生活性街道,且紧邻南溪河,景观优美,是展示章村老镇区特色风貌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规划中尽量保留其原有空间格局,并对原有空间肌理进行修补、整合。首先,整治街巷建筑立面,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门窗、门罩、院墙等特色环境要素予以保留或修复。其次,复兴路是主要景观流线,在规划中道路铺装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体现地方特色,而其他房子间的小路,参照现有路面中的碎石铺路方法,基本用光滑的小石头铺地,在转折处或距离较长处拼成不同的图案,以作装饰,达到丰富而灵活的效果。第三,结合具有当地特色的竹、花等植物,美化街道环境,同时还可阻挡部分风貌较差的建筑立面,成为协调环境的重要要素。
3.4.1 整治水道、保护古树
规划区内自然水体丰富,水质较好,但缺乏必要的亲水设施,未形成应有的生态保育功能和景观休闲功能,割裂了镇区空间;同时没有形成完整的水系网络,不利于水体生态环境的维护,也不利于滨水景观的塑造和整个地区生态绿化框架的建构。
因此在规划中对镇区内外水系进行疏理整治,恢复并完善原有水系,同时结合水岸及绿地组织临水活动空间,引水入街、入院,丰富“街、水、巷”空间。
此外,章村镇区内有以竹为主的植物,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营造章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保护树木,杜绝砍伐行为,并加以保护。
3.4.2 重点整治景观节点
在整治规划中选择重要的空间节点进行重点整治,通过景观节点的保护与完善,能够更好地体现村落传统特色风貌。
在本次规划中,选择镇区中心片区,以及南部入口游客服务中心进行整治和景观塑造,构建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节点。
1)镇区中心片区。以提供多样的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片区在保留原有空间肌理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区内丰富的河道和水系,将水引入片区,恢复典型的“因水成市”“因水成街”的江南水乡风貌;地块西侧则将原有部分居民建筑功能置换成沿街商业建筑,与主街道之间用1.5 m~3 m的水道隔开,丰富街面景观,提升人气和地块价值;中部利用原小学旧址改建街心公园,设置亭廊等景观设施,为居民和游人提供聚会交流场所;地块东侧街道稍宽,保留巷口原有两栋古建筑,利用台阶式栈道与水系穿插组合,营造出多样的行走空间。2)南部入口游客服务中心。作为章村镇新区的门户形象,规划为满足集散中心、旅游地产、休闲观光等不同功能需求的综合协调区块。该片区以游客服务中心为景观核心,借章村镇山水景观特色及传统建筑风格为建筑设计理念,并结合旅游广场等特色旅游服务设施,组织空间景观,形成章村镇具有生态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志性空间景观节点。此外,滨水区绿化带长约900 m,延续浦源主题,从形态、景观元素上予以呼应,从使用功能、行知体验上加以强化。
本规划项目不单单只是一个镇区的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中同时提出了一个长期存在,且难度较大的如何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的问题。本人通过在这个项目中对村落风貌整治部分内容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相关经验:
1)根据情境,确定方向。首先,应深入了解研究当地资源,挖掘特色,从而依照特色来确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主题方向,再以此为核心思路,指导之后的风貌整治规划,其中所涉及到的建筑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都将紧抓这个主题,形成具有针对性、唯一性和独特性的传统村落风貌。2)特定情境,特定规划。在建筑风貌整治中,因为其年代、使用性质、风貌的不同,每一栋建筑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就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及整治模式,赋予不同的建筑以不同的故事,从而使得风貌整治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如在本次规划中对建筑所采取的依据建筑风貌划分,以及依据建筑功能划分的两种相契合的保护模式。3)创设情境,探索创新。面对旅游开发,传统村落的风貌整治同样应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遵循主要方向,延展主题,形成新的创新点,而这个创新点应以地区复兴,激发地区活力为目标,因此在风貌整治中切忌以静态展示为主,而应多创造出“活”的文化氛围,为游客再现生机盎然的传统村落生活。
总之,在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风貌整治中,最终达到的目标有两个方面:第一,传统村落风貌整治应该因地制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风貌保护及整治,从而保护人类的历史文化遗存;第二,旅游已经进入与“体验经济”相结合的新时期,传统村落中的特色建筑、街巷、景观等恰好为这种体验经济提供了载体,因此在整治规划中,同样需要创新思维,从而实现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整治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