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红旗,王娟琳,刘育猛
(1.常州大学资产管理处,江苏常州213164;2.常州大学信息中心,江苏常州213164;3.常州大学党委宣传部,江苏常州213164)
目前,高校学生使用网络已成为学习、生活、人与人之间交流之“必须”,建设和谐校园下的“校园网络和谐”的重要性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①。高校的稳定、和谐校园网络的建设对社会稳定非常重要,往往因高校网络舆情造成学校负面影响与学生消极影响,干扰校园内的正常教学、科研、管理等秩序。如何主动关注、收集、分析高校网络舆情,构建高校网络舆情MMC(Monitor Management Control,监测管理控制)预警机制成为当前高校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对于网络舆情,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人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解释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1]还有人认为网络舆情是有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网络舆情,主要是网络使用者即网民的一种社会政治态度。
1.直接与快速
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高校校园的这个社会空间内校园网络舆情直接、快速地反映着社会各个层面的舆情与发展态势,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亦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舆情晴雨表,受到国家、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2.表现形式多样化、复杂化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都有智能手机,可以直接上网,操作方便、快捷,已成为学生“最爱”,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信息,并可以随时随地发表个人想法,另外,各大新闻网站的新闻评论、E-mail、网络论坛、QQ等,媒介趋向多样化。
3.舆情内容从众化
由于高校校园学生生活具有典型的群体性特征,大学生比较认可自身群体的共性,他们希望并主动与群体保持一致,在面对校园热点问题时,容易自发地形成“共同语言”、“共同态度”;其次,高校学生在本校、外校通过网络迅速传递信息,交流成一个网状网的“同学网”;第三,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年轻好胜易冲动,看到别人的“态度”有时往往会不加思考的一味模仿。
面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如使用搜索引擎、关键词过滤收集热门的网络词语等等。同时重点新闻网站要不断改进创新,切实增强吸引力,加强宣传、引导,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导向作用。[3]
依靠计算机信息通讯技术实施网络舆情监测,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从被动应急处理转变为主动开展梳理、引导工作。从管理角度出发,党委宣传部主要负责校园网新闻网的信息发布与管理;规划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的建设方案;收集、分析网上热点敏感问题;加强舆论引导等等。信息中心主要担任技术支撑的角色,协助党委宣传部搭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平台、创建数据库、应用软件系统的运行、维护等等。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对高校的网络舆情,应从把握全局、顺应规律、疏堵结合、多渠道引导几个方面入手,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校园网络舆情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中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即导向、凝聚、内化、覆盖、渗透、预测预防等功能。
从组织机构上考虑,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支政治思想理论水平高、网络技术能力强的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员队伍 (由相关职能部门教师负责,同时聘请老师和学生兼职参加),主动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培养网络舆论空间的“领袖”型人物,从而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另外,注重网络文化建设,通过网络进行丰富多彩的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建立通识网络文化课堂等,形成校园网上正面舆情的主导性,将网上舆论主导权牢牢掌握在学校,将校园网络建设成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
校园网络是高校师生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渠道,有时候反映的问题比较尖锐、复杂,容易引起从众效应。作为网络管理者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搜集要做到“搜集信息快,反映问题准”,早发现、早收集、早处理。同时对搜集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并调查、核实,建立校园网络舆情调查制度,深入教师、学生中进行具体核实、调查。对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关注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虽然合理但一时无法解决的要求,要耐心、细致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校园网络舆情传播的载体是网络,而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会其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的媒介,缺少必要的约束,相关法律法规正在建设与完善。在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空间的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已成为高校网络管理者解决网络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1.舆情内容分析法。对网络的内容)、结构和使用记录挖掘时,可在舆情信息分析中起到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二是推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者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三是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
2.文本数据挖掘法。文本挖掘,或称从文本数据库中发现知识,是指从大量文本集合中发现隐含的模式[4]。通常使用的技术方法有: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集、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运用舆情监测分析平台,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具体可进行以下操作: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形成预警报告的信息资料基础上,由负责信息的党委宣传部综合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偏离失序产生的原因、状况、现行程度以及可能发生的趋势走向,从中捕捉出倾向性问题。通过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理清思路,进行正确的决策。
随着搜索引擎技术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的发展,信息中心要积极开发运用校园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实现网络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5]。将计算机辅助人工分析、数量计算和社会因素解读相结合,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的基础性工作。
当高校校园网络监控舆情转变为现实的网络舆情危机时,就必须启用应急处理机制中的组织机构中枢指挥系统,及时针对危机事件进行决策实施统一指挥;采用应急预警方案;启动应急处理程序,调动相应资源和力量,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化解舆情危机,消除不良影响,真正做到响应快速、处置有效。
要求高校师生遵守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并签署相关上网协议,切实做好校园网站的备案登记工作,落实用户实名制的上网制度,建立IP地址和使用信息数据库分配逐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信息过滤、安全防护、信息监测、跟踪等系统,构建完整的网络技术防控体系[6]。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机构通过监测、管理、控制、预警、应对5个环节,全方位立体化的建立预警机制,尤其要对负面舆情进行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危机。
总之,建立高校校园网络舆的监测管理控制预警机制,可以提高师生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注释:
①转引自《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1日第1版。
[1]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12-15.
[2]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 [J].前沿,2006(10):140-143.
[3]廖扬平.网络舆情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政工研究动态,2007(21):23-24.
[4]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8):4-5.
[5]何晖.论高校网络舆论预警机制的构建 [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3):44-45.
[6]李彦丽.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 [J].信息系统工程,2011(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