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集中”建设背景下乡镇体育文化比较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1

2013-08-20 03:35谭震皖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华西村新桥华西

谭震皖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江阴214405)

所谓“三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镇小区集中。现已成为一种好的发展模式在全国农村推广,为此加快了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江苏省江阴市作为我国县域经济10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的市,其乡镇在90年代末开始实施“三集中”工程[1],因其集中效应明显,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乡镇的体育文化随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村民转变为市民享有了好的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权利”,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江阴的新桥镇是江苏省知名的经济强镇,是农村“三集中”建设成就比较大的乡镇,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已成为率先开启农村城市化实践创新的示范镇。尤其在近十年伴随着“三集中”的建设,相应的体育文化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走在了新农村全民健身的前列。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寻“三集中”背景下农村乡镇体育文化建设的经验。本研究选择江阴市的南闸、华西村两地与新桥比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第一,探索不同经济水平下的乡村产生的体育文化差别;第二,当地不同的社会文化状态下可形成怎样的乡村体育文化。

一、三地的基本状况

新桥和南闸是江阴市的两个镇,2010年两镇人口分别为 2.46万、4.89万;地区生产总值87.44亿元、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39元、15020元,分别名列全市第1、13名。华西村则是并入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组建的一个面积超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万人的大村 (包括外来员工,总共有5万多人)。2010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49元。[2]为“天下第一村”经济水平无疑是最高的。

二、三地的体育设施、投入对比

江阴市的南闸镇、新桥镇、华西村三地经过前些年的建设,各方面均取得了大的进步,加之其它民生工程 (公园、广场等)的建设,为百姓的健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见表1。

这当中新桥镇伴随着乡镇的“三集中”建设,体育文化设施迅速发展,到2011年底,该镇在居民集中区建设了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体育运动中心,其中体育馆可容纳观众1 000人,附着一个乒乓球馆;室内50米标准游泳馆一座;400米田径场及其周围的附属场地,如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

作为行政级别相同的两个镇,近5年的体育事业与体育设施建设经费如下 (万元):南闸镇——2006年 15/800,2007年 15/1000,2008年 17/300,2009年18.5/100,2010年20/100。新桥镇——2006年 25.1/260,2007年 28/800,2008年30.5/260,2009年40.3/220,2010年55.6/3500。

上述情况表明,三地场地都达到、甚至超过江苏省农村一类体育场地 (一片混凝土标准篮球场,一套健身路径,两张以上乒乓球台——室内或室外,一个40平方米以上棋牌室和80平方米以上室内健身房)的要求。经费投入上新桥的力度很大,这与他们“三集中”建设推进城镇化工作密切相关。华西村从政府级别上还不能行使相应的行政权力,虽然规模上已相当于一个镇,但其主要精力放在与经济的发展相关的事业、及对外展示社会形象上,自身的体育投入顾及不多。

在全国范围看三地在硬件设施上应该说处于领先水平,打下了农民参与体育健身的基础,然而其体育文化是否也处在良好状态?笔者的调查显示不尽然。在如此条件下的乡村如何进一步把全民健身工作做实,构建起良好的体育文化,则必须靠政府的有意识工作。

表1 三地体育设施、场地建设情况

三、三地体育文化现状分析

江阴的“三集中”建设没有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各镇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建设。[3]

(一)新桥体育文化分析

新桥镇的“三集中”建设在江阴市起步最早,最为典型。由于其“三集中”建设不只是为了形式而集中,而是紧密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进行建设。所以,他们在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又大力进行社会内涵——文化建设,整个乡村社会较为协调。这其中体育文化活动的普及开展,为百姓由农民向市民意识的转变提供了有效措施。正因为如此,人们并不在乎农民的身份是否因户口本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是关注是否享受到市民一般的待遇、生活质量是否提高。从现实的效果看,“三集中”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及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例如该镇在建成的社区都有体育馆或室内健身场地、室外运动场地、空旷绿地、健身路径等。镇上则建起体育中心,配备高规格的场地,包括球类馆、游泳馆、标准塑胶田径场及室外蓝、排、网、羽毛球等提供给居民运动健身。这些良好的设施彰显出的文化,深深吸引着百姓,鼓舞了居民。

从城镇化建设的角度看,“三集中”促进了农民市民化、乡村城镇化的转变,它把农民集中起来居住,进行居民化的管理,使农村不仅能在形式上而且还能在内涵上都实施改变,达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在笔者的调研中,新桥与南闸两镇不同的建设方式产生出了不同的建设效果,它反映出如果乡村的建设“没有真正按照城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建设农村社区,不仅社区内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与城市社区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也没有对居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4]那么,农村的社区化和农民的市民化则很难改变。新桥镇的建设正是按照城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建设农村社区的,因此其城市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南闸的建设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采取了与自己相适应的建设方式,可能这种方式还不至于产生更好的结果,但它适应那方水土,也是一种必要的存在。

新桥镇之所以能有效地开展起丰富的文体活动,与其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及政府促民生发展分不开。工业造就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于是在政府民生理念的主导下形成了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体育设施的硬件和文体活动的软件 (2010、2011年大小文化、体育活动近200次)状况,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三集中”的建设可以有力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南闸体育文化分析

江阴南闸镇靠近城区,企业不多,经济发展逊于新桥。由于未采取“三集中”建设,尽管政府也给了体育文化投入,村落分散体育文化氛围难现集聚效应,造成了与其它两地人员体育行为之间的差距。通过调查,村民中的健身人群在近10年里逐步提高,尤其女性的锻炼比例提高较快。提高的原因是除了受大的健身环境影响之外,广场舞的推广吸引了很多的女性朋友。进一步的调查还表明,多数人选择的健身项目还是跑步,所以按照“村村体育工程”建设起来的篮球场地使用效率还不够高,不少场地不仅篮球打不起来,做其它健身活动也不多,而健身路径得到了老人和孩子们的喜爱,使用率相对较高。这些说明,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转变农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定是个长期的过程,政府要做的就是去努力缩短这一过程;向农村输入的健身内容应符合农村的实际,顺应当地人的兴趣爱好,健身的效果才更明显。例如该镇的一个村有打篮球的传统,他们经常举办和外出比赛,为此建起了4片篮球场,使用率就比较高。从目前看,广场健身舞是该镇健身点的内容,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女性,是个很好的农村推广项目。

(三)华西体育文化分析

华西村民的健身情况与南闸、新桥总体上相当,参与社区活动人员同新桥一样,比南闸显著多。经调查,华西的体育文化活动一般是由村团委组织的,每次活动由团委专人负责,华西学校的体育老师来做裁判 (也有个别单位自行组织)。每年都会举办村企业之间的篮球友谊比赛及乒乓球比赛,村里只提供比赛奖品。没有固定的体育经费。在村的一些企业里有乒乓球俱乐部,也有职工自行参与镇体育俱乐部的。总体上该村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举办不多,村民的自我活动不少,例如在一年中的春夏秋季里,一些离山或者离镇公园较近的人,晚饭后会去爬山、散步。华西除了原来各村的体育场地之外,在中心村有个体育中心,包括网球场、篮球场,但是由于人们忙于工作,使用的人并不多。这些情况反映出华西村民自然进行体育锻炼的状况,整个体育文化氛围与努力打造很好的政治氛围相比显得不足。尽管经济发展的状况别处难以比拟,但其体育文化建设似乎还没有形成机制,缺乏有效组织,与强大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村委在坚定地树立自己新农村的典型形象,人们更多地忙于经济建设和政治工作,这可能是没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原因。

(四)三地村民体育行为比较

通过对三地的调查,笔者感受最深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对体育健身表现出了良好的动机,对参与体育健身目的性很明确。三地百姓都把强身健体当做最主要的目的,新桥高达85.5%、南闸、华西分别为73.1%、62.5%;其次是休闲娱乐,新桥是18.2%、南闸15.4%、华西40.6%;接下来才是调节情绪、家庭快乐,均占到5%左右。在与当地体育负责人的座谈中,他们感触深的是随着近10多年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体育工作力度的加大,农民的体育健身状况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历经了被动参与的过程后,主动参与健身的人员显著增多,尽管目前的体育人口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体育设施的增加、2008年奥运会、国家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力度加大等等都给了人们正面的影响,使得乡镇体育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例如女性广场健身操遍地开花、体育休闲人口的增多。

调查显示,三地在每次运动锻炼的时间上有所差异。新桥人的运动锻炼时间相对多于南闸和华西,超过60分钟锻炼时间的所占总体锻炼者 (男女合计)的比例分别为:新桥32.7%、南闸11.5%、华西9.4%。新桥与南闸、华西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笔者以为原因有两个,第一,集中居住的社区,其体育场地比之前有了大的变化,给居民的健身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无论健身的热情、时间都会产生大的改变。第二,“三集中”后乡镇社区一级组织的管理工作比之从前更有效,有利于全民健身的开展。经查,“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的比例新桥为55%、华西村40%、南闸15.79%,这种各不相同的情况映证了“三集中”的建设可以给村民的行为带来的转变。在有了良好组织的情况下,人们的健身时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锻炼的次数也随之增加。

从华西村活动情况看,虽然经济状况都属于最好的,但与新桥的体育文化建设比,有较大差别。华西村是全国的典型,与之相适应的是政治性的文化活动比较多,体育活动比较少;新桥则不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多,而政治性活动很少。尽管它们与南闸相比参与社区活动情况均呈高度显著差异,但活动的性质不同,对于村民的健身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此外三地村民的锻炼情况是新桥镇较好,其次为华西村,再次是南闸镇。这从调查的周锻炼次数可以看出——≧ 4次:南闸(17.11%)、华西 (17.5%)、新桥 (30.5%);≦3次:南闸 (17.11%)、华西 (22.5%)、新桥(7.8%)。而男性进行锻炼的比例各地均高于女性,南闸:男 45.45%、女 25.58%,华西:男47.5%、女 32.5%,新 桥:男 47.22%、女30.43%。这些情况可以反映文化建设的力度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和不同的效应。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经济的发展固然是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但不是必然的因素。三地中华西村无疑经济水平最高,但它的体育文化不是最好,这说明尽管经济的有了大发展,体育文化的建设各级政府部门绝不能忽视。

第二,文化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体育做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起来的农民最愿意接受,并容易通过亲身经历而感满足的。所以政府只有从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事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提升本地的文化软实力,才会有本地区经济实力的真正提高!

第三,“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5]在经济发达的乡村更应该重视用体育文化去构建农村的文化内涵,在物质生活得到了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基层的行政部门必须对村民的健身活动有所作为,从提高人素质的高度把握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第四,新桥镇体育文化构建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是当地政府“民生建设要大气”思想的必然反映,因此即便是“三集中”建设也应牢牢把握“民生发展”为第一要义的理念,全民健身才能在新农村扎下根。

[1]赵美英,李卫平,陈华东.集中居住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3-54.

[2]江阴市统计局.2011江阴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26.

[3]朱明阳.幸福江阴:科学发展观在江阴的实践与探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31.

[4]吴业苗.农村城镇化、农民居住集中化与农民非农化—居村农民市民化路径探析 [J].中州学刊,2010(4):98-103.

[5]徐成立,严珍,王丽清.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69.

猜你喜欢
华西村新桥华西
长江口新桥水道潮汐不对称性研究
新桥国际机场昆虫群落与鸟类发生的相关性
汽车车身无损修复技术应用分析
华西村:昔日的安静祥和今日的进步变革
再别新桥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在华西人与晚清军事技术近代化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华西村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