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革

2013-08-21 07:46陈荣旺
武夷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案例

陈荣旺

(武夷学院 实验室管理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旨在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再学习能力并为其专业服务。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加剧,岗位工作对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水平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这些都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1、部分专业除一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每周4学时)课程外,没有再开设与计算机相关的应用课程,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没有以岗位分析及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工学结合不够到位,也存在着知识点多与课内学时少的矛盾。

3、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传统教学设计,忽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应用。

4、教学对象基础参差不齐,统一教学难度较大,难以满足不同差异学生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基本思路

统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基于能力要求的知识结构来构建分类分层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面向应用需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应用技能培养;开展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和课内课外相结合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方法,培养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信息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1、定制教学,突出个性化教育

面向应用,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来规划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1+1+X”课程方案,即第一个1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程+第二个1是各不同类别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X是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的需要开设的若干必修/选修课程,进行模块化组织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基础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

针对第一个1即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程部分,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差异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组织分层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次计算机公共课程培养体系。

2、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内容

将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出的应用需求二次加工制作成综合案例,通过若干项目案例为载体,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分为基本应用、综合应用和高级应用)、种类多样的项目群,以案例群覆盖知识面(零散知识整合化),以项目体系构建整体教学布局,并突出项目的实用性、完整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3、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驱动为主线,重在项目解决方案的分析,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来提高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与素质;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模式,加强实践环节、延伸课堂教学,缓解知识点多与课堂学时少之矛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4、构建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完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纸质教材建设:逐步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的系列教材编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项目案例的方式引出各章节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实际任务的解决掌握本课程的应用技能和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网:建立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授课视频、学习指导、实训项目、实验素材库、习题库、案例动画演示、扩展阅读、作业系统、网上自测、答疑讨论等网络教学资源或功能模块,辅助学生课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

5、注重过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包括:1)平时学习表现和平时实训;2)单元综合测试;3)期末综合考试三个部分,将课程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以考促学、以考促训,推动平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单元综合测试或期末综合考试侧重以项目方式考核,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与动手能力。同时为提高考试效率和考试的公正性,推行网络环境下的无纸化考试。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实施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能力要求,研究作为支撑的相应知识结构,从而构建公共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CFC2008)研究表明,计算机应用能力按照不同的层面可以归纳为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与能力要求对应的知识结构如表1所示。

表1能力-知识结构示意图

表1中各节点的内容表示学习该项计算机应用技术达到该层次能力要求所对应的知识点。

结合采用的“1+1+X”课程方案和教学目标,我校第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主要选取办公软件的使用、信息检索方法、计算机系统和安全等知识点,侧重于学生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

第二门公共必修课程,根据专业的不同,按理工类、财经管理类、教育艺术类等专业分别选取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等方向,培养学生相应的操作使用能力和基本的应用开发能力。

针对“X”课程部分,由各专业根据专业需求选择性开设若干必修或选修课程,并纳入专业基础教学范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具体设置见表2所示。

表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

2、第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

入学时就对大学一年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问卷调查和摸底考试,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情况分A、B两个层次的教学班,分别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A》和《大学计算机基础B》课程。

A层次:从新生中,将计算机摸底测试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筛选出来,组成若干个大学计算机基础A班(提高班)。今后还可考虑在A层次的同学中,针对个别优秀的学生,可经本人提出免修申请,通过相应考试后直接获得学分。

B层次:其余学生组成若干个大学计算机基础B班(普通班)。

A班和B班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考试大纲实施分层次教学,突出以生为本、个性化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整体水平。

3、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1)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多环节教学”等。

2)依托案例项目,构建宏观教学设计。通过精选课程内容、构建典型应用案例,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扩展知识,有效地学习掌握必要知识,不断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3)微观教学采用“案例引入、提出问题”,“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引申提高”、“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将理论与实验统一融入机房教学,利用极域电子教室软件依据授课内容特点灵活开展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教学方式;根据完成项目过程中的工作任务精讲知识点,以理论教学为引导、实践教学为主,将“教、学、做”融为一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4)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认证与各类竞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机房开放形式。包括定时定点专题开放、网上预约开放、部分机房全天候开放等,安排专任教师开展网上答疑和开放机房辅导答疑,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创造用机条件及辅导要求。

6)课程实验包括一般性实验(对应基本应用知识部分,通过提交电子作品方式体现)、综合设计实验(对应综合应用知识部分,通过提交电子作品和填写综合性实验报告体现)和选做实验(对应高级应用知识部分),课程实验以“实验任务书”为依据,在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课堂集中实验或课外自主实验完成所规定的实验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和课堂学时少之矛盾。

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计算机素质的培养。本文结合武夷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实际,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开展以应用为目标,基于能力要求的知识结构来构建分类分层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通过项目体系构建课程整体教学布局,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平台开放、科学测评”为主要内容的探索和改革,把教学的统一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徐长海,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