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云的锦绣前程

2013-08-21 08:53杨芳郝祥平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3年10期
关键词:绣娘绣品苏绣

本刊记者 杨芳 郝祥平

“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黎明时分,太阳升起,当朝霞铺满太湖湖面,映红了镇湖古镇无数绣娘的绣绷。阳光洒在绣娘的脸上,绣娘们恬静地穿针引线,绣着最为钟爱的刺绣!这将是怎样的诗情画意?在喧嚣的世间,坐落在“天堂”边上苏州的镇湖,拥有如此良辰美景,真真恰似人间仙境。

自古拥有“苏绣之乡”之称的镇湖,原名西华,意思是苏州西部的华丽之地。这里确实是锦绣之地,不仅气候温润,物产丰富,风景如画,更是苏绣的发源地。说到苏绣,它的历史悠久,文化蕴涵意义深远。

镇湖家家有绣娘,在不足2万人的小镇,汇聚了8000绣娘,另有4000人从事与苏绣有关的工作。绣娘的称谓与职业有关,不分年龄长幼。从十几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几乎人人会绣。在镇湖农村,随处可见抱着绣绷的妇女,她们被统称为绣娘。

生于斯长于斯的周海云是苏州市云帆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和苏州高新区海云刺绣研究所的创立者,也是一位普通绣娘,她的刺绣故事是这8000绣娘成长经历的缩影!

一根针绣出一片新天地

自幼受祖辈们的影响,周海云耳濡目染,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她,非常喜爱刺绣这门技术。

8岁时就拿起绣针跟随母亲学习刺绣,通过妈妈和姐姐们的言传身教,13岁时,海云就成为独当一面的真正绣娘,开始了她的绣娘“生涯”。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91年,为了和姐妹们一起脱贫致富,年轻的周海云成立了云帆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将镇湖传承千年的刺绣手艺转化成帮助姐妹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财富。

也是在这一年,台湾的一个商人订了一批刺绣没有拿,后来又被其他商人拿到北京一年都没付钱。这都是姐妹们的“辛勤汗水”!为了追债,周海云只身一人从家乡来到了北京,度过了一段心酸的“北漂”生活,每天吃两包方便面或者吃俩面包凑合,不舍得坐公交,以步行代替公交绕北京城讨债。也许是天下好人多,又有很多的机缘巧合,周海云与北京燕京书画社合作开始了现场刺绣表演。之后遇到了很多热心人为她介绍商场,为她的刺绣找到了买家。就这样,1992年,她又带着不到2岁的女儿在北京燕莎、北京购物中心等地现场表演刺绣,开始了她创业的艰辛岁月……

周海云的经历浓缩了新一代绣娘的成长经历,她是最早将镇湖刺绣推广销售到全国的绣娘之一。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如今,云帆苏绣已经有苏州拙政园云帆苏绣艺术馆、北京金源燕莎店、济南银座商城等分店。

2007年1月,周海云在苏州镇湖绣品街上开出了第一家个人刺绣研究所—苏州市高新区海云刺绣研究所。

20多年来,创业虽然艰苦,但周海云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折服。最令她感到幸福的事情是她能够为家乡做贡献,如今她已经解决了上千个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并带动了40多名绣娘走上创业当老板的道路。在自己拥有和管理的刺绣公司和研究所中,也吸纳了200多名下岗工人和进城的农民。

目前,公司专门从事苏绣生产经营。20多年来产品热销海内外市场。而她个人也被授予“江苏省十大杰出创业明星”、“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周海云作品:双层绣《拙政园》,被上海世博博物馆收藏

周海云作品:蒙娜丽莎

传承技艺 独一无二

刺绣的源头据说与吴地先民断发文身的习俗有关,因为临水而居,先民们在身上刻上了龙的图案,后来,文身变成衣服的纹饰,便有了最早的刺绣。

镇湖刺绣的兴起,还与这里独特的区位和盛产蚕桑有关,镇湖僻处太湖一隅,交通不便,农闲时,聪明恬静的镇湖女人纷纷拿起银针,用手边的丝线,刺花修被,贴补家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的文化,镇湖刺绣的兴盛,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因为来自民间,缘于生活,历史上的镇湖刺绣,大都以日用绣品为主。

一缕蚕丝如何获得丰富的色彩,她在绣娘的银针下又焕发了怎样的独特魅力?苏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这五彩的丝线来自蚕丝。墨子说:丝线染与苍则苍,染与黄则黄,丝线染色是重要的准备工作。

苏绣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染色技艺因地制宜的创新,只是冰山一角。明代位居首辅的大学士王鏊说:苏绣的特点是精、细、雅、洁。精细是技艺的反映,雅洁是艺术的追求。苏绣对艺术的追求,在明清时到了高峰。除日用绣之外,出现了闺阁绣和宫货绣的盛行,在针法技艺上被封为针神的清末苏州人沈寿创造了仿真绣,而杨守玉则发明了“乱针绣”。仿真绣和乱针绣,都像是用针线画出的素描或者油画,兼具了东西方的审美追求。这些技艺在镇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对于针法和创新,周海云更是一直追寻。在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玉英为师的过程中,更是体现她对新技术的渴望。周海云是完全被张玉英老师的作品—无论是《归程》,还是《蒙娜丽莎》或是《圣母与圣饼》等所震撼!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张玉英老师被周海云的执着和真诚所打动,破例在古稀之年再次收徒传艺。

经过两年时间的乱针绣等新绣法的学习,周海云凭借着扎实的传统刺绣基础再加上刻苦的态度和钻研的劲头儿,她历时半年完成的作品《荷—韵里乾坤自高洁》,摘得了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银奖。这给予了周海云莫大的鼓舞,鼓舞着她朝着创新的道路继续前行。

上图:周海云向来宾介绍刺绣工艺 (摄影/郭幸福)

上图:外国游客亲身体验绣奥运

下图:云帆刺绣工艺品公司刺绣车间一角 (摄影/郭幸福)

下图:周海云和绣娘们交流刺绣技巧 (摄影/郭幸福)

创新的力量是伟大的。周海云的刺绣作品《拙政园》,是她创新的又一项杰作。该作品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江苏展馆,并成为该馆中唯一一件苏绣展品,现在已被上海世博博物馆收藏。

“一副刺绣作品的成功与否,与所选绣稿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周海云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她特别重视对绣稿的选择,《太湖群鹅》是现代绘画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油画,如何用刺绣技艺来表现大师的作品?周海云经过张玉英老师的指点,决定以乱针绣的技法,来绣制这幅作品。恰恰乱针绣的原理也来自油画,但它绝不是油画的简单临摹和翻版,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周海云绣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先画好素描稿和色彩稿,经过反复酝酿表现手法与工序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刺绣中达到了“下针如有神”。

《太湖群鹅》采用的虚实乱针绣是绘画刺绣的综合体,把西洋画的线条运用到刺绣上,使整幅刺绣艺术更加完美,它不仅代表了东方文明的艺术水平,也显示了刺绣的突变与进步。作品问世后,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在2007年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上,获得了“迎春花奖”。

“选对绣稿、配好线色、用好针法”是一个刺绣艺术工作者绣制出一幅令人瞩目的艺术作品的前提,周海云始终遵循此法认真绣制每一幅作品。

产业与文化相融相谐

镇湖刺绣经历了从日用绣向艺术品的发展历程,而它的经营方式则从分散经营走向了产业化,集群化。镇湖绣娘们也从家庭主妇变成了工艺师,企业家。

2000年,镇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这一年镇上建起了长达1.7公里的绣品一条街,绣品街上绣庄林立,有近400家之多。这些满眼锦绣的店铺,大都是前店后坊或者店坊合一。不管是绣庄还是工作室,几乎都藏有耗时数年绣制的镇店之宝,这些作品有让人恍若置身博物馆的感觉。

除了绣品一条街,镇湖还建起了中国刺绣艺术馆和刺绣艺术展示中心,聚集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7人,省工艺美术名人11名,还有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街、一馆、一中心组成的艺术长廊是苏绣文化最集中的展示窗口和最生动的创新平台。一枚银针丰富了古镇的色彩,也使绣娘们的人生一如她们的作品光彩照人。

苏绣有一项绝技,需要合作的力量,它的神奇让人叹为观止。周海云创造出的很多传世作品中的一幅《子鼠迎奥运》,此幅苏绣作品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苏绣作品,它高7.2米、宽1.8米,是在张玉英老师现场指导下,由周海云和十几名绣娘日夜奋战,耗时6个月之久才绣制成功的。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场面宏大的作品,而宏大作品的产生需要绣娘们集体的力量。这正像苏绣艺术的未来,需要广大而坚实的民间土壤。

在镇湖,我们看到了苏绣艺术之花的争奇斗艳,它来自绣娘们的集体努力。通过她们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古老的苏绣,拥有了更多的传承人和喜爱者。

对于周海云来说,在看到刚读大学的女儿,从未拿过绣针,但暑假里也像当年的自己一样,无师自通地绣了一副可爱的史努比画像,而且是用了最新的乱针绣法时,作为母亲惊喜之余,却也引发了作为刺绣艺术工作者的周海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将新的技术和知识传承下去?如何把所学到的新绣法、刺绣的原理等传授给更多的传统绣娘们,让这个古老的刺绣之乡走出更多的刺绣大师?

周海云的老师张玉英一句话道破天机:“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从此,镇湖绣品街上的第一家个人刺绣研究所创建起来了。这个拥有独门独院,面积达500多平米的研究所见证了周海云的别具一格的理念:为创造个性化的刺绣手法、为打响民间刺绣品牌打下基础、为刺绣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载体。

研究所内除了展厅和绣娘工作室外,还特别为刺绣名家交流空出了一层楼的空间,从学艺到自己经营绣品,周海云就梦想着能够与更多的名家交流,请他们指导。周海云的老师张玉英也应邀加入研究所。

周海云将自己的绣坊“变身”为研究所,不但从事绣品的制作,而且引进在实践基础上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改变了单个绣娘“为市场而市场”的经营模式。

周海云近影 (摄影/郭幸福)

周海云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进行了合作,周海云的绣庄成了该校艺术学院的一个培训基地,使广大绣娘在助力艺术学院同学实践的同时,通过向艺术学院学生学习来提升绣娘的艺术修养,创造了一种“双赢”局面。这种合作模式,为传统手工艺产业与高校智力协作提供了样板和经验,而且还给镇湖刺绣的原创性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可谓一举多得!

自然与人文,传统与当下,文化和产业在这里相融相谐。从前的故事渐渐远去,当代的传奇扑面而来。如果把传承千年的苏绣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镇湖绣娘绣出的该是树上最艳丽的花朵,它们将绽放在又一个美丽的春天。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苏绣在创新与发展中将始终传承它的民族特色。而这就需要像周海云这样的绣娘为之努力。

猜你喜欢
绣娘绣品苏绣
苏绣咖啡:可以“喝”的苏绣,可以“赏”的咖啡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苏绣,“秀”出奇迹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绣花针」——绣娘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