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霞 马晓霞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和联合培养,尤其是在行业特色大学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协同创新的内涵、意义及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与高校人才培养进行阐述,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介绍学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举措及成效。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15-02
开展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经济、智力等资源上具有互补性。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合作中获得企业技术研究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收益。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通过有效地整合与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互补性资源,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为有效培养创新人才创造独特的条件。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特征
关于协同创新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多为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三大科研创新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围绕共同目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也有学者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协同创新活动”。
二、协同创新的意义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推进科教兴国,国家提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协同创新的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对协同创新进行策划实施,意义十分重大。
三、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与高校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在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方面,有着特有优势。提升大学创新能力对高校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从我国产学研合作来看,要实现高水平高起点的协同创新,必须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自愿协同创新。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建立多种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高校应通过共建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以及教授进企业、研究生挂职锻炼等举措,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以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好地为企业进行人才培训和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一)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当前,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创新是提高质量的灵魂,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要提升创新能力,就必须通过协同创新的纽带,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是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以全面提升人才质量为主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一批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大学创新能力对高校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会起到推动作用,最终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高校培养并输入社会的人才,将运用他们从学校获得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展开创新活动,他们是高校传播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媒介,是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大学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和联合培养。大学要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探索更加适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的联合培养应考虑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大学和企业之间通过建立长期的、系统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双赢的校企合作良性格局,双方都有内在的动力参与协同创新。通过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等形式,建立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四、行业特色大学的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在行业特色大学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协同创新,使其具有行业属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行业特色大学能够快速凝聚组织力量,凝练学科方向,将有限的办学资源集中于有限目标,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典型的行业特色大学,在多年的办学特色中始终保持行业特色。我校气象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紧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求,通过制定气象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为我校学科建设紧贴气象业务需求、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通过设立大气学科特区、气象工科特区,推进重点学科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强化了传统优势气象学科,提升了气象工科,发展和拓展了新兴和交叉的气象学科,推进气象科技产业化,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大气科学学科生态群。根据所形成的学科特色,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对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介绍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动态、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通过与气象部门和相关科研院所紧密协同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气象学科,力争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服务国计民生做出重大贡献。
五、我校协同创新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一)主动融入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不断加大优化资源组合与学科融合,加强与气象行业联合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及研发的力度,积极承担公益性气象行业专项和气象软科学研究。
(二)积极打造基地平台集群
我校与中国气象局、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建了一批实验室、研究院和产学研基地。通过平台的建立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我校主动融入气象业务科研体系提供了平台保障。
(三)打造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
我校通过建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组建了相关研究院、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我校的人才培养以服务江苏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积极响应江苏省“校企联盟行动”,通过与企业研究院合作,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解决企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通过集成学校与企业双方资源共建研究院,引导教师科研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与各大知名企业建立起“校企联盟研究院”。
(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我校积极打造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的科技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并先后与相关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就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进一步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