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域经济坐标系中,经济领先与发展短板需要辩证地看,无为县惟有奋起直追,才能在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实现县域经济起跳。
改变时刻都在发生,或是不经意间的细微变动,抑或是突然迸发的震动。
当把县域经济数据排列在一起时,分别从县域内小坐标和县域经济大坐标上,就能把发展的格局梳理得更清晰。
2012年,无为县首位产业电缆及配套业实现税收首次跨入10亿元台阶,达到10.2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2%,电缆及配套业全年上缴税金对全县财政增长的贡献率为49.2%。
无为电线电缆产业是安徽省最典型、最成熟、最活跃的产业集群之一,依靠电缆产业强大的支撑力,无为县在安徽省县域经济排名中一直位居前十强,高沟镇也被誉为“安徽第一镇”。
但这仅是一个方面,辩证来看,49.2%的财政增长贡献率,同时意味着其他所有产业加在一起,贡献率是50.8%,仅仅高出电线电缆一个产业1.6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如果电线电缆产业出现大的波动,无为县域经济靠什么来支撑?
所以说,无为县域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必然要求主导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就需要由电线电缆产业一马当先向多个主导产业并驾齐驱转变。“处理好一柱擎天与多点支撑的辩证关系的过程,就是无为县域经济实现整体跨越的过程。”一位对无为县域经济深入研究的区域经济专家分析说。
无为县的发展要实现多点支撑,能够依托的要素资源有哪些?首先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步发展。无为县专门设立了6000万元引导资金,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无为县委书记林绪文告诉《决策》:“力争通过5年努力,打造形成以电线电缆为首位产业,以化工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电子电气、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在“产业新格局”中,农业资源是无为县的一大优势,也是芜湖市农业现代化的主场主力。2011年,无为县启动白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在融入芜湖市后,又进一步谋划长江中下游地区(芜湖)农产品物联网工程,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其战略目标是打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力争做到“买全国、卖全国”。
与产业上实现多点支撑同步改变的,是载体平台上的改变。目前阶段,城乡统筹与重点突破是辩证统一的,高沟镇会依然保持第一镇的地位不动摇,但新增长点正在涌现。
以无为县城为圆点,做一个“全域无为”的坐标系,其纵轴就是石涧镇—无为县城中心—高沟经济开发区。
在石涧镇,盐化配套项目是无为县一个重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截至2012年底,已完成投资20亿元。江苏磊达集团、安徽华塑公司的进驻,让沉睡的大山变成灵动的工场,以磊达水泥项目为主体,上下游产业项目配套,正在由单一项目向产业园区发展。企业得效益,石涧得发展,磊达集团投产后的年上缴税收超过1亿元,让石涧镇一跃成为经济强镇。按照无为县和芜湖市的发展规划,还将申报石涧高新技术开发区。
与纵轴相交的生产力布局,是以长江为优势的横轴,其主要走向是无为经济开发区—白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无为县城中心—高沟经济开发区—牛埠镇新增长极。
这条横轴的最大优势是大桥经济和港口经济。无为县发改委主任刘希水介绍说:“无为县岸线资源基础条件好,纵深空间大,适宜建设港口和临港产业园,最适合落户大进大出型的产业项目。”沿海沿江经济先发地区的经验显示,港口经济是门户经济,适宜布局物流园区,发挥岸线资源的最大价值。目前,无为县已在沿江物流基地建设上迈出坚定步伐。
但港口不仅仅具有物流功能,更有带动腹地产业园区和城镇发展的功能,进而实现港口门户+临港产业园+腹地工业园的运行模式,从而实现港口、产业、园区、城市四位一体的发展。
在这条横轴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未来的西南部新增长点。“随着北沿江高速和庐铜铁路的规划建设,牛埠镇及土桥港将会形成集水路、铁路、高速公路于一体的交通体系,成为推动无为县域西南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无为县委书记林绪文分析说。
盘点2012年无为县域经济成绩单,有“五个突破”,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突破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首位产业电线电缆实现产值突破4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
如果以无为县为圆心,以长江为横轴、以合芜发展轴为纵轴,画一个县域经济大坐标系,无为县在“五个突破”的背后,县域经济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
首先看经济总量。包含与无为县相邻的庐江县、和县、枞阳县、县级巢湖市以及跨江相望的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在内,无为县地区经济总量以305亿元领先。放在安徽省内,与肥西县、当涂县等县域并列第一方阵。
融入芜湖市后,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成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在目前阶段,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后劲。2012年,无为县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200亿元。在芜湖市四县中排名第一,也高于北边巢湖市和东边的和县、西边的枞阳、庐江。
再来看体现经济实力的财政收入。2011年,无为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2012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实现财政收入24.3亿元,增长19.7%。从动态速度上看,无为县财政收入高于安徽省的增速14.9%,也高于芜湖市的增速15.9%。
但另一方面,由于无为县140多万人的基数,“经济总量不大,融入芜湖后,多数人均指标处在全市末位,实现赶超进位的任务十分艰巨。”2013年1月,无为县县长张祖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是对无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清醒认识。以人均财政收入为例,无为县2012年人均财政收入是1690元,相当于繁昌县的15.46%,芜湖县的24%。
从县域经济坐标系的比较分析来看,无为县虽然已经具备煮酒论英雄的实力,但还不足以领袖群伦。这是无为县域经济面临的辩证法。而且,无为县140万人对快速崛起的渴求背后,是各界的殷殷厚望和内部长期积蓄的强烈动力。
综合来看,体现无为起跳的支撑力主要有哪些方面?
首先,从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工业化率、城镇化率超过30%,就意味着进入持续加速阶段,达到40%以上就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12年,无为县城镇化率达到47%,以此来判断,无为县域经济已迈入加速期。按照规划,到2015年,芜湖市城镇化率达到65%,无为县超过50%,这是扩大内需增长的最大潜力。
其次,无为东向融入芜湖后,芜湖跨江联动实现从沿江开发到拥江发展,承载着思想观念的转变、产业的转移、资源的互补以及空间的延伸。无为县向大城市近郊型县域转变的过程,就是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的过程。尤其是113公里的长江岸线,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的“黄金岸线”,更是无为县参与新一轮县域竞争的一张“王牌”。
再有是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推动。作为衡量企业产品创新程度主要指标的新产品产值,在2012年达102.7亿元,增长22.1%,高于无为县工业增速3.3个百分点。虽然成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内一个正式的成员县只有一年多时间,无为已经基本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自主创新体系,将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落实到产业链、产品和企业上来。借助自主创新的推动力,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走“提升式转移”之路,已经成为无为县的主战略。
产业是县域起跳的最大支撑力。2012年,无为县首位产业电缆及配套业累计完成产值达到415.8亿元,增长19.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5.4%。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84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20亿元企业2家。现在,已经能够感触到产业的力量,与政策的力量、城镇化的力量和创新的力量一起,形成无为县域经济的正能量。
因此,无为县惟有奋起直追,创新思路,从差距中找到新动力,才能从突破差距中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