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关系:香港的两个参照系

2013-08-20 07:44裘旭东
决策 2013年10期
关键词:双城记双城新加坡

■裘旭东

(作者系中资机构驻港人士)

尽管香港在发展上遇到了瓶颈,有大量问题、关系亟待处理,但事实上,香港被“边缘化”一说大可不必过分炒作。上海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更应理性看待这对新的双城关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局势为香港起飞创造了先天条件,香港背靠内地、放眼全球,凭借语言、人才、法治、金融制度等方面的优势,以自身的踏实努力、顽强不息铸就了“香江传奇”。百万“逃港”人士为香港的制造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新鲜血液。种种因素产生叠加效应,使香港一度成为远东最闪耀的明珠。

然而历史风云变幻莫测。八十年代起,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及三十年来的深化发展,加之近年来网络商贸方兴未艾,使得内地企业具备了多渠道、点对点、直接与境外贸易伙伴接触等条件,香港作为内地转口贸易地的传统优势逐步削弱。

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李嘉诚撤港入欧、“占领中环”事件等,让港岛内外舆论普遍对香港前途表示担忧,传媒更是喜欢将香港与曾同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以及与上海相比较,新港双城记、沪港双城记一时纷纷扰扰。

新港双城记

两件类似的事物总免不了成为比较的对象,评判优劣,分出高低。长久以来,香港似乎总是被拉上P K的舞台。关于双城记的故事,其实从97回归时已经展开,不过当时的对象是与香港经济规模相仿的城市国家新加坡。时至今日,新港两地仍是传媒大佬们对比评判的话题。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7年新港两地的生产总值分别为1046亿美元和1773亿美元,人均27000美元,基本持平。15年过去了,最新数据显示,新加坡生产总值2747亿美元,香港2632亿美元,新加坡的人口只有香港的3/4,人均51700美元,高过香港的36700美元。高下立分,新加坡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人均上均已完胜香港。

在同幸福感指数正相关的房屋问题上,香港更是完败。2012年《明报》举办“香港怎么办——港星双城记”(星指星洲,新加坡的别称)论坛,邀请多名熟悉香港和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人士,剖析新加坡近年经济规模和人均产值超越香港的原因,从金融发展、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等方面,为香港探索出路。

论坛研究成果之一体现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住房上,即“港人蜗居,星人安居”的明显对比。多达74%新加坡置业家庭是住4房、约75㎡,相对而言,香港已置业者,仅约8%能住逾65㎡。更有甚者,港人一家几口挤住在被当地人形容为“棺材房”的劏房内,其逼仄程度可以想见。

近期,李嘉诚所谓“弃港投欧”的商业行为被媒体密集报道,又将传统版“港星双城记”重新翻炒。香港媒体习惯性地喜好从双城对比中针砭时弊、发泄愤懑,再提港星双城的用意,恐怕也在于提醒各界认清形势,找到差距,奋发图强。

港岛之隐忧

有必要看看香港政治、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的现状,诸维度一一析之。

政治分歧日趋严重,杂音不断。经济上,产业结构单一这一格局维持,金融、地产、低端服务业作为三大支柱,对外围经济环境依赖性高,创新动力不强。

社会和民生发展议题方面,香港以每日“半打”示威游行活动荣膺“示威之都”,民怨四起,由土地稀缺问题带来的各类民生发展问题,如楼市居高不下,堆填区扩建问题每日都可见诸报端。政府针对楼市的“双辣招”对抑制楼价飘升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反对声音不绝于耳,长远来看,很难不被认为是权宜之计。2013年春季,码头工人持续四十日的大罢工更是将社会民生矛盾推向顶点。意识形态层面对立严重,官民矛盾加剧,出现抗议国民教育及旺角街头老师辱骂警员等社会问题。

除此之外,外部势力干预更直接、更深入、乃至扩大化。美英等西方势力插手香港政改。美仗技术,英靠人脉。香港是中国同各种外国势力斗争的根据地,过去如此,现时有过之而无不及,部分亲西方人士借此有恃无恐。潜在的“占领中环”行动热议不断,更是笼罩在金融核心区上空的阴霾,这颗不定时炸弹的威力和后果,谁都无法预估。

沪港双城记

尽管香港在发展上遇到了瓶颈,有大量问题、关系亟待处理,但事实上,香港被“边缘化”一说大可不必过分炒作。上海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更应理性看待这对新的双城关系。

上海,享有“东方巴黎”美誉,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在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中迎来春天。如今又迎来新一轮发展腾飞的机遇,堪比第二个“浦东开发开放”。不难想象,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坐拥人才资源,地区支持,基建配套,辅之政策支持,相信大发展、大繁荣只是时间问题。这让香港发现,二十余年来上海的高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经意间为双城记又新添了一个主角。其实,沪港间的关系早就不是简单的“零和”,两地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相信将来也不会是零和博弈。

香港早期积累的成熟发展模式仍可在较长一段时间为后来者提供经验。在金融、管理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香港远在上海之前,其成熟系统有许多方面值得上海及内地其它城市借鉴学习。上海自贸区的推出可以为新的合作模式创造更好契机。

2013年6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会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时表示,上海与香港的关系如同兄弟姐妹,亲如一家。自2003年双方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以来,在政府、企业和民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经贸、教育、科技、法律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上海要认真学习借鉴香港在营造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才环境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加快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上海将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应更多地向香港学习,推进双方在更广泛领域的合作。

更重要的是,两地对自贸区的贡献范围和规模程度本身就相异,出现同质相斥的可能性较小,相反,区域互补、互促互进的空间巨大。

港媒有分析认为,未来建成的上海自贸区呈现国际规模。在9月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就指出筹划中的粤港澳自由贸易区与上海自由贸易区定位不同。拟建中的粤港澳自由贸易区主要是发挥香港优势,带动珠三角发展。粤港澳自贸区是一个区域性的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的国际性定位不同。粤港澳自贸区主要是发挥香港的优势,突出香港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因此,从一定层面讲,沪港作为两个自贸区蓝图的焦点,在可预见的未来,互补面和合作面要大于竞争面。随着总体经贸和市场的扩大,区域分工和消费导向也决定了两座城市多领域间的共赢空间仍相当可观。

香港之未来

香港发展新思路在何方?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为香港的新定位指明了方向。

香港应瞄准自身区位,继续充当珠三角地区经济的领头雁,发挥金融、法制、国际化和人才等传统优势,带动新一轮的粤港合作,在广州、深圳等城市辐射圈建设中占据关键位置。香港应利用已有的优势和平台,对接好珠三角其它新兴经济体发展,以及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借助新一轮粤港合作的政策东风,找准自身定位,打造南中国区域经济自贸区中的旗舰,领航区域经济发展,为更广阔的发展注入新动力。相信新政策支援下的“粤港合作”新模式也将逐步确立。

9月,中央频繁接见香港各界赴京代表团,充分证明中央对香港各界事务的高度关心、重视和支持。香港如何利用好并融入国家新一轮大发展,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将会是一个重要课题。梁振英在2012年11月到访海南出席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这是梁振英上任后的首个重要外访行程,提出加强“内交”,即对内地各省区交往,并善用泛珠9+2省区的特点加强合作。

新形势下,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未来依然无可限量,完全可以为“中国梦”注入更多香江的活力。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刘乃强指出,香港战斗在“中国梦”的最前线。香港未来对国家的贡献更大,将来中国与世界是一个平视的位置,香港是一个双向交流的窗口。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而且是中国的国际大都市。

自由之港从来不缺多元意见,凝固共识、共同前行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香港现行体制下,未来的发展光靠政府推动成效有限,立法机构、工商各界等齐心协力,方可同舟共济,共度难关。正如李嘉诚所言,香港未来如何,需看香港人如何奋起直追。历史潮流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相信香港的有识之士都明白这一点。发展至今,香港已具备成熟系统,香港人不缺务实和踏实。逾越简单的双城游戏,调整位置、明确角色、坚定方向,相信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猜你喜欢
双城记双城新加坡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俄罗斯双城记之北方有座城
俄罗斯双城记之遇见莫斯科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双城记:垃圾大作战,给地球“瘦”个身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