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进军 阎玉矿 龚裕雕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广东深圳518116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胃癌与食道癌,属于恶性程度较高消化道肿瘤.对因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统计发现,伴随人们饮食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结直肠癌肿瘤的转移途径以淋巴结转移最为多见.因此,观察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的主要方法.以往的研究表明,影响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可能发生交叉联系,对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为了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特点以及预后,现对该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11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共收治结直肠癌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均已被病理证明为结直肠癌,直肠癌70例(62.5%),结肠癌42例(37.5%).男性以及女性患者分别为60例和52例.年龄分布从21~89岁不等,平均年龄63岁.肿瘤大小2~9.6 cm,平均4.3 cm.肿瘤分期:T1:8例,T2:13例,T3:44例,T4:47例.肿瘤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分别为38例、60例、14例.血清CEA水平:75例<5 μg/L,37例>5 μg/L.
肿瘤分期标准:采用美国癌症联合会的第7版TMN分期标准[1]:T1期:肿瘤侵到达到黏膜下层;T2期:肿瘤侵犯到达肌层;T3肌层被肿瘤穿透并侵袭肠周组织;T4期:肿瘤穿透脏层腹膜,直接侵袭器官.淋巴结转移诊断: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至少有1枚淋巴结检查结果提示阳性;淋巴结转移阴性病例:检测12枚以上的淋巴结,未发现阳性结果.
使用SPSS17.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①年龄:为了方便进行统计分析,将患者按年龄分成3个小组,统计淋巴结转移率.<45岁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39.47%(15/38),45~60岁42.86%(18/42),>60岁40.48%(17/42).3组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性别:其中男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94%(26/62),女性患者为48%(24/5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肿瘤大小:>5 cm者淋巴结转移率45%(27/60),<5 cm者为44.23%(23/52),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清CEA水平:<5 μg/L的7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为44%(33/75);>5 μg/L的37例则为45.95%(17/37),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清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①肿瘤T分期:根据分期标准,T1~T4患者分布为8例、13例、44例、47例.淋巴结转移率为T1:12.5%(1/8),T2:15.38%(2/13),T3:43.18%(19/44),T4:59.57%(28/47).淋巴结的转移率随着肿瘤浸润程度的变深而发生提高.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分别为38例、60例、14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高分化26.32%(10/38),中分化46.67%(28/60),低分化85.71%(12/14).低分化癌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肿瘤T分期以及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分析
结直肠癌有着仅次于肺癌的死亡率,晚期结直肠癌会引起癌细胞的各器官广泛转移[2],影响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饮食中蛋白质脂肪成分增多而粗纤维成分减少是大肠癌最重要的病因.当前的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是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因素[3],特别是影响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以及术后生存率.当肿瘤标本检测出淋巴结转移,多提示预后较差.其他诸如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血清CEA水平、肿瘤的浸润和分化程度等都被认为是临床进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该文通过对112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血清CEA水平等与淋巴结的转移并无直接联系(P>0.05).而肿瘤T分期以及分化程度却对淋巴结的转移有着直接的相关[4],研究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符合一致.肿瘤的浸润程度越高,之所以会增加淋巴结的转移,其机理主要被认为是黏膜层没有淋巴管,所以淋巴道转移的可能性极低.随着肿瘤侵袭程度的加深,肿瘤组织与淋巴管接触的面积变大,肿瘤细胞进入淋巴道的几率也越大,出现淋巴道转移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特别是肿瘤细胞突破浆膜层后,淋巴道的转移几率更是极大的提高[5].但是,仍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同一分化度或同一分期的患者,实际预后仍会有这较大的不同.因此,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需要从病理、临床、生物等多个方向进行综合评估.
如今,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很多研究已经涉及分子生物学方向,如蛋白激酶PKCI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目前都证实和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目前对早期非手术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分期时,主要依靠超声、CT等检查设备.有研究显示,国外一些国家通过早期检查以及肿瘤防治宣传等方面的努力,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正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对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诊断以及干预仍然需要临床注意.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多见排便习惯的改变以及便血,而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多见乏力、厌食、体重持续减轻、贫血、低热等全身症状,并出现腹痛以及腹部的肿块,大便性状的改变.
综上所述,肿瘤的分期以及分化程度决定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可以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首要标志.在临床工作中,加强结直肠癌的健康宣教,建立起合理、完善的诊察制度,实现结直肠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近期治疗疗效,并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
[1]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The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M].7th ed.New Yor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2010:143-159.
[2]曾伟,张辉襄,何慧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190-191.
[3]刘世宇,温世春.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9):40-41.
[4]王灏,傅传刚,柴锐,等.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3):968-971.
[5]包向东,程恒金,周慧洁,等.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回归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6):96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