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耿秋
“‘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
——这是巴克莱资本公司日前阐述的观点。巴克莱资本公司创造了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用来指代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巴克莱称,过去的三个月里,中国新一届政府顶住了各方面要求中国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措施的一再呼吁,因为它认为,由国家牵头的投资不再是可以持续的了。与此同时,中国决策者开始整顿放贷行为,特别是影子银行业务,以防止资产泡沫的出现。巴克莱预计,李克强政府的政策将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
“二季度GDP增速7.5%虽符合预期,但显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需适当增强温和刺激力度。”
——这是国家统计局前局长、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日前阐述的观点。邱晓华解释,“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除了外需不振外,主要来自:转型升级阶段内在需求的收缩,如经济前景不确定致投资者与消费者的行为更为谨慎;另一方面则是宏观层面政策性紧缩压力,主要是严厉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投资,严厉打击所谓的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严厉控制公款消费。”邱晓华指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是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但调结构政策如走偏了,将事与愿违,宏观、区域结构依赖政府管,微观、产业结构交给市场调。
“中国GDP就算只有6.5%也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是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近日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新闻发布会”上讲话时所阐述的观点,他随后马上又补充道,对7%的目标很有信心。有专家指出,从十八大及年初高层透露的信息均能看出,GDP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关键是调结构及就业率。这和楼继伟表达的意思一致。楼继伟在会上表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目前增幅放缓是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而结构调整是痛苦的事,想“非常舒服”是不可能的。他还强调,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就业状况并不差,虽然存在结构性问题。
“在未来10年的时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这是英国《独立报》社论日前所阐述的观点。《独立报》认为,这一根本的变化将会产生巨大影响。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中国的强劲增长使全球经济摆脱了金融危机。但随着中国经济放缓,美国脆弱的经济复苏有可能再次陷入困境。不过现在最让人担心的是,中国的社会结构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产生难以估量、让人意想不到的后果。但新加坡《联合早报》则表示,一些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前景较为悲观,摩根大通把原本预估的7.6%全年增长减至7.4%,巴克莱资本则认为中国无法实现7.5%的目标。
“中国以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给美国带来一个10亿人之多的消费市场,而中国即将迎来的服务业的爆炸式增长,有望在未来20年中给外资企业带来高达6万亿美元的商机。”
——这是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日前所公开阐述的观点。近期一份由中美智库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十年:迈向更深层次的互惠合作》更清晰地描述了中美合作的未来图景:美国对华出口预计到2022年创造价值为4,6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超过334万个工作岗位,比2010年新增263万个。如果美国放宽高技术产品和石油天然气的对华出口限制,对华出口额可能更高。
“解决好就业问题,前提是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
——这是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人民大会堂上作题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报告时所阐述的观点。但他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这个压力主要集中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等三个方面。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必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尹蔚民指出,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稳定制造业就业比重来扩大就业容量,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在经济增速相对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增加就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