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洪力 柯斌霞 卢淑洪 陈颖琰 方慧祺(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医院 厦门 36102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消化系统顽症,临床上以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等为特征,病程长,易复发。在开展针灸治疗胃肠疾病效应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发现,采用俞募相配、合募共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是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配穴处方。施征等[1]临床观察发现灸疗对溃疡性结肠炎能起到控制炎症的作用。因而热敏灸特定穴可能可以提高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笔者自2010年1月-2012年9月运用热敏灸特定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并与特定穴温和灸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来自我院消化内科门诊确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2-77岁;病程3个月-10年。对照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4-79岁;病程4个月-11年。2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P>0.05)。
表1 2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2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s)
注:经卡方检验,P1>0.05,2组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独立t检验,P2>0.05,2组年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独立t检验,P>0.05,2组病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济南会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标准[2]。(1)临床表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和肠外表现。(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黏膜的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③缓解期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和桥形黏膜等。(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③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4)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肉眼和组织学上可见上述UC的特点。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以及结肠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1)根据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检查三项中之一及(或)黏膜活检支持,可诊断本病;(2)根据临床表现和钡灌肠检查三项中之一,可诊断本病;(3)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有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改变者,也可以临床拟诊本病,并观察发作情况;(4)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或典型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5月第1版)。
①符合2007年济南会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轻重程度分级标准见表1);②年龄在20-80岁之间;③知情同意,自愿受试。
(1)检查证实由结肠癌、肠结核、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胃肠炎所引起的腹泻、腹痛伴结肠镜下及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者。(2)合并有心衰、呼衰、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不愿意合作者。
(1)不能坚持治疗者;(2)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反应,不适宜继续接受试验者;(3)未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治疗者;(4)自行退出试验者。
清艾条(苏州艾绒制药厂生产)。
穴位:天枢、气海、上巨虚(穴位定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Location of points"(GB12346-90,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06-07发布,1991-01-01实施)取穴)。
操作方法:依据“热敏灸技术”执行[4]。
施灸剂量:最佳剂量以每穴完成灸感4相过程为标准,灸至感传完全消失为止。每天治疗1次。4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休息2天,然后进行下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清艾条(苏州艾绒制药厂生产)。
穴位:天枢、气海、上巨虚(穴位定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Location of points"(GB12346-90,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06-07发布,1991-01-01实施)取穴)。
操作方法:参考《针灸学》教材。
在上述穴位,分别在皮肤上方,以皮肤舒适为度,予以悬灸,灸至潮红即可,从上到下,从后到前,依次进行,4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休息2天,然后进行下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2组病例均先在诊室指导灸治1周,以便熟练掌握穴位的准确定位及艾灸方法。然后在家施灸。以后每周来诊室复诊2次以上,检验穴位的准确性和灸法的正确性,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所有病例在观察期间不得合并使用其它治疗及服用影响本病疗效的各种中西药物。若因病情需要服用药物,则予以剔除该病例。
分别于治疗前、第1疗程后和第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定性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以P<0.01为差异极显著;计数资料进行频数分析。
参照2007年济南会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制定。临床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肠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结肠镜检查可见炎症减轻,黏膜溃疡大小、数量及出血点改善。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结肠镜下表现无改善。
参照1992年9月第四届全国学术交流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5]“主要症状和黏膜病变轻重分级”,将各临床症状、体征及肠镜下表现分为轻、中、重3级,分别记1、2、3分(无此症状则计0分),并统计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分数变化,作为疗效判定的标准。
4.3.1 2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参见表2、3)。
第1个疗程结束,治疗组的腹痛、腹泻、黏液便、脓血便、腹胀、纳差、里急后重各症状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腹痛、腹泻、黏液便、脓血便、腹胀、纳差、里急后重各症状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第1个疗程结束,组间比较,腹痛、腹泻、黏液便、脓血便、腹胀、纳差、里急后重各组症状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第2个疗程结束,治疗组的腹痛、腹泻、黏液便、脓血便、里急后重各组症状较第1疗程结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腹胀、纳差较第1个疗程结束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的腹痛、腹泻、黏液便、脓血便、里急后重各组症状较第1疗程结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腹胀、纳差较第1个疗程结束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第2个疗程结束,组间比较,腹痛、腹泻、黏液便、脓血便、腹胀、纳差、里急后重各组症状较第1个疗程结束无显著性差异。
4.3.2 2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表2 第1个疗程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 例
表3 第2个疗程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 例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疗效的对比及频数分布 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消化系统顽症,临床上以腹痛、痛泻、粘液血便为特征,病程长,易复发。根据症状及病机特点,属于中医学“久泻”、“久痢”等范畴。本病患者多患病时久,久病体虚,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阳虚为本,肠腑湿热为标。灸火的温和热力作用于腧穴上,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经络、补气活血作用。而艾灸温阳力强,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经脉感传,乃至气至病所,临床灸疗疗效大幅度提高。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大多数患者治疗一周左右症状有所改善,其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这三个症状改善最为明显。第1个疗程结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评分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第2个疗程结束,2组症状评分差异不明显。提示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但热敏灸在近期控制症状效果更佳。2个疗程后仍均有效,说明2种灸法有其共同的作用基础。同时本研究发现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若停止灸疗患者症状容易反复,一般需4-6个疗程以后患者病情控制趋于稳定。由于课题研究时间所限,未能系统地观察二种灸法的远期疗效,今后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课题研究时间做更深入研究。
另外,在2个疗程的治疗过程中,在症状改善的同时,不少患者自诉在此期间感冒次数较以往有所减少,老年患者的膝腿疼痛等不适也有所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病程日久,多属脾肾阳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溃疡性结肠炎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许多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网络直接参与了该疾病的形成和发展。精选艾叶为纯阳之品,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对于阳虚为主的病症,灸贵于针,以火气助元气,以达助阳治病,扶正祛邪的功效。灸法能提高机体白细胞数、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的形成而增强人体的防御功能,包括肠粘膜的防御功能,同时艾灸有双向调节功能,可使免疫功能不正常者转为正常。灸法对人体各系统包括消化系统有调整作用[6]-[9]。临床治疗中我们发现,艾灸之效,当以持之以久方见其效,对于慢性病,适当延长灸疗疗程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患者免疫力,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可以增加患者免疫系统方面(如白介素、T淋巴细胞等)客观指标观察。
[1]施征.张卫等.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粘膜IL-8 ICAM-1及其mRNA表现[J].中医药学刊,2004,22(6):5.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73-74.
[3]郑家驹.结肠炎症性疾病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0.
[4]陈日新.支气管哮喘.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8.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240.
[6]杨晨曦,张凤娥,苏筱玲.电热针结合艾灸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4):238-240.
[7]张新唯.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5例[J].中国针灸,2001,21(4):198.
[8]周菊华.隔姜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4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3,24(10):44-45.
[9]温凌洁.隔药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