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明
明朝成化戊戌年(1478)状元曾雅彦,是江西泰和沙村南坑村人。曾雅彦因为家境贫寒,十三岁才开始读书。在曾雅彦十六七岁时,一天,年老的父亲对他说:“彦儿,你也不小了,应该挣钱谋生,持家立业了。穷人家的小孩能读上三四年书就很好了。过了年,你就不要去学馆了。”曾雅彦听了,心里非常难过,久久没有说话。老师说过,教了几十年书,没有遇到过像曾雅彦这样聪明的学生,今后一定前途无量。可家里太穷,父亲又年老体弱,供养不起自己读书,自己是该自食其力了。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点头同意。
家里只有几亩薄田,收成不多,要多挣钱,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去富裕人家做帮工。于是,他在乡里圩镇上一家经营土特产的店铺做挑夫,帮店主去乡下收购花生、黄麻、芝麻等土特产,挑到县城街上去卖,再从县城挑回布匹、食盐等交给店主经营。有时生意忙,店主要雇用好多个挑夫。
一天,曾雅彦和其他挑夫把店主收购的土特产去县城卖完后,挑着食盐、布匹等回店家。走累了,他们便在一栋祠堂的廊下歇脚,谈天说地。这时,曾雅彦突然听见祠堂后厅传来朗朗读书声,他连忙走进祠堂前厅,坐在天井的青石条上仔细地听着。听了一会儿,读书声停止了,又听到先生抑扬顿挫地解经讲古,曾雅彦更加聚精会神地聆听。歇了片刻,伙伴们叫他动身回店,他说:“你们先走,我等一会赶回来。”不知过了多久,天下起了大雨,曾雅彦只好离开天井,来到后厅板壁继续听老师讲课。下课了,雨也停了,曾雅彦这才回到前廊去挑他的挑担。低头一看,不好了!斜飘的雨水把他箩筐里的货物淋湿了,食盐溶了不少,布匹也湿漉漉的。
曾雅彦只好硬着头皮将货物挑回店里。在店主的责问下,曾雅彦如实相告,同伴也为他作证。店主本来也是个读书人,因为多次应试名落孙山,便做起了生意。听说曾雅彦是因为听讲入迷而损了货物,有了几分理解和同情。他对曾雅彦说“既然你如此好学,那我们来对对句吧。对得出的话,不用赔偿,工钱照付;对不上的话就要赔偿损失。”曾雅彦说:“在下只读了几年书,恐难使先生满意。请出句吧。”店主见食盐淋湿,溶化了一些,便说:
盐客之人檐下宿,檐滴盐;
曾雅彦听了,心里一惊,这店主好不厉害,把同音字巧妙地组合转换,有景有形有情节。他思索片刻,对道:
渔翁之徒雨中立,鱼求雨。
店主听了,连连称赞道:“好!好!有才学。”
从此以后,店主不再让曾雅彦做挑夫,让他留在店里打点生意。茶余饭后,两人谈古论今,成了忘年之交。店主饱读诗书,对曾雅彦悉心指点,曾雅彦庆幸自己遇上了这位良师益友,在店里认真细心做好各项事情,劳作之余更加勤奋苦读。
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四十二岁那年曾雅彦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十二年后,五十四岁的曾雅彦高中状元,朝野为之轰动,一时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