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性的生成与敞开

2013-08-15 00:44○刘
文艺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个体性纯度散文

○刘 军

时间的刀锋重重划过之后,考量社会生活领域主题词的演变,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这里面,有许多时代的关键词呈现出自然衰减的历程,与之相对应,缝隙里总会有一些主题词相对顽强地挺立,比如文化领域内的“个性”一词即是如此。不过,个性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却具备不同的指向性,就伦常来说,个性与主体的言谈举止之与众不同相契合。如果放在文学领域内探讨这个术语,其最完整的叫法为“创作个性”,其内涵指向作品中内蕴的作家独特的精神个体性,这个个体性,作家们人手具备,其间的差异只是鲜明与否而已。

新文化运动以来,散文的最具个人性的一面被有效地发掘和放大。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上海良友图书推出中国新文学大系系列,郁达夫先生为其中一卷散文大系作了序,并在序言中指出新旧散文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即白话散文中个性的发现,比之往昔要汹涌澎湃得多。郁达夫之所以有这么斩钉截铁式的判断,得益于新文学以来人的发现这一思潮。

当然,探讨散文个性的具体内涵,恰如探讨文学性话题一般,必将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或者可以这样说,散文的个性其实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是一种文化约定性的后果。有真性情可以名之为个性,有锐利的思想判断也可称之为个性存在。而散文的个体性相对而言要具体许多,它总是与作者的体温、思维方式、情感呈现、文化关怀等因素直接照应。

新世纪以来,散文写作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新锐作者,面对他们正处于上升期的文字,我宁愿用个体性这一术语涵盖他们不同的写作路子,不同的精神指向。比如高艳,这位来自中国极北之地一座小城的女性散文作者,书写的路向既非新散文、在场主义这些时兴的潮流所能收拢,亦非女性散文这一模糊的指称所能示之。在她的散文中,系列写作呈现出鲜明的质感性,其中的质感由足够的现场体温加以支撑。她使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她所在的小城,曾经的光阴故事,以及她最亲近的两个人——她的父母双亲,并以足够的细节还原那些已经逝去的场景。比如《阿尔茨海默的疼》中的母亲,《走失的明暗相间的流年》中的父亲,其间写到父辈们所遭受的苦,所经历的痛。在纸上,高艳重建了岁月深处的亲情宫殿,这宫殿里流连忘返的不是倾诉的悲情,而是主体对痛感的接受、容纳、担负。很显然,她在重现这些细节的时候并无激发读者共鸣的考虑,而是面对血缘承继的时候,给自己,给自己的后代一个准确的交代,告诉自己,也告诉他们,家族史不是符号的延续,而是光阴细节的累积,只有累积的如此高大,才能扩容一个人的胸腔和情怀。

《易经》中“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被后世征引甚多。于古典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既然著书立说乃安身立命之内容,那么,上述之语就作为最高的原则而加以不断强化。就散文写作来说,尽管散文的真实性也好,真诚人格也好,虽然被强调了无数次,但在散文实践中,我们依然看到这样或那样的错位。修辞立其诚这句话直接对应了文本中的情感处理,高艳笔下的情感有一种突出的平和性,走细腻路线的诸多女性散文作者,往往在细腻的同时控制不住自我的深情,会不自觉地喷发而出,染红了整个纸面。直切或者隐在的激情瞬间在高艳的散文作品中皆是很难寻见的,她的情感处理凸显出静观的品质,即华兹华斯所言的,“诗是平静之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在乎烈度,而在乎纯度,即诚挚性的纯度。或者可以打个比方,高艳笔下的情感有如一地的月光,供读者去沉浸,而非抚摩。也正是出于情感的静观性需要,她的文字风格相对沉静、内敛,更多地呈现出向内收的倾向。比如《洒落在酒里的怀念》这篇曾刊于《北方文学》的文章,结尾处有这么一段描写:“一片土地,如果你只是来过,居住过,那只不过是异乡。但是,如果在这片土地上,你种下了粮食,草木上留下了情感,土地上安葬了你最亲近的人,便成了故乡。”这个段落一旦落定,其间的深情立体地凸显在读者眼前,这里没有比兴,没有隐喻和象征,只有描述,而且描述的线条又是如此简单,一纵一横组合在一起,道尽了故乡的精神内涵。我们的故乡如此简单,它只是粮食、草木、先辈的形骸这些要素的组合,而这简单的后面,却又负载着我们所有人的丰厚记忆。高艳说出了简单,并清晰地勾勒了意在言外的丰厚,这种平实而韵味深藏的文字张力巨大,也见出了写作者的笔力。而情感的纯度,建基于作者的深度体验之上,是诚实的,是诚恳的,也是明亮的,来自于写作主体自身修炼出的李贽式的童心。李贽这样来解释童心,他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也正是这种“本心之念”,支撑起高艳散文中情感的纯度。

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我注意到高艳散文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她的作品的结尾,总会建立一个他者作为观照物,这个他者可以是一部电影,也可能是一句台词,或者某部经典作品里的特殊场景,并以之作为思维、情感投射的一个坐标。这也足以说明,高艳在重视结尾处理的同时,意味着她对文本整体结构的一个追求,回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无论文字飘散到何处,有这个点的存在,结构上就会圆整。由此可以判断,在她身上,有相对清晰的文体自觉性。

除了情感的静观性之外,高艳散文吸引我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她的文化关怀了。她的散文有一部分整合了她的观影感受,另有一部分则集中了她对地方人文历史素材的发掘。其他篇章里,也见出她对艺术、文学经典等文化形式的关注力度。视野的宽阔意味着思维情感的开拓,视野这一因素也是考量文学写作能否抵达高地的终极性决定要素。

精神的个体性在文本中如同一扇小小的窗户,只有推开它,屋内的温度、湿度、记忆的味道、人事的质感才会缓缓洞开,才会以细流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肺部,从而滋养彼此的生命精神。

猜你喜欢
个体性纯度散文
论邓·司各脱个体性概念的形成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退火工艺对WTi10靶材组织及纯度的影响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色彩的纯度
间接滴定法测定氯化铜晶体的纯度
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
对氯水杨酸的纯度测定
论个体化社会中社区教育服务居民个体性学习的策略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