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三维体系研究

2013-08-15 00:46张志宾邹义冬
江西化工 2013年4期
关键词:核燃料化工课程体系

张志宾 邹义冬 花 榕 吴 芬

(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随着核能的高效利用及核电的逐步应用,核资源策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发展方式之一。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贯穿核资源利用的整个周期,包括前端的核燃料生产(隶属核化工范畴)和后端的乏燃料后处理(隶属核燃料范畴),两者兼顾充分体现出核化工与核燃料专业的特色所在。教育部对“核”特色型人才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与鼓励,同时也是对开设核专业的高校提出了新挑战。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核燃料铀的提取、分离、富集、利用及乏燃料后处理等相关工艺过程,这是该专业的特色与三维重心所在。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到福岛核电站事故,血的教训让我们必须重新寻找该专业的立足点,也为该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指明了新的高度与方向。由于涉核单位保密性强,因此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面临各方面的压力与局限。东华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核”特色的本科院校,立足于江西省南昌市,承担着未来国防及核事业筑建的重任,是“核”专业高级人才的生产站,因此,面临激烈的专业竞争压力及人才培养现状,制定和完善特色鲜明、高效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核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三维体系的研究基础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是核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核工业特别是核电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急需核燃料的生产和乏燃料后处理方面的高质量专业人才[6]。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是专业建设的主要组成,对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高等学校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决定性的意义。基于此,全国的高等学校都将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我校作为以“核燃料循环”为特色的军工院校,具有自身独特的培养模式。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核工程概论、化工原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核燃料后处理及核废物处置、化工机械基础、物理化学、核燃料工艺学、核燃料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专业实验、毕业论文与设计等。课程规划凸显出:重点化、层次化、深度化。

该专业就业前景相对较好,主要的选择方向为服务于国防军工、核电行业及相关民用企业,还可以是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单位等。

2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三维体系的提出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三维体系主要体现在“学生—高校”、“学生—实习单位”、“企业—高校”三个层面。

(1)学生—高校:学生与高校属于双向选择的关系,该专业的人才对口的单位大都属于国防军工企业和核电企业,具有很高的保密性和严谨性,要求所聘人才具有较高的技能。学校在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应侧重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核技术、核燃料发展的基本需要。

从学生角度而言,一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好转向企业的各项准备,还要求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与人文素养,具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知识网络体系,即需要熟练掌握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也要对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理论实践整合,主要包括化工仪表分析、化工机械、化工原理、核材料科学基础、核工程概论和放射化学等实用性课程,提高自身对本专业发展动态的认识[1]。

从高校而言,需要形成该专业的专属性教育框架,树立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人文教育”三体合一的教学体系,可以采用“整体优化、模块划分、人才金字塔”的方法,确保为学生提供锻炼与实践的平台。

(2)学生—实习单位:大部分国内高校在实习阶段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单一的学校引荐和老师带队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自主接触实习单位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为了解决这些弊端,可以采用“自由实习、学校推荐”的多层次实习方案,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与实习单位自主联系,当与实习单位难以协商时,学校可以出面帮助协商,从而避免了单一实习单位“一对多”的不足,达到实习单位“多对多”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也为学生自主认识、自由沟通提供了机会,能够提升学生与人沟通的技巧。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应该专注锻炼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众多资源,培养人文素养和精神修养,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其中提升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途径如下:①掌握专业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动态;②学好专业基础课程;③学好专业必修课程;④增加社会实践,强化个人爱好;⑤注重品格培养,塑造迷人风采;⑥规划职业生涯掌握面试技巧[3]。

(3)企业—高校: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具备自身的特殊性,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相对比较固定,因此实行“校企结合”是最有效、最便捷的发展模式。企业的引入能够进一步优化培养计划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从而达到专业化、多元化和定点化发展目标,有效的将企业、高校和学生三个主体融为一体。

为更好的推进“校企结合”,学校应该更多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逐步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聘请中国原子能源、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和中核四O四有限公司等对口单位的专家来校讲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专业素养。

3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三维体系研究成效及前景

东华理工大学于2007年成功申请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510S),同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一届毕业生和三届在校本科生,所有教学工作的开展基于《2008版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及知识体系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隶属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在校学生在知识储备、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均已基本达到培养计划中的相关要求,同时具备较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课题研究的能力。以2010级为例,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两项,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学术竞赛省级三等奖一项,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挑战杯”创业大赛二等奖三项,校内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并积极加入老师们的课题组参与科学研究和参加校内外的学术讲座。

(2)在实践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踊跃提问,分组讨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覆盖率达到100%,开课率提高了20%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很好的提升和体现。以2010级为例,学生积极参加校级滴定大赛比赛,参与人数达专业人数85%以上,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荣获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五项。此外,还利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前往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404厂和中核金原铀业有限公司等对口单位参观实习,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专业基础,逐步发扬着我校核军工特色文化。

(3)结合教育厅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核化工与核燃料专业的学生十分注重培养各类相关技能,其中突出表现为2010级大学生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达50%以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通过率达30%以上,在学院同等专业类型中名列前茅,部分学生还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多次获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一等奖,歌唱大赛三等奖。为我校培养综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从当前而言,核化工与核燃料专业人才培养三维体系得到了较好的实验,预计在2011和2012级将取得更好的推行效果,各方面的实验条件及实习基地的选取将进行更好的优化,具有较好的推广空间和应用前景。

4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三维体系的改进

三维体系的建立基于健全高效的课程体系,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还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定向修正,进一步发挥三维体系的优势。为此,通过对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改进方法如下:

(1)“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课程体系的优化要围绕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寻求平衡点,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实行“平台加模块”的课程结构,对服务面较宽体现学科基础的课程采用“平台结构”以保障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厚基础,服务面较窄,需一定灵活性的课程采用“模块结构”,既有宽厚基础和广泛适应性,又具备一定专门知识技能,变“专才”培养为“通才”培养,更好的适应核燃料的生产和乏燃料后处理方面的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要[2]。

(2)将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用系统论的思想改革课程体系,从课程体系总体结构、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三个层面进行多级优化[3]。(i)利用鱼骨图罗列专业课程的类别、各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鱼骨图法可以避免课程知识模块的重复),对该课程体系充分收集各位任课老师的决策信息,并利用粗糙集理论简约决策信息,形成最终的课程体系修改意见[4];(ii)为了凸显我校“核化学”和“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设置核燃料化学、核燃料后处理和核化学分析方面的课程;(iii)借助“专业辅助”的实用性效果,将专业课、基础课和公共课进行交叉设置,形成多维的教学方式,最终形成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3)现代大学应该建立开放、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这种体系应具有吐故纳新的自我调节机制,既要打破消极保守的平衡,跟随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更新、充实和改革,又要使合理的结构在系统中保持相对稳定,形成一个动态有序的平衡机制[5]。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时采用“大底盘加动态专业选修课模块”的课程设置模式,“大底盘”可以确保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动态专业选修课模块”可以使课程设置前沿性和实用性,从而很好的解决了基础课程和前沿课程的关系。

针对我校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三维体系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构建开放的、富有弹性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使“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5 结语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培养的三维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校企结合的优越性。既保障了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一致性,体现了高校育人的基本理念,又保障了企业能够选择到具备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达到了企业与高校双赢的目的。有效的保障了人才的质量,从而避免了人才岗位的空缺及企业“滞后”效应。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该体系在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1]刘峙嵘,周利民,王云.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5):39-41.

[2]曾冬梅.课程体系优化的三个层面[J].高等理科教育,2003,(2):34 -38.

[3]陈亚琴.从系统论角度看高校课程体系的优化[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1(3):92 -94.

[4]王坚强,黎爱平.本科课程体系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24(6):16 -20.

[5]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6):139 -144.

[6]贺楚华,廖力夫,彭国安,夏良树.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0,(211):197-201.

猜你喜欢
核燃料化工课程体系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核燃料——核电站的粮食
核燃料技术革新潮来袭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重要的核燃料——超铀元素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