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淼(天津市天津医院脑系科,天津 300000)
脑血管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其中缺血性脑病占75%~85%[1]。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现有的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中,DSA可以清晰的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及异常病变,具有MRI和MRA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现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报告如下。
40例DSA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5~80岁。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股动脉穿刺,通过动脉血管鞘置入一根特殊的导管,在监控仪器的辅助下插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注射造影剂后拍片,确定病变部位,协助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和手术方法。经过治疗,3例患者因为血管严重狭窄支架无法到位而手术终止,其余37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无一例发生血栓及穿刺处血肿,脑血管造影术成功率为100%。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评估:DSA是一种有创检查,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手术,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因此,通过与患者的交谈评估其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有关DSA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检查中应怎样配合。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手术顺利进行。
2.1.2 病情评估: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完善各项化验检查及相关的专科检查。
2.1.3 术前准备:①术前测量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双足皮肤温度,以便术后对比。备皮区域内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注意有无皮肤感染及损伤。②监督患者术前3~5 d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或波立维等。术前禁食6 h,禁饮4 h,不禁药(降糖药和降糖针剂除外),术前30 分钟肌内注射鲁米那100 mg,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确保手术成功。③备好心电监护仪、注射泵,输液泵,氧气、吸痰器等装置,各种解痉镇静剂、抗过敏等急救药品。
2.1.4 功能训练:患者术后应卧床休息24 h,术肢制动4~6 h,术前排尿功能的训练极其重要。当患者感到有尿意时,嘱其平卧或侧卧位,保持术侧下肢伸直,协助其放好尿壶或便盆,让其放松。30 min后仍未排尿,应适当的给予物理刺激,如热敷下腹部或听流水声诱导其排尿,必要时可采取导尿术。术后应嘱患者多饮水,加快造影剂的排泄,促进排尿反射[2]。
2.2 术中护理: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由于导管推送过程或支架释放时有可能刺激颈动脉窦而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撕裂血管内膜和斑块使栓子脱落而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要严密观察并认真记录[3]。
2.3 术后护理
2.3.1 术侧肢体护理:术后注意观察压迫器压迫伤口位置是否正确,伤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无出血、渗血。拔管后也应密切观察由于压迫不当、咳嗽、打喷嚏、过早下床行走等原因所致的慢性出血。监测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局部血运情况,持续监测24 h,术后12 h内1次/30 min,12 h后1次/h,并做好记录。如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小腿剧烈疼痛、则提示有下肢动脉血管栓塞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
2.3.2 用药护理:我科术后预防性地使用缓解血管痉挛的药物尼莫地平,同时监测血压的变化,严格控制泵速3~5 ml/h,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术后常规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及牙龈有无出血,大小便的颜色等。
2.3.3 生活护理:保持穿剌部位的清洁,防止穿刺部位感染。定时翻身拍背,促进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防止发生压疮。无恶心、呕吐者可进食,应嘱患者少量多餐。患者48 h后可下床活动,嘱患者勿剧烈活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的原则。
DSA作为一种有创检查,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从而放弃造影手术。本组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中3例支架介入术患者由于血管严重狭窄支架无法到位而手术终止,其余病例均获手术成功。无一例发生血栓及穿刺处血肿,脑血管造影术成功率为100%。总之,术前做好患者的全面评估、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确保造影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1] 殷 勤.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7(10):946.
[2] 程敬亮,杨运俊,邓 军,等.Moyamoya病CT、MRI和DSA的诊断价值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2006,41(3):538.
[3] 林秀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