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芬 杨 文 李金见 廖鹏飞 白红英 雷树明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作为商品之一的蚕种[1],市场的竞争是质量、价格、服务的竞争,质量是市场竞争的基础。云南省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目标,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确定对《红星牌》蚕种实行质量分级管理办法,制定了高于部颁标准的内控质量指标,把增强质量意识与强化管理服务作为实现内控质量指标的重要措施。树立“质量就是生命,市场就是效益”的理念,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2],提高蚕种质量,巩固公司在行业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和市场份额,促进了云南省蚕桑产业稳步发展,现谈谈美誉公司近年来蚕种生产的一些做法:
员工素质的高低与公司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联系,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员工,增强员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2]。通过开会、学习、考察等形式,使员工了解蚕桑发展的新形势、同行业的发展等有关情况,明确方向目标,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敬业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员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员工主人翁意识,把广大员工培养成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生机、综合素质高的队伍,推动公司的发展。
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和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评价机制及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完成生产任务作为考核员工的主要标准。年初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员工的生产任务,工资收入同蚕种生产数量、克蚁制种量、死笼率、公斤茧制种量、合格率等完全挂钩,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结论,把员工的责、权、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增强员工工作的责任心,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人、财、物的积极性、价值和利用率,对物资、设备及财产进行监督管理;蚕种生产物资、零工工资公司根据饲养蚁量、收茧量实行包干使用,员工超支自负,节约归己。建立完善领发手续,对损坏、丢失的明确赔偿制度,搞好记录备案清查工作,生产结束后对短缺、损失的及时提出明确的扣罚意见,通过抓好小方面,管理大方向,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与管理意识,降低生产成本[2]。
蚕种生产季节性强,用工集中,靠一人之力难以完成,必须依靠群体力量[2]。在生产工作中,营造各种氛围,使小组、组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为完成生产任务提供保证。
随着劳动力成本、物资成本、土地价格的逐年增加,蚕种生产成本较高,公司效益低。公司原有的自主栽桑、养蚕、制种的生产模式无法适应蚕种生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蚕种生产由公司自主栽桑养蚕逐步转变为公司饲养小蚕,原蚕区养大蚕,营茧后第9 天,公司收回制种,使公司利益、蚕农利益得到提高,利于蚕桑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蚕农自己饲养小蚕容易出现小蚕发育不齐,抗病力弱,大蚕期经常发生蚕病,蚕茧死笼率高,公斤茧制种量低,蚕种质量、价格无竞争优势。为提高饲养水平,确保蚕体强健好养,稳产高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蚕种质量。改变蚕农自己饲养小蚕的方式,小蚕实行公司共育,饲养到三龄在发放到农户。专设小蚕共育组,由技术较好的员工负责小蚕共育,共育组员工的工资以克蚁产茧量、合格率等作为考核指标。小蚕实行定区定量育,共育室配备小蚕共育塑料筐、全自动控温、控湿设备,切桑机等,创造有利于提高蚕种质量的环境,蚕茧死笼率大幅度降低,公斤茧制种量提高了20%以上。
根据各品种的特性,搞好气象环境的调节,为蚕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掌握各品种的发育经过,蚕品种食性,龄期,发蛾时间等,因地制宜的饲养,针对不同蚕品种,实行给桑调控,对体型肥大的蚕品种注意用桑适熟偏老,并适当控制给桑量,对体型小的蚕品种,则采取“促”的措施,适当增加给桑次数[3],注意用叶新鲜,以增加食下量,发挥品种优良性状。
原蚕上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种茧的质量。加强蔟中管理是减少不结茧蚕,提高结茧率的关键。蔟中营茧情况虽主要取决于幼虫期的健康状况,但上蔟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蚕农往往忽视对蔟中的管理,容易导致蔟中温度偏高、偏低,通风不良,营茧环境潮湿等。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使农户做到调节好蔟中的温湿度,蔟室、蔟具、环境三干燥,避免温度偏高、偏低,改善营茧吐丝环境,使蚕儿安全顺利结茧化蛹。
在生产中,蛹期正是种茧调查、选茧、削茧鉴蛹等工作繁忙时期,种茧保护容易被忽视,造成丰产不丰收的情况。生产中做好蛹期温湿度调节工作,种茧保护应以24℃为标准,23~25℃为适温,21~27℃为发蛾调节的安全范围。严防高温(超过28℃)闷热和过分干燥,温度超过28℃时加强地面和蛹体补水,用喷雾器每隔2 小时直接在蛹体喷水一次,防止高温、干燥增加病死蛹的发生。
推迟削茧、鉴蛹时间是减少病死蛹发生最有效的方法[3],生产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推迟削茧、鉴蛹时间,避免因蛹体过嫩受伤而导致死亡。提高削茧、鉴蛹的单价,有利于组织零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削茧、鉴蛹工作,减少病死蛹的发生。削茧时安排专人对削茧人员进行监督,避免蚕蛹的遗失,削茧动作要求轻拿轻放,动作规范,防止蛹体受伤造成病死蛹。
在制种时,一般比较关心母蛾的情况,往往忽视对雄蛾管理,雄蛾生命力下降,交配能力降低,交配两次不受精卵增多,无法进行三次以上交配,在中日系比例失调的情况下,给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注意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指定专人加强雄蛾管理[2],雄蛾感光比雌蛾推迟一小时,以免雄蛾羽化时间长,消耗体力,影响交配能力。拆对后及时送冷库冷藏,采用最佳温度10℃冷藏雄蛾,提高雄蛾的生命力和交配能力。
蚕前消毒工作,突出“全面彻底”。不仅对蚕室、蚕具认真进行清洗、消毒,对桑园及道路、蚕室周围、住宿区和办公区等大环境,全面铲除杂草、清理垃圾,统一同一时间进行立体拉网式环境大消毒,消后对桑园土壤、周围环境的尘土进行取样,如检出微孢子就再次消毒,直到全部消灭为止,确保环境无“微”源[4]。
养蚕过程中除蚕卵或蚕本身带病传染外,在周围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而传入蚕室,靠养蚕前一次消毒是不能确保无病的。因此,在做好蚕前消毒基础上,必须重视和加强蚕期环境消毒工作,严格执行防病卫生制度,实现“卫生养蚕”,对原蚕区养蚕户的家禽家畜一律实行圈养。蚕期保持蚕室及周围环境清洁,蚕室及贮桑室每天消毒一次,购买消毒车对养蚕区的道路、村庄小蚕期1个龄期消毒一次,大蚕期5 天消毒一次。
开展桑树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适时防治,对症下药。坚持“治早治小”的原则,狠抓五次关键性治虫期(即:雀口期、夏伐后、8月初、8月底、封园)。同时做到治虫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浓度,统一方法,选择有效药品,有效时间,提高喷药质量,保证治虫效果,蚕期发现虫害,采用人工捕捉和划片区治虫相结合,保证用叶安全[5]。
总之,在蚕种生产中必须严格贯彻各项技术和措施,加强内部管理,抓好细节技术,努力提高公斤茧制种量,节约成本,才能提高蚕种场的竞争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杨文,丁善明,李荣福等.浅析蚕种处理的原则[C].蚕种繁育选集,827-831.
[2]翁宁润,彭成卫.加强种场管理,提高蚕种质量[J].北方蚕业,2010,31(1):42-43.
[3]黎永谋,李金见.提高克蚁制种量,降低制种成本[J].云南农业科技,2008 增刊:72-73.
[4]杨建设.很抓技术创新,提高原种质量[C].第五次次西部选原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79-82.
[5]杨继芬,雷树明,欧秀华等.提高桑蚕原种质量的对策[J].江苏蚕业,2009,(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