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嘉兴314036)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母语承担着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但是,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大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据2010年新华网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戏剧学院319名同学就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和使用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0%的同学不及格。重点大学的学生尚且如此,那么本来学习能力就不太强、语言基础就比较薄弱的高职生,其母语水平又会是怎样?
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这些高职学生在接受语言教育和同书面语言打交道方面是最直接、最频繁的群体,他们的学习能力虽整体上不如本科生,但又强于中学生,处于社会的中间阶段,可以说他们的语言水平直接反映了语言教育的质量,代表着社会语言文字的平均水平。近日,笔者参考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行政职业能力》和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汉语言文字的使用标准,就常用汉字的辨识、标点符号的使用、现代文的阅读以及日常文体的应用等方面设计了问卷,题目难易程度适中,对包括金华、湖州、嘉兴、台州、杭州、衢州等地10所职业技术学院共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汉语语言基础薄弱。部分被测学生连基本的汉语拼音、常用字的辨识和简单的标点符号等原本在中学阶段就应该掌握的知识都未能掌握。即便借助工具书,及格率也仅在70%左右。
高职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足。测试题选择了日常书信的格式,要求改正三处格式书写错误(开头称呼语后的分号、此致敬礼的分行、时间与写信人姓名的先后位置),居然有42%的被测学生不及格。
高职学生理解能力缺失。在两道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正确词语填空的试题中,有高达75%的学生没有及格,说明高职学生在理解能力上存在极大的缺陷。
1 英语等外语的强势入侵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对英语等外语的过度重视已经造成了母语的失宠。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英语贯穿了我国教育的始终,成为应试教育的共识。浙江省的许多高校包括部分高职院校,外语已成为评判学生能否取得学位证或者毕业证的硬性杠杆。即便是在工作后的职称评定中,外语也成为能否晋升的重要门槛。这些现实的功利因素,迫使许多学生对外语的热情和投入的精力远远超过汉语。
2 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浙江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公寓都配有网线,互联网已在浙江高职院校中得到了普及。网络在带给学生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首先,网络中的不雅语言已严重影响了母语的纯洁性;其次,网络语言的随意、无章法等冲击了母语的规范性;再次,过于频繁使用电脑输入汉字,可能会导致手写汉字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母语水平。
1 思想上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能快速进入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容易进入过分强调技能、忽略人文教育的思想误区,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甚至教师培养方面,都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母语在高职院校的推广。
2 《大学语文》等文学类课程地位日益边缘化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承担汉语教育的主干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根据笔者的调查,包括湖州、金华、台州、杭州、嘉兴等地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的高职院校即便开设了,也只是作为文秘专业或者旅游专业的通识素质课,课时数也多在32~48之间,《大学语文》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位置相当尴尬。
3 教学模式陈旧
在大学语文教育方法的探讨上,很多教师存在思想上的偏差,他们承袭中学语文的做法,把重点放在对文学作品的字、词、句、篇的解析上,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的延伸和发展,是一个本质性的跨越,不能把中小学语文的老式教学方法运用到大学语文中,那样会把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讲得支离破碎,因而忽略了对作品整体神韵的把握。此外,许多大学语文的教学完全理论化,缺失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出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况,而学生兴趣索然。
1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客观讲,进入高职的学生大部分是经过高考逐批挑选淘汰,不断被淘汰的经历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态度消极,再加上中专或职高教育阶段就已形成的不良态度影响,导致他们在学习上放任自流,态度消极散漫,不够积极主动。
2 学习能力普遍不足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再加上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恶性循环,学习能力每况愈下,普遍不足。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母语素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培育大学生母语素养不可或缺的隐性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是大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应提供母语健康发展的空间,一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广播站、校报、海报等媒体的宣传功能,在校内公共场所展示名人名言、警示标语、书法佳句等规范的宣传语;二是通过校园网,传播民族文化,让学生意识到母语承担着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三是建立文学社、辩论社等各种文学社团,视客观条件邀请园内外文学专家开设汉语知识讲座;四是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项推广母语的活动,可借助校园文化节、学生运动会等院内大型活动,举办演讲比赛、“中国文化知多少”知识竞赛、校园普通话形象大使选拔、江南才子才女选拔、浙江名人名著欣赏等活动,让母语推广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在母语教学中教师既是母语文化的教导师,也是母语文化的传播者。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文化修养对学生的行为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母语素养,就必须先提升教师的母语水平。而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从原来的中专学校单独或合并升格,部分教师缺乏高职教育经验,在对大学语文等母语核心课程的教学时,依然停留在中专阶段,过分强调字、词、句、语法、修辞和逻辑,忽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一味用传统的观点解读文学知识,不懂得与时俱进;知识结构陈旧,未能及时更新等等,由此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乏味无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因此,必须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相关培训,巩固和锤炼教师的母语文化功底,拓展文化研究领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母语文化意识,确保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的母语应用能力。同时,建议教学时结合浙江地方文化,了解浙江各地文化习俗,熟悉浙江文化名人,实现大学语文和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地方经济相适应,为打造文化强省添砖加瓦。
1 明确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
大学语文是母语教育的核心课程。为了让高职院校真正重视学生母语素养的培育,可运用行政的力量,明确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大力推行母语教育。一是把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文学欣赏等文学类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并保证每门课程的课时量不低于60学时,以此构建学生母语培养的课程体系,并在浙江各个高职院校施行;二是引进技能证书的考核。要求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获得相应证书。依据专业要求的不同,对证书等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文秘、旅游、酒店等专业的学生必须获得二级乙等及以上的证书,方可通过大学语文的期终考核。
2 结合岗位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实用和适用的原则,实现与职业岗位的紧密联系。如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办文、办会和办事,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侧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掌握字、词、句的正确运用,还要提供大量书写规范、富有文采的范文,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意识;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导语人员,印在在实际教学时不仅要传授文学的基本常识,更需侧重风景名胜点的历史传说、名人故事、风土人情、当地特色;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在酒店行业就业,可侧重介绍礼仪文化与饮食文化;纺织艺术专业可侧重文学审美,等等。尽管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要适应专业培养目标,但正确的语言文字书写、流利的口头语言表达等是所有专业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3 以能力为核心,更新教学方法
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大学语文内容广博、知识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专题研讨、案例教学、情景创设等教学方法,将知识讲授与实践演练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专题研讨。根据大学语文的知识内容,形成文学鉴赏和写作训练两大专题。比如在进行文学鉴赏专题的教学时,既可以由教师规定专题,也可以学生自主选择专题。专题既可以是传统的经典话题,也可以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教学模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研讨为主。在规定讨论时间结束之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表明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表达不同的见解,最后由教师总结陈词。这种以师生互动、相互讨论为主要特征的专题研讨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既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共同进步,为毕业后快速融入职场奠定基础。
案例教学。写作是大学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它既包括文学写作,也包括应用写作。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以案例为基础,通过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客观事实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写作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判断,对错误案例要求学生对照规范要求找出其错误之处,并且不断修正直至完善。案例的选择既可以是正确案例,也可以选择错误的案例。通过正确和错误两种案例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规范的写作,什么是不规范的写作。通过正反案例的对比一目了然,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有所获。
情境体验。所谓情境体验,就是让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工作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最终使学生能够顺利快捷地掌握某种母语知识。一是可将文学作品与影视艺术相结合,将描绘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通过影像图片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再现,将学生快速带入到文学的特定情境,感受主人公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二是让文化名人进课堂。比如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将百家讲坛、中华文明系列讲座中的文化名人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与文化名人的接触零距离。通过聆听文化名人对经典母语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
[1]屠锦红,何玲钰,谈春怡.论大学生“语素养”培育的路径与策略[J].语文学刊,2009,(2).
[2]危卫红.高职院校母语教师工作方法论[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23-127.
[3]文莉.论大学生的母语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58-159.
[4]贺阳,徐楠,王小岩.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11-01-11(15).
[5]武晓平,单欣.关注大学生语言生活状况提高大学生母语能力素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4-116.
[6]李明.从语言的工具和文化属性看高职母语教育[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