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驰
(湖南师范大学 英语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081)
鸦片战争后,清朝紧闭的国门被殖民者的枪炮打开,历朝历代封建君主心目中的泱泱大国在西方文明与科技面前不堪一击,轰然倒塌,统治者们被迫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向西方学习。而“语言不通”[1]则成为了首要障碍,在众多的外语中,英语无疑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门语言。因此,如何学习英语便成为了一个迫切问题。于是,中国近代英语教学和英语课程在这种背景下逐渐走入历史舞台,作为英语重要载体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则顺应历史潮流走入国人视野,不断发展,渐成雏形。
随着清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日益浓厚,在西方列强的威迫之下,通商口岸日益增多。此时,除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被迫学习外语,普通民众也从实用角度开始学习英文,中国社会逐渐掀起了规模学习外语的热潮,这其中以学习英语尤其明显。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波英文学习热[2]。此时“别琴英语”(pidgin English)或“洋泾浜英语”(Yang King Pang English)大量涌现。“别琴英语”或“洋泾浜英语”是特指用中国地方方言对英语进行注音的一种语言形式。它带有浓郁的地方方言特色,具有一定的地域性[3]。
在上海日益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对外窗口之时,随着上海及其他籍的商人与外国殖民者的政治与经济交往增多,这时他们急需能在最短时间内学习英语的教科书。当时,上海英语翻译奇缺,懂英语的人非常吃香。因此,一些商人乘机赶印了一些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读本。起初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随着大批宁波商人赴上海经商谋生,逐步改为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宁波商人冯泽夫于1860年联合其他5位宁波籍人士共同出资出版了《英话注解》一书。
《英话注解》一书共162页,采用从左至右的编排顺序,符合当时国人的阅读习惯,而书中的英语单词、短语均采用汉字标注的方式,以方便读者阅读。该书最大的特点是用宁波话来标注英文单词、句子和音标。例如,单词方面:“茶杯(Teacup)”(梯,克泼),“ 自 来 火 (Matches)”(袜 乞 史),“ 茶 馆(Teashop)”(梯,畜泼)等。
当时宁波籍商人是上海商界的主流群体,《英话注解》被认为是英语学习的速成本,它的出现不仅为宁波人学习英语和与外国人经商、交流提供了方便,还对以后上海“洋泾浜英语”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末国人学习英语热潮兴起,而当时英语教科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会学校的英语用书;二是从国外传入的英语教学用书[4]。这些教科书偏离中国实际,难度过大,限制了国人英语学习的普及。为了解决符合国人的英语教科书缺乏的问题,商务印书馆率先启动了自编英语教科书的序幕。从1898年开始,商务印书馆陆续编译出版了《华英初阶》与《华英进阶》等系列教科书。其中《华英初阶》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本英语教科书,也是商务印书馆自编出版的第一本书[2]。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在编纂这套教科书时,突破原有编辑英语书之常规,在英文旁边配以中文注释,采取中英两种文字组合编排的方式。这种新颖的编书方式成功地解决当时英语教科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编者在编辑时考虑了当时国人的实际情况,对原课本中的内容、形式等做出了适当的改进。因此,该书出版后成为当时英语初学者热捧的教科书。蔡元培先生曾经回忆:“商务印书馆其始翻译印度英文读本,而以华文译注之,名曰《华英初阶》,在当时初学英文者甚使之。”[5]
商务印书馆眼见《华英初阶》一书热销后,决定乘胜追击,模仿前书的编写形式,编写程度更高一级的教科书,取名为《华英进阶》。商务印书馆所编的《华英初阶》和《华英进阶》系列共有6本,分别为:《华英初阶》,《华英进阶》初、一、二、四、五集。这套书畅销多年,影响巨大,不断修订再版后依然受到读者的青睐。
《华英初阶》最早是为英属殖民地印度小学生所编的教科书。原书编者为了缓和英国统治者与印度人民之间的矛盾,大量宣扬宗教,借以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因此,书中到处都能看到宗教和殖民色彩的痕迹。在《华英进阶二集》一书中的“教师指导”,专门针对宗教教学提出:“耶稣或者上帝的名义绝不能掉以轻心地读出。……使学生明白关于宗教的常识。”[6]
以《华英进阶四集》的第八课为例:“我等乃兄弟,我等乃兄弟,我等乃兄弟。我等之足步同向一标杆,则我等经行一生之路时,我等乃当为客人之朋友。我等乃兄弟,我等乃兄弟。在此忧虑世界之行路人,我等之忧苦乃甚多,甚多。但我等终不宜灰心失望。我等乃兄弟,我等乃兄弟。我等乃行天路之旅人兮。然则我等宜以喜乐之语,勉致我等之寂路得安闲。”[7]
此课以诗歌的形式来进行宗教宣扬,排比和反复的修饰法是此课一个重要的特征。而该课内容引自于《圣经》,极力宣扬世间人与人平等相爱的宗教思想,然而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很难达到的情景,它能给读者以美好的幻想,使其寄希望于虚无的极乐未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又是殖民者给殖民地人民灌输的精神鸦片,以消减其斗争意志,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
《华英初阶》和《华英进阶》系列英语教科书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在清政府颁布新学制后,该系列英语教科书于1906年被学部审定为中小学堂英文教科书。
清末《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开启了民间自由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新纪元[8]。1905年,伍光健编纂了《帝国英文读本》。这套英语教科书共6册,由易到难,从字母发音和书写开始,然后逐渐加深,直到英国文学作品选读[9]。1910年,清政府学部对于该套教科书的评论为“英文读本以伍光健所编为最佳,……”[10]“是书优胜之处在适合中国学生之用。……取材多名人小说如《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之类,其文简短平易有趣味而在英文界又为上乘文字,就中所采寓言尤能辅助修身教育所不及,……”[11]1911年9月7日的《申报·学部审定商务印书馆教科书广告》中将该书置于英语教科书之首[12]。
《帝国英文读本》这套教科书在当时流传甚广,深受读者的喜欢。从伍光建编辑的《帝国英语读本》的全部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此书的两个特点:1)不载诗歌、多采小说。2)课文短小、有趣。该套教科书课文简短,尤其注意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这可以从书中序言了解:“……该套读本努力适合那些比英国在校学生学习英语要晚几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英语时的心智发展。但是,该套读本也考虑了一般学生们所熟悉事物的描写,比如说动物等等。……”
以《帝国英文读本》第一卷为例,该卷共有80篇课文。扉页中该套读本的标题、作者名称和出版社几个字是从右往左排列的,以满足当时国人的阅读习惯。但是标题的英文书写顺序确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以符合英语阅读的习惯。该书课文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科普类文章、寓言、故事和哲理性文章,例如该书第十八课“The Bear and Fly”(熊和苍蝇):“曾经有一只熊和一个人是朋友。那人躺在地上休息,因为总有一只苍蝇在他脸上飞来飞去,所以他总也休息不好。熊想:‘我应该为我的朋友帮一下忙,我要帮他杀死那只烦扰他的苍蝇。’于是,他举起他那只巨大的厚厚的手掌,一下把那只苍蝇消灭了,但是它同时也打烂了那人的脸。所以,请注意,我们应该用合适的方式来做一些善良的举动。”该课以故事的方式告诉学生善良的举动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来表达。
英语教科书是一种特殊的文本,既是重要的教学工具,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往往能够折射某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宗旨、教学方针、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
清末自编英语教科书突出“学以致用”的目的。正如清政府颁发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对于外国语的要求为:“外国语为中学堂必需而最重要之功课,各国学堂皆同。习外国语之要义,在娴习普通之东语、英语,及俄、法、德语,而英语、东语为尤要:使得临事应用、增进智能。”[13]这其中的“临事应用、增进智能”即指学以致用。“致用”的教学是以实际需要为目的,注重外语学习的精确,这种强调为了实际而学习英语的目的,视英语为工具的观点,直接体现在英语教科书的编排与内容上,此时的英语教科书侧重翻译,重视语言知识。
清末的英语教科书关注语言的结构,认为可以把组成语言的各个部分一一划分出来:首先单词,然后句子,最后课文,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开学习。同时还重视语言的精确性,采用翻译的方法,尽量做到母语与英语的一一对应,一目了然;此外,还突出构成语言的规则与定义,过于倚重语法在语言组成中的重要性。
这时的英语教科书为了能够突出学习效率,往往采用中英文互译作为内容编排形式。以《华英初阶》与《华英进阶》为例,该系列的教科书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全书充斥着中文翻译。文中中文翻译全部为文言文,以符合当时国人的阅读习惯。每课课文上方的单词介绍中,每个单词旁边都有中文翻译,有的还有中文注释。课文中的英文内容,以每句话为基本单位断开,下方列有中文翻译。为了让读者能明白每句话的中文意思,课文内容不以语义作为分段标准,而强制性地改变了文章的结构,这不利于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综合理解。
英语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时间不长,对于英语这门外语的特点以及如何教授英语让国人感到困惑,而如何编写这些英语教科书则更加难上加难。因此,清末英语教科书编写只得紧跟国外英语教学发展的步伐,处处体现国外英语教学思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末英语教科书编写明显可以看到语法翻译法的烙印。
19世纪末以前的欧洲外语教学,语法翻译法占主导地位。而语法翻译法起源国外拉丁语教学。早期的拉丁语学习主要采用传统的“古典法”,至19世纪初,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语法翻译法这个称谓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并运用于实际之中,“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外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独领风骚。”[14]
清末英语教科书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非常之大,该时期的教科书在编排上倾向于中英文互译对照的形式;以演绎式的语法内容作为经络贯穿全书;强调优先学习字母和单词;使用大量的书面练习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过于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忽视其听说技能的培养。清末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以语法翻译法为指导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比较准确理解词义,掌握语法概念,培养翻译技能,提高阅读能力;但是过于强调语法和翻译的教科书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4项技能,长期使用只会使其缺乏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清末英语教科书一般采用“翻译制”作为编写体裁。翻译制就是采用英汉翻译的方式或者以单词为核心来编制课文,该种编排在教科书中一般体现为:在英文的旁边附上中文译文,比如:课文中有一句“I have a book”,那么在旁边附上中文“我有一本书”;或者在一篇课文中,首先列出该课的重要单词或者所学单词,再以该单词为中心组织课文内容。
首先,以单词为中心。采用翻译制的课文编排一般是以单词为小构成单位展开,而不是以句子为单位。结果课文往往只是单词的堆砌,一眼看去就非常枯燥无味,使学生毫无兴趣。
其次,课文上下之间往往没有联系。翻译制的课文一般着重于语言的形式和表达,忽视了课文之间的联系。而对于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有关联的文字总比没有关联的文字更适用学习,便于记忆。若上下课文之间没有关联,不但学生不产生兴趣,反而会增加他们记忆的困难。并且,有的教科书编写采用一页一课的形式,即一课基本上局限于一页的空间范围内。使用这种编排方式,课页与字数,都限制了课文的内容,有时候编者虽有很好的意思,但限于文字的运用,便无法把它叙述出来,以致内容略显贫乏。
第三,练习单一。采用翻译制是以构造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认为我们对语言的学习是可以孤立的,分离的,可以按照语言的构成分开来学习,因此特别重视单词拼写,英汉互译,强调学生的默写、背诵。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石 玉.我国自编英语教科书之开端:《华英初阶》与《华英进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5):35-38.
[3]吴 驰.由“文”到“语”——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之演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3):51-54.
[4]石 鸥.我国最早的自编英语教科书——《华英初阶》与《华英进阶》[J].书屋,2008,(5):25-28.
[5]蔡元培.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君传[A].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和商务印书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商务印书馆.华英进阶二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
[7]商务印书馆.华英进阶四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
[8]刘 斌.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启蒙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53-56.
[9]伍蠡甫.伍光健与商务印书馆[A].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和商务印书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0]李良佑,张日晟,刘梨.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11]张 英.商务印书馆早期编印英语教材初探[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147682,2011-01-20.
[12]张 英.启迪民智的钥匙——商务馆前期中学英语教科书[M].上海: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13]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外国语卷(英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