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福银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4)
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应该作为英语教学基础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并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
长期以来,英语一直被当作一门外语来掌握,学生缺乏应用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只是单纯、机械地重复书本语言。根据语言教学的原则和要求,要尽量让学生使用语言来说或表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进行大量的实际运用。只有在真实情景中学以致用,才能将书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交际功能的语言。真实情景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必要条件,而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使用语言,是进行口语教学的重要一环。把学生置于真实情景中,需要在教室内外的各种场合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运用语言,在学中用,用中学,体验语言的实际功能及带来的美感和满足感,使课堂教学由“单向灌输”变成“双向交流”。由于说的是“派得上用场”的语言,学生乐意开口,敢于开口,并说得自然,说得真实。这样,才能使口语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学生们每时每刻都能以各种方式接收到大量的语言信息。而在我国,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语言信息输入方面做出的努力,基本上只能局限于每周不过只有几个小时的课堂上,不能突破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只能面对书本学习英语,基本上难有理想的语言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方法局限于语法翻译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片面地追求卷面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听和说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递思想的交际过程,听是理解和吸收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应是同步的,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听”应该开始于“说”之前。学生通过听,大量地接触英语语言之后,便可以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这样学生不是被迫说话,而是因为他们已有大量的语言储备,开口说话,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际是他们自己的愿望,也是大量听的必然结果。大量事实证明,儿童学说话的过程:先听懂,然后说话。人脑的功能决定了理解在复用之前。因而语言教学也不应违反这一道理。“说”可以看作是“听”的能力的一面镜子,它们也需要同样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能听懂、能理解的不一定都能复用。但是听懂、理解的愈多,范围愈广,口语能力也愈强。当然还存在表达能力的问题,即茶壶里煮饺子,相当多的学生学英语主要靠书面英语,通过阅读接触语言,而听的机会少。其实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两条途径缺一不可。阅读是从书面材料捕捉知识信息。而听则是另一个捕捉信息的途径。基于此,在口语的教学过程中应选配有英语录音的教材,坚持先听后说的原则。职工英语听力培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学生离开书面资料便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如果缺乏对所学语言国家的风俗和惯例方面知识,说话往往不得体。这种不得体、不恰当的英语比语法、语音方面的错误更难被英语本族人接受。事实上人们交际时更注意的是交际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人对于外国人在语音和句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习俗,不了解“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规则,而说话不得体,却往往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从而影响交往。例加:在对待老人方面,我国一贯以尊敬老人为美德。以“老”字为尊称。见了老人称“老先生”、“老太太”、“老大娘”。对年高德勋的长者称“郭老”、“谢老”等。但英国人则全然相反,他们晚年与儿女分居,讲究独立,最怕别人称老。譬如:不必要的搀扶,或说“按您的岁数您可真结实。”之类的话,会引起老人的不快。藉于此,如何结合语境教语言呢?在课堂上,教师就是学生的语境和社会,因此,教师对社会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的理解是决定性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的社会语境,观察什么场合用什么语体,了解说话人的身份,说话者之间交情的深浅与语体的关系。在基础阶段,则以教常规语言为妥,所谓常规语言指的是既不十分正式,又不过于地道的口语。在教这种语言时,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与社会语境结合起来。语言不得体与母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有关。中文式的英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说英语者的本族文化干扰所致。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通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外一种是学习(learning)。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习”方式显得更为重要,只有经过语言习得这一环节,学习者才能真正摆脱母语的"羁绊",自由地运用第二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克拉申的理论在暗示着人们,英语口语学习就像幼儿习得母语一样,通过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使用语言的能力来自于无数次下意识的语言交流。
由于语言习得能力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英语口语教学和语言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加大语言信息刺激量,创设良好的语境,在搞好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1.课前做热身活动:Free Talk
Free Talk(自由谈)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方式,在这项训练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可以提前准备。课前让一名两名学生讲三分钟英语(3-minute oral presentation),学生们自拟话题,可以是校园生活,英语学习,个人轶事,班级活动,地区气候和小故事等。此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们敢于开口讲英语,而且使学生们增长见识,扩大词汇量。在这项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督促的作用,使学生Free Talk 达到预期的效果。
2.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
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听的一个主要来源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本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开始阶段,授课时放慢说英语的速度,而且重复所述内容,用简易的同义词或短语解释词义,用不同的句型转换同一意思的句子,用简单的句子解释段落意思,然后逐步加深,循序渐进,尽量避免用汉语讲述。这样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例如在"Once upon a time the……"一句的教学中,用英语说:please underline“once upon a time".It is a set phrase used in story.I'm sure that you all learned it when you were middle school students.Can you use any other phrases instead?等等。
3.利用多媒体教学
英语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画面、视频、影像和文字,使视觉、听觉并用,这种接近自然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声像俱备的材料,这无疑将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乔姆斯基曾经说过:“我们大概应该努力为正常人本身拥有的本能的直观推断能力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在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非正规学习可能会比正规课堂学习的成功率要高得多。所以说,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中,尤其是口语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把在非正规语言学习环境中发现的特征引入正规语言学习环境,会给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哑巴”英语带来质的变化。
4.强化听写方面的练习。
听写是要求将有声的课文材料转化成文字材料,它贯穿了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课文的主要段落和课文的中心大意作为学生听写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完整地理解一篇短文,并使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把不同的词汇和句型结构应用到同一内容中去,使所学的语言易记易用。通过听写,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丰富学生的联想,以激发学生表达思想的强烈愿望。
5.让学生参与表演教学(Role Play)。
交际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听说过程是一个理解和口头表达的交际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表演,活化课文插图,进行情景教学,把学生带入仿真的生活环境之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学生们在"真"实情景中,把课文里的英语真正地和生活结合起来。这样,随着学生们神情动作的再现,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
总之,英语口语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我们要利用语言习得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的真实情景,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语言输入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1] Ellis.R.(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UP.
[2] Littlewood,W.(1984),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Cambridge:Camebridge University Perss.
[3] S.Krashen.(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ergamon Press.
[4] Xiao QingLiao.(2001)“Information Gap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English Teaching Forum,39,4,pp.38 -41.
[5]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6] 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