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贵林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第66届联合国大会于2012年6月28日宣布,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由此可见,幸福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 百姓心声》调查节目,深入基层对几千名不同行业的人进行采访,面对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一时间,“幸福”一词成为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当前世界各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将注意力转向国民幸福问题,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温家宝就曾经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将提升国民的幸福感作为一项涉及民生的重要工作。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精力旺盛,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缺少磨难,处事幼稚。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社会栋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保健提供依据。
(一)主观幸福感的历史。幸福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古希腊时代,西方的学者就有“快乐就是幸福”的观点,开始探索幸福的本质,为今天西方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我国对幸福的研究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等各家对幸福观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1930年幸福感理论首次被提出来。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国外开始了对幸福感的研究。1967年国外开始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国内研究者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自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积极关注,但是关于他的定义并不统一,有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情感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负面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发展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相比较而言,大多数的研究者都采用美国学者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所谓的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整体的评价。主要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三个指标组成。根据Diener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即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所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就是大学生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
(三)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Diener(1999)在《幸福感研究三十年发展》中对西方近30年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进展进行了总结研究,主要理论有: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期望值理论、目标理论、适应-应对理论。
(一)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国外对幸福感的研究开始比较早,研究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研究者主要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经济状况等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不同人群的主观幸福感。如Bradbum(1969)研究表明,不同经济状况的人群,主观幸福感不同,高收入者会体现出较高的积极情感,而低收入者则消极情感较高;Allen和 Haccoun(1976)发现,不同性别,情绪的体验强度不同,主观幸福感不同。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研究者开始建构幸福感的理论,把研究重点转向个性、气质、认知方式等内部因素,如Diener把主观幸福感研究重心转移到理论建构方面,建立了多种理论解释模型,如目标模型、社会比较模型、适应与应对模型、人格模型等。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这一阶段中,研究者基于对幸福感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生活质量、心理发展、心理健康三种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取向。
(二)国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在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很多,大多是建立在成年被试研究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大学生进行过主观幸福感的系统研究较少。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心理学家Diener,他编制了国际大学调查量表,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外在准则、自我体验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了测量。Diener还在2000年组织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大型跨文化研究,对48个国家和地区中的10,01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国内关于幸福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开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刚开始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研究的内容是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问题。直到近些年才开始了对其他人群的研究,如张力为、梁展鹏(2001)对运动员满意感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池丽萍和辛自强(2001)对城市成年人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进行了研究;王艳梅(2002)对初中生的幸福感进行了研究;郑立新、陶开放(2001)对儿童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杨宏飞(2002)对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等等。另外,研究也涉及到对幸福感的概念、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幸福感的理论发展、理论模型、跨文化研究和幸福感测量等内容。如,王瑛(1998)的《主观幸福感概述》,段建华(1996)引进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等。
(二)国内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展开,对主观幸福感的测评一般采用国外的工具,如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景淑华、张积家(1997)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及Kamman和Fl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最近十年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素的研究。一些学者还开始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如中国大陆、香港、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严标宾,郑雪,邱林,2003)等。
(一)国内研究不足之处。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无论是在主观幸福感还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与国外研究相比较,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在研究方法上,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单一因素研究多,和其他变量结合研究少。另外,研究方法单一,要么侧重于文献综述法,要么侧重于调查分析法,缺乏多种方法的整合,质与量的统一。
2、在研究内容上,泛泛而谈多,深入研究少,对研究结果的深入分析较少,特别是区域性研究不多。影响因素研究多,干预对策研究少。
3、在研究工具上,不统一,不全面。目前,国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工具,一方面来自国外量表,一方面自编量表。前者版本众多,缺乏本土化,后者缺乏统一标准和结构,导致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结论模糊。
(二)未来研究展望
1、在研究方法上实现整合研究。主观幸福感既是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学、社会学关注的对象,因此首先要实现多学科的整合。其次,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具有单一性、片面性,因此有必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量与质的统一。
2、在研究内容上注重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对研究结论深入分析;另一方面结合相关变量进行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干预机制和对策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研究最初的目的。
3、在研究工具方面,在现有的自评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他评量表、内隐式评定量表来拓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获得全面而科学的研究结果。
[1] Diener E.subjective wel l-being[J].Psychologal Bul letin,1984.3.
[2] 陈姝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3.
[3] 刑占军等.几种常用的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的应用.健康心理学,2002.5.
[4] 王晶.在宁六所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5] 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报告[J].心理科学,2003.5.
[6] 陈抗,张英彦.国内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宿州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