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杰珂 朱红梅 王忠慧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重庆)
三峡库区人口众多,地理条件、地质构造复杂,三峡工程建成后,形成了长600多公里,宽1~2公里,面积1,084km2的狭长河道型水库,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两个省(直辖市)的26个区、县(市)。三峡蓄水后,形成的大幅度水位荷载易形成地震、地质灾害,从而诱发库岸及周边出现失稳破坏,危及库区村、镇建筑房屋安全。因此,重视和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现状调查和防震减灾对策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一)区域地貌与断裂构造。三峡重庆库区东西横贯两大自然地貌单元,大致以重庆市云阳县为边界,库区东段深嵌于奉节、巫山山脉中的三峡峡谷,西段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低山丘陵区。三峡峡谷两岸的巫山-奉节山脉属于以侵蚀为主兼有溶蚀作用的中高山地貌景观。其东部山脉呈北南向,长江深切上述山脉,相对高差达800~1,500m,江面宽约为200~400m,最狭窄处仅90m,地形起伏较大。三峡库区重庆段主要断裂为基底断裂带,如七曜山-金佛山基底断裂带、方斗山基底断裂带等。其最后活动时代多为早、中更新世,只有部分断裂带的部分地表断层在晚更新世早期有过活动。
(二)区域历史地震活动。长江三峡库区位于华南地震区的长江中游地震带,是中等强度的地震活动区,存在多个6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和几处可能诱发水库地震的危险段。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及其附近发育有华蓥山断裂、大茅田-建始断裂、巫山-金佛山断裂、恩施-印江断裂、黔江断裂和郁山断裂等。在这些断裂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活动比较活跃,曾发生1856年黔江61/4级,1854年彭水53/4级地震,1989年统景5.2、5.4级地震等,对重庆地区城镇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峡库区重庆段岩溶发育,库岸存在走滑或正断型的断层地段,以及许多沿库岸分布的采矿点均存在因蓄水诱发地震的可能性。2003年6月三峡水库135米蓄水以来,库区重庆段微震、小震明显增多,频度与强度较蓄水前逐渐增强,期间多次发生ML≥3.0级显著有感地震,部分地区有感地震和小震群事件十分突出。根据中国地震区划图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研究结果表明,库区部分库段具有发生中等强度构造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
(三)区域地质灾害。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崩塌、滑坡频发,类型多、规模大、危害严重。三峡蓄水后,长江中上游将增加水量达632平方公里,库容量近400亿平方千米,水深达百余米。三峡工程蓄水后巨大的水体荷载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新的加载量必然造成库区渗流、承重与孔隙压力的剧升,导致局部构造应力场的显著变化,两岸岩体将进行新的动态平衡调整,部分库岸稳定性将会变得更差,除加剧老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危险区活动外,还会产生新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危险,进一步增加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近年来,库区几乎每年都有较严重的地质灾害险情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库区有崩塌、滑坡、地面沉陷、地裂缝、岩溶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共计2万余处,散布在库区两岸,致使库岸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可能出现灾情。
近年来,随着重庆市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特别是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广大村镇仍有大量农村居民居住在旧房或者经改造后的房屋中,这些村镇民居仍是防震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
(一)村镇民居结构现状调查。农村民居在日常施工建设中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抗震设防措施,但是调查的各类结构的房屋发现,在建造过程中主要是对房屋的地基采取了一定基础的夯实措施。其中,具有较好抗震效果的砖混结构类型的农村民居,采取打地圈梁措施的比例较高,但有构造柱、顶圈梁、楼顶现浇等方式的比例都很低。说明群众已有了一定的抗震设防意识,但抗震设防意识不强。
从乡、镇、村农村民居住宅的调查来看,目前村镇民居主要分为土墙承重木顶架房、木构架承重房、砖(石)柱承重木顶架房、砖(石)墙木架承重房、砖混结构民居、框架结构民居等几种方式。村镇房屋的现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生活水平,在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房屋建造情况相对好些,有些偏僻山区的情况相对差些。
(二)村镇民居建设情况调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建筑建设的快速增长,居民的房屋结构也由传统的土坯或土木结构逐渐改为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多数建筑在没有规范型设计、施工的情况下开始建设,留下不少安全隐患。
目前,三峡库区村镇建筑大多由当地村民出资,在自有土地产权范围内建设,建设房屋一般不纳入政府职能部门的基本建设管理范围中。因此,一是房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依照施工方拟定的功能、开间尺寸、层高等进行建盖,大多无正规设计标准;二是施工方大多属无资质的农民施工队,建盖过程中仅凭经验建盖房屋;三是建筑费用使用不合理,为追求住房的高大、明亮,在外表装饰上投入过多,结构上过分省钱;四是选址不合理,地基挖掘处理方式非常简单,深度不够,大多数仅在地面下50公分左右填埋碎石或片石,很少打地圈梁,基本没有加钢筋;五是承重墙厚度达不到要求,有的砖混结构承重墙仅是l2墙;六是建筑质量差,忽视抗震设防标准,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
(三)村镇民居抗震设防能力综合分析。从重庆库区乡镇民居的调查统计分析情况看,乡镇民居现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随着个别乡镇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逐渐富裕,房屋建筑情况也相对好些。如近年来建设的农居和村镇经济适用房,结构以混合和混预结构为主,采用了圈梁,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约占调查总数的25%;第二种类型:主要是自主建设的楼房,以砖混合预制结构为主。这些房屋外观较为美观,但是未考虑抗震设防因素,且部分房屋的选址不科学,地基不稳定,不完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尽管这类房屋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较为脆弱,约占调查总数的55%;第三种类型:主要是在交通不便和偏僻的山区,由于经济原因主要以土木结构或土坯房为主,少部分为砖木结构,房屋基本不具备抗震能力,约占总数的20%。综上来看,重庆库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十分脆弱,推广和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工作十分必要。
一般而言,地方民房建设类型主要取决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同时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经济条件、施工技术、常用建筑材料等限制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强化抗震减灾意识,逐渐改变库区地农村民居抗震现状。
(一)制定相关规定,纳入设计规划。房屋的抗震设计是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关键一环。国内外多次地震灾害实例证明,经过抗震设计的建设工程,都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的袭击。所以,把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位于重庆库区的多数乡镇尚处于规划编制收集资料的基础阶段,规划的规范作用受到了限制。规划设计一般比较粗略,或者在规划编制中常常缺少抗震防灾具体内容,更谈不上考虑抗震防灾。再者,规划设计滞后,存在“先乱建,后补规划”的现象。在村镇房屋建造设计的过程中,建设主管部门和地震主管部门应切实做好农村民房的建造指导和管理工作,对农村的抗震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指导建造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的房屋,并根据不同的新、改、扩建建筑的不同功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二)科学选址,加强工程抗震。首先,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包括选址、设计、施工以及对现有工程的抗震加固4个环节,4个环节缺一不可。在工程抗震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本地区容易发生地面沉降、塌陷、砂土液化等地震地质灾害的特征。选择有利地段,尽量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重视液化土层及喷砂冒水土层的不利影响,选择抗震有利地段,避开发震断层和易造成滑坡、塌陷、液化地段,另外应当充分考虑房屋间距、避震疏散、道路设置、救灾等因素,可以大大降低灾害损失。
(三)加强农村建设市场管理力度。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加强村镇建材市场的管理力度,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进市场,特别应针对不合格的水泥和钢材,同时指导农民如何挑选优质建筑材料,把住建材质量关,确保农村民房的质量;其次,纠正农村建房的无序现象,适当控制农村民房的建筑密度,以避免倒塌的高层楼房砸坏矮房的现象,阻碍人员疏散和灾害救援;第三,加强施工建设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保障本地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农村民房的抗震防震能力。
(四)经济补贴加固老旧建筑。通过各级政府对农村住房的投入,加强抗震能力一般或者比较差的民房的管理,对村镇存在的老、旧建筑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拆除危房。对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者达不到设防标准的建筑物进行基础加固或其他抗震措施,避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考虑到大多危房户的经济状况差,可以由政府部门资助一定资金予以扶持进行重建。对确实非常危险的民房,应列入更新改造计划之内,逐步进行翻建、改造和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按照“农民自愿、适当补助”的原则,政府拿出一部分补贴,组织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引导广大农民建造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并以点带面,使农村住宅抗震设防程度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五)强化农民群众的抗震设防意识。
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采用科学、及时、灵活、有效的宣传方式,通过宣传媒体,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庄和农户,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
长江三峡蓄水以来,库区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微小地震活动,因此村镇民居的抗震减灾工作对减轻三峡库区的地震地质灾害尤为重要。三峡重庆库区民居抗震设防工作涉及面广,受经济水平和社会重视程度的限制,防震减灾工作进展仍不明显。随着我国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村镇民居建筑也越来越多。只有切实重视和加强三峡重庆库区农村自建民宅的抗震设防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宣传,把好建设选址关和规划关,才能确保抗震设防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减轻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1]丁仁杰,朱丽霞,李克昌等.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罗书山.山地城镇防震规划初探[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1.13.4.
[3]陈东良.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工作[J].高原地震,200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