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泉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 100160)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并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任务。这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不仅需要精英教育,也需要大众教育,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01-2012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到2400多万人,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特别是目前急需的面向基层职业岗位的技能型实务工作者。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统计,2011年,全国高职毕业生的60%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有30%的高职毕业生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明显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统计,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2011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为广大适龄青年提供了更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并掌握就业技能的机会。同时,也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2001年的13.3%提高到2011年的26.9%,超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临界点的11.9个百分点,对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的一类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类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清晰,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基本确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逐步凸显,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基本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教育部把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设置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政府后,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形成了一种强扩张态势,2000年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442所,2005年增加到1078所,2012年发展到1288所,而且多数是由中等专业学校(中专)升格而成。在发展过程中,有些院校在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上处理的不够好,明显暴露出重规模速度、轻质量内涵的发展倾向。部分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高等性和职业性相对不协调,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相对不足,质量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大大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部分专业水平低下、少数学校盲目设置专业等问题。对一些社会需求小、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差、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不能及时调整,同时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缺少特色和优势。这些情况不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也造成了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和就业质量不高的局面。2009-2012年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连续发布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该报告将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列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四年相比,失业最多的前10名专业绝大部分是重合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健康发展,亟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尚未形成;行业企业合作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贯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尚未深入;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新型用人机制、科学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尚未健全,致使高职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还不够强,办学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还没有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功利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方便学生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升学和转学的通道尚未疏浚,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特色和吸引力。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是“上得起”、“上得好”的教育。因此必须把人才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做好高职院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做好这项工作,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辍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解决高职院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相关政策,有关部门要尽快落实助学贷款各项措施,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各高职院校要确保收入的一定比例足额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府和高职院校要为贫困家庭学生勤工助学创造条件。要在全体学生中加强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勤俭节约教育。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体现人文关怀。二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新的重要因素,要予以高度重视。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始终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三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成才立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职院校和社会的稳定。要坚持“面向市场,双向选择,完善服务,加强指导”的就业方针,建设好以政府为依托、提供公共服务的人才和就业市场,使其成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主渠道。高职院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系统,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准确提供就业信息,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特别要激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四是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合理需求。管理和服务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要了解大学生的愿望要求,关心大学生的冷暖疾苦,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要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从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学生反映的一个个问题抓起,切实加强大学生宿舍、食堂、澡堂和活动中心的管理,认真解决大学生对学习、伙食、住宿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在科学严格的管理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中,不断增强服务的育人功能。
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好、学生素质好、就业质量好、社会评价好的教育。因此,进一步深化如何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和如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怎样提高办学质量和创新办学特色的路径与方法,进一步增强治校理教的能力,是破解、谋划高等职业教育难题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一是要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从职业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行动中学习的教育,坚持以服务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改革建设思路与路径,有效推进质量、内涵、特色建设。二是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解决好职业性和教育性紧密结合的问题,要形成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推进以实践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教学做训评一体的改革,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问题的能力。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推进开放多样的模块化教学,形成弹性化、柔性化、多元化评价考核等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三是要突出打造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属性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推进体现高职特点、与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相匹配的教师聘任、培养、管理、激励等机制制度建设。四是要探索构建体现一线应用型人才特点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行为规范和服务意识。
政府支持,融入行业企业、深化与实务部门的合作,有利于形成与行业职业岗位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业领域指向、教育教学特点和差异化要求,推进“校政企行”合作平台建设,一是要牢固树立“职业需求是发展的原动力”、“社会资源即是高职教育资源”等新观念,坚持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开放办学,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二是要依托行业企业优势,与实务部门合作共同确定招生生源的标准、人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基地,共同实施考核,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订单”培养;三是要融入社会,与城乡基层组织进行密切合作,组织学生参与服务社会等活动,实现专业学习与社会基层服务的“一体化”。四是携手行业企业和实务部门共同开展职业岗位(群)的分析和研究,引进应用型人才等相关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积极推进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构建突出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实务岗位要求紧密衔接的全新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五是要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理念创新、内涵建设和资源整合为基础条件,通过完善其动力、导向、激励、评价、管理等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总之,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办出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一定会有理想的作为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