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化与终身化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以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为例

2013-11-07 07:30:30马倩云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岗位技能职业

马倩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岗位化与终身化职业教育的社会诉求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学生,实行岗位化教学,立足企业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一线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然而,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职业岗位不断产生和淘汰。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为例,通过跟踪毕业生就业岗位发现,在2009年以前,毕业生就业主要在外贸、涉外旅游、幼小英语教育行业,主要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外事员、幼小英语机构教师、涉外导游、领队等,而近几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各行各业对外交流的扩大,很多行业增设了一些新的岗位,如很多中小企业增设了外贸会计,房地产行业增设了针对外籍人士进行房屋租售的推销员,还有一些高级会所急需懂英语的管理人员,等等。由此可见,过去单一的专业技能劳动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快速变迁的需求,根据当时市场需求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设置的课程体系是有局限性的,当毕业生走向社会时,市场已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院校还应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转岗的核心能力、终身化发展的能力。

二、基于岗位化与终身化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思索

1.岗位化与专业化教育理念的内涵

我国现今的职业教育,强调区域化发展目标,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及人力结构,为本土产业培养人才,应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教学,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保证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出口”通畅,实现职业教育目标。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一生所从事的职业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而会经常变动自己的职业。1997年德国汉堡第五届成人教育大会强调:我们所提供的教育与学习内容一方面应根据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的变化背景来重新设计,另一方面又应以学习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来精心设计,从而进一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作为终身教育一部分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各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要培养人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展与完善人的个性和人格,满足个体在社会存在中的各方面需求。20世纪5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认为教育不应该成为筛选人的工具,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持续性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终身教育要造就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应付各种变化并发挥个人独特才能的劳动者。

2.基于岗位化与终身化的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1)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在实践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在该专业领域中能够灵活流动的能力,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及对职业变动的适应能力,即不仅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核心技能的操作能力,而且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学会生存、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具备职业迁移的能力。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要实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单向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职业活动的相关内容设计为实践教学项目,通过项目引导与实施,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练,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各项技能,具备相关能力。通过系统化的实践,使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职业技能,而且其个性发展、综合素质都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基于岗位化与终身化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思考,本院应用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为专业技能强化与职业认知实践,第二阶段为职业技能培养与岗位核心技能操练实践,第三阶段为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融合提升实践。

图1

第一阶段:专业技能强化与职业认知(图2所示)。

图2

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自第四批生源和职业高中三校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等,这些都将制约其终身的发展。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应用、交际能力,充分了解英语国家及世界多彩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交流习惯,具备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和建设的知识体系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综合这一阶段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自我提升等系列教学环节,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英语证书考级、英语技能比赛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各项技能。同时,每学期专门留出2-3周时间,以项目的形式,实施英语实践教学,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实践活动形式,如英语电影欣赏与配音、英语短剧自编自演、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英语服务活动等、到企业调研英语类人才需求状况和社会对英语类人才需求发展趋势等。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其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能动性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发挥,初步积累了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化发展所需的素质。

第二阶段:职业技能培养与岗位核心技能操练。

目前,社会不仅需要英语人才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功和文化素养,而且更要有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对历届毕业生的调研、对企业的调研以及对社会需求的分析,高职层面的英语毕业生大多从事涉外企业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外事办事员、行政管理人员、外贸采购员,幼小英语培训机构或幼儿园双语教师,旅游公司的英语导游、领队、外宾接待等具体工作。因此,在这一阶段,除继续提升学生英语技能外,应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开设职业方向课。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从业意向,自主选择国际商务类、英语导游类、幼小英语教师类、涉外行政类实践课程,将英语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结合,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教学方案、目标、项目设计等,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使其具备岗位核心技能。在专门留出的两至三周的课程综合实践期间,对前期所学的岗位技能进行深化、总结、展示和交流,由企业专家和指导教师对项目进行考核,将有意义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成果进行继续培育,在企业中应用。

第三阶段: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融合提升。

在第三阶段,一方面对前两阶段所学内容进行检查补缺、巩固融合,另一方面,在职业指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招聘单位的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根据个人意愿,确定毕业综合实践方向,如国际商务方向、幼小英语教育方向、涉外旅游方向、涉外行政管理方向等。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根据所实习工作岗位内容,或对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熟悉、归纳、优化,或参与实习单位的活动,将前期所学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提升、融合,为其未来的成长、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 语

在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中,英语技能(包括英语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培育等)实践贯彻整个体系始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储备了潜能。项目引导实践活动,改变了以教师“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学”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平台,把与该职业活动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都融合在实践活动中,层层递进,步步提高,完成了整体性的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岗位—职业三阶段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学生在校的3年学习时间,通过有计划地逐步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逐步有机融合,掌握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适应了行业与岗位的需求。

[1] 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林岚.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3] 雷正光,黄芳.基于就业导向的“三段递进”高职课程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4] 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5] 刘素梅.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05,(3).

猜你喜欢
岗位技能职业
高级技能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