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整合视角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取向

2013-08-15 00:51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价值

曹 峰

(衡阳师范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 衡阳 421002)

“政党文化是由政党意识形态及其宣扬的价值观念,以及政党成员共同的政治取向和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等内容所构成的政党的精神结构。政党文化是政党的灵魂,它是一套协调政党行动的价值、准则和信仰”[1]。政党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文化为谁服务的问题即价值取向问题。对于执政党来说,如何通过其政党文化系统把各种社会群体利益以科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如何进行价值整合,是执政党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选择。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价值整合从实践上和理论上解决了文化为谁服务的问题,从而使其内在地蕴涵了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整合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

价值取向是政党文化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内在的体现为党的思想和灵魂。其二,外在的体现为党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形象。党的思想和灵魂由党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奋斗目标以及纲领路线构成。其中 “意识形态,就是政党文化的核心内容,虽然它不是政党文化的全部,但它奠定了政党文化系统赖以产生的基础和灵魂”[2]。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其灵魂就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形成的绝大多数党员在追求奋斗目标、实现纲领路线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源于价值整合,价值整合是政党文化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政党文化作为政党组织文化其本身就具有培养共同价值观,实现价值整合的功能。也就是说一个政党的价值整合本身就是在政党文化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之所以拥有共同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习惯,乃至于拥有共同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性格,就是因为我们拥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源于这种文化的价值整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在本质上集中代表本阶级利益。但是政党又不能仅仅作为本阶级利益的代表,政党往往都有高于自己政党成员利益的理想和目标。政党这种高于自己政党成员利益的理想和目标在文化上表现为对不同价值的整合从而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来实现。

因此,为实现政党文化对政党组织的价值整合,政党往往不仅站在阶级的立场上来确立自己的纲领,而且会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上甚至是全人类的立场上来确立自己的纲领。几乎没有政党会宣称它纯粹是代表自己组织成员利益的。现实当中,政党往往着力宣传和塑造自己为国家为民族的理想而奋斗的形象,并通过政党文化将其固化为党员的信念,这就是一个通过价值整合形成价值取向的过程。

但受意识形态的制约,资产阶级政党往往在关键时刻其作为特定阶级利益代表的本质会暴露出来,其通过价值整合实现的价值取向具有不稳定性。比如西方发达国家的部分资产阶级政党宣称自己是 “全民党”,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但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制约,在关键时候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言人的本质暴露无遗。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不仅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而且始终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她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本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理念,吸纳各阶级阶层成员入党,通过党内长期的教育和学习,把不同利益的阶级阶层成员成功地整合到具有高度组织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结构中,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成为各阶级各阶层共产党员共同的稳定的价值取向,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能够沿着既定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前进。

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

文化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为文化的服务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文艺服务的方向问题。根据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任务和现实状况,毛泽东具体规定文艺的服务方向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具体而言,“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3]。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他们都成为了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适时将文艺方向调整为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把他作为指导文艺工作的总方针。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这个根本方向并将其升华。1991年,江泽民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从而把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扩展为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总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再一次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5]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6]“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把 “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推进到一个更高更深也更完美的境界。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是统一的。“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当今时代人民的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服务”体现了社会建设和发展对文化的需求。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二者不可偏废。一方面,当今时代的人民就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人民服务就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

在当代中国,人民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奋斗目标,因此,为人民服务必然为人民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必然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体的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社会主义既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之所在。故而,为人民服务就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要为人民服务。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事业建设者的崇高使命和光荣职责。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而言,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在领导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过程中把最好的精神产品奉献给人民。同时,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人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在文化作品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展现血肉丰满、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要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充分表现人民的优秀品质;要赞美人民、讴歌胜利,给人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要反映新时代树立新形象展现新风貌,激发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性的创造活动。

三、“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统一体。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价值取向之一,以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形式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首先,从经济制度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这种经济制度根本不同于私有制社会的经济制度。它不是为了剥削,不是为了使少数人能够得以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使大部分人丧失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的。因此,“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应有之义。

其次,从政治制度层面看。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此项政治制度下,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共同享用全社会创造的财富,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证。因此,“为人民服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应有之义。

再次,从道德层面看。为人民服务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道德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7],“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方式,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不应立足于血缘关系和个人利益,而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在全方位、合理化思考个人、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最终将价值目标首先指向社会和他人,将个人利益的实现置于社会和他人利益之中。这样一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其实践中,必然全心全意去关心集体和他人,自觉自愿地去服务社会和他人,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与奉献之中得到人生价值实现。

最后,从社会主义本质层面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角度而言,这是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而言,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表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终极目标,离开了这一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就无从谈起。然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离不开人,生产关系的丰富与完善离不开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人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思维存在物。共同富裕目标的最终实现,要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物质前提,同时也要以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为条件。只有不断引导和帮助人民群众提高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才能逐步达到对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最广泛的认同。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反映在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中必然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其最基本的内容。

总之,政党文化是现代政党政治运行的主要载体。中国共产党政治运行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为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系统性工程,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囊括了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其中坚持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

[1]赵理富.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3-44.

[2]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 [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12-1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02-11-08 (1).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1-07-02 (2).

[7]江泽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EB/OL].(2001-04-30)[2012-12-10]人民网.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猜你喜欢
政党中国共产党价值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