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夏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
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领导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转型。在他手中,开创了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京大学,同时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并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研究蔡元培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在北京大学的改革实践,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执掌北京大学期间,蔡元培的“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的大学理念,以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贯穿整个改革实践的始终。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引下,蔡元培对北大进行了改造,如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对教师队伍的整顿,以及为实现完全人格的培养目标进行科系调整和课程设置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蔡元培聘请名人来校访学,吸取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这其中包括不同国籍的知名学者,他以谦和大度的态度对待各家各派的观点,甚至把自己不喜欢的流派也请进校园,为的就是吸取各家之长,营造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孟禄、法国科学家班乐卫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等都曾到北大讲学。同时,他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大家在比较之后,有选择地吸取各家各派的学术精华合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比较中优胜劣汰。在讲学之余,他还号召学生组织创建各种社团活动传承学问,推陈出新,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在教师聘任方面,蔡元培先生唯才是用,不谈背景,延揽众家,兼容并包,也不受任何宗教和政党的约束,把各领域各学派的知名学者教授都邀请来校任教。北大当时教授中的政治派别有帝制派和复辟派等,哲学派别有尊孔派和反孔派等,历史学派别有信古派、疑古派、考古派、唯物史观派等。蔡先生既聘用了一批思想进步、知识渊博的学者到校任教并视为依靠力量,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也留用了部分思想守旧但确在某一方面见地颇深的名流,如刘师培、刘申叔、辜鸿铭等[1]。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北大学者云集,名流荟萃,形成了近代中国力量最雄厚、影响最深远的文化人才群,从而为北大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课程安排上,蔡元培主张兼顾中西,在传统科目之外开设了中国近代文学和世界新闻学,还增设了戏曲文学和小说文学等课程;外语除了英语传统语种,还增加了法、德、俄、意大利、世界语五种外语同世界接轨,这些创举充分体现了北大的开放和包容。与此同时,蔡元培主张同学科可由不同教师来讲授,让学生有选择吸收的余地,可以从不同的教师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北大学术气氛空前繁荣,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和自由民主的时代。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给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也给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这一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大学生改变了以往纨绔子弟的腐败作风,以往学生作弊等陋习得到了有效收敛和遏制,北大的官僚气息得到很好地改善,学术氛围空前浓厚,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明显地表露出来。
蔡元培曾多次到欧美各留学考察,他留学德国期间,深受德国洪堡教育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大学教师应该不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这一想法直到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才得以真正地付诸实施。他按照教授治校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原则,结合当时北大实际情况,开创了我国民主治校、民主管理的先河。通过对学校领导体制的革新,将权力下放,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真正由教师把握,让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来对学校进行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使学校走上健康运行的发展轨道。他在学校的行政、教务和事务管理方面分别设立各种相关的委员会,由有关教授分别领导统一管理,他指出:“凡此种设施,都是谋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使不至因校长一人之更迭而摇动全校。”[2]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设立了评议会,作为学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评议员从各科学长和教授中选举产生,民主评议制定学校的公共事宜,制定大学章程和条令,审核教师资格等重大事宜。校行政会议负责贯彻、实施评议会的决议。到1920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已经建构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教授治校管理体制。具体机构是校长下设评议会,评议会下设行政会议、教务会议和总务处。行政会议下设置九个委员会;教务会议下设置五组,组下设置系;总务处下设一个处和五个部[3]。委员会成员实行聘任制,彻底清除科举时代的官僚主义习气,使得“教授治校”真正落到实处。
蔡元培在各级会议中实行选举教授进行治校,是一种科学、客观的管理方法,有助于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办事,同时,能有效地防止校长主观的武断独裁,有助于形成民主管理的体制。更重要的是,教授治校也很好地保障了学术本位的独立性,有助于提高学术水平,带来学术上的繁荣。可以说,教授治校和学术独立,是蔡元培管理理念实施的核心和支柱。
除此之外,在管理上,蔡元培还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将北大重要事务予以公开,同时接受广大师生的合理化建议,欢迎广大师生的监督。另外,在招生制度上,他还首倡男女同校,于1920年秋季正式招收女学生,同时实行旁听生制度,教学和学术活动向社会公开[4]。
蔡元培育人理念的目标是“完全人格”。他认为:“没有完全人格,不但达不到国家隆盛,而且还有衰亡之危险。”[5]1161912年1月,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为了革新千年的封建儒家专制教育,解救被束缚的人性,他指出我们民国教育的目标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同年2月,他又指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这五者,今之教育不可偏废也。”[5]1171916年后的多次讲话中,他还提到:“完全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皆重要不可放松。”[5]118
蔡元培认为,要实现“完全的人格”,大学生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要有深厚博达的学问,培养学问家厚积薄发的人格特征,对待知识要有客观科学的态度;同时应不断修正自身缺点,培养良好的德行,正确评价自己,端正做人操守。另外,还要注重美感教育,陶冶情感,学会生活。
因此,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他倡导大学生文理科知识兼学并用,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完全人格”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他调整专业设置,修订课程,废学门改学系,沟通文理,以选科制代替年级制,并试行学分制、导师制、讲座制、旁听生制、白由选课制和招生考试制等[3]。1919年,北大撤消文、理、法三科界限,全校设14个学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采用启发式教法,废止注入式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同时他还号召教师不仅要研究所教的学科,更要研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在他看来,教书的意义,并不在于满堂灌输,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他提倡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他还亲自筹划或倡导成立了一些锻炼学生自治能力的社团组织,其中既有以提高修养砥砺德行为目的社团,也有提供正当文娱活动为目的的社团,还有服务社会为宗旨的社团,多达近50个,如进德会、音乐会、体育会、技击会、雄辩会等,这些社团在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得他们所学知识得到实践和升华,工作能力得到加强,为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创建一流大学”成为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国家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正在努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也提出了,在2020年建成石油化工领域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实践,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其远见卓识,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可以说,北京大学由落后的京师大学堂到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再到今天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名牌大学,离不开蔡元培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以及他在北大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由此可见,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大学校长的水平。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不能是一个单纯的行政管理人员,他更应该是教育家、学者。
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首先要有思想、有远见卓识,了解国内外教育流派,并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办学思想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其次,在学术管理上,大学校长需要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要妥善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承认不同学术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再次,在教师任用上,应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做到知人善用,宽容大度,使教师能够将自己的专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大学校长应该高屋建瓴,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路径和前景,有一定的认识,既不能一味地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也不能过于好高骛远,设置难以达到的目标,而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统筹规划,除旧布新,为学校的未来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期间,通过借鉴德国洪堡的教育思想和世界各国的办学经验,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不仅营造了北大名流荟萃、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更加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地发展,使北大的面貌焕然一新。在管理方面,他不独断、不专制,走民主化的高校管理之路,推行教授治校,促进了北大的繁荣和发展。以上两点,可以带给我们如下的启示:
在办学理念上,需要明确高校的办学理念对它的未来发展的引领作用。这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既包含着大学办学方向、办学目标的确立,同时也包含着大学的运营策略和社会期望等因素。一个精准、科学的办学理念,就如同一个人有了做人原则一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的潜能。因此,要创办世界一流名校,首先要确立一个明确并符合实际的办学理念,为高校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在管理制度上,我们可以借鉴蔡元培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高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首先,要逐步改变学校的行政职能,进一步加强学术权力,加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高校可以效仿100年前的北大,设立“教师评议会”,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来,增加教师的归属感,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校的主人。其次,要加快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努力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最后,要改革现有的科学与科研管理组织模式,不断提高大学学科建设和科研的管理水平[1]。通过以上的途径,不仅可以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创办一流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时的北大聚集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学术人才群,拥有中国大学史上最辉煌的教师阵容,可谓名师荟萃,学术氛围空前浓厚,促进了北大的繁荣和发展。而如今,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高校相比,师资队伍的水平不够高,特别是缺乏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家,致使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无从保证。
因此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措施来抓,首先要培养和引进高质量的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科研人员,加强国内外高校教师之间的互访和交流,建立起固定的教师和流动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其次,在学校的学科和专业领域中引进大师级的学术带头人,他们可以推动学科的发展,在学术上获得更大的突破。最后,可以通过建立研究所和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给予学术大师和科研人员充分的教学、科研自主权,为大学成为孕育大师的“沃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发生“质”的变化,取得长足的进步。这是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所必须重视的。
在蔡元培看来,只有把教育事业完全交给教育家,让他们保有独立的资格,才能真正地做好教育。同时要保证他们能进行自由的学术研究,这样才能使教育得以存续和发展[4]。他认为,“科学不知道有权威,不能受权威的支配。”
为此,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提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给予大学更多的自由空间,让高校可以坚持自己的学术本性,将学术研究作为高校的生命源泉。同时,需要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在学术问题探讨上要保证学者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并且可以自由阐述、自由辩论,这样不仅有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学术的繁荣和创新,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带动学校的学术科研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评价:“在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中,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由此可见,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他在北大改革和实践的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重弘扬和加强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以学术为载体,提升大学的精神内涵,不断推进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创新能力,发挥高等院校在培养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1] 肖章珂,李慧勤.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7,(2):114-115.
[2]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04.
[3] 张丽芳.蔡元培高教理念与当今高教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12,(8).
[4] 周夜黎.蔡元培的大学管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