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从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之“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将课程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之“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到200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之“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我国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提高国防意识的重要举措。艺术类高校作为普通高校中较为特殊的一类院校,在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风格,对艺术类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进行探索研究,意义特殊而重要。
凸显艺术专业特点是艺术类高校办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对军事理论教学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一是学校层面,二是学生层面。
从学校层面上看,艺术类高校是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教学任务的特色院校,因其在校生较少、办学规模较小、专业特色突出、办学特色鲜明、艺术氛围浓厚、学生个性较强等特点一直为社会广为关注。艺术类高校历来注重艺术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逐渐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专业氛围。而这种氛围又具有不言而喻的导向性,即以艺术专业教育为中心,努力提升艺术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办学重心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广义上的人文教育,包括以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课教学。
从学生层面上看,艺术类专业学生具有形象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艺术专业突出,富有创造力等优点,但也存在政治思想相对薄弱、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等不足。同学们普遍认为专业课程很重要,其他课程如军事理论课等人文教育课程可以简单了解或不学习,对军事理论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现出对近代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史淡漠、不铭记在心,对当代世界军事格局不关注、不感兴趣,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军事封锁和挑战茫然和无动于衷。
总结两个层面,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工具、实用、功利”类似思想在起作用。这就好像中药和西药的疗效对人们的影响,军事理论课等广义上的人文教育如中药,成效比较隐形,不像专业课教学如西药的效果那样立竿见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得到社会和家长对效果的认可和传扬。
首先是组织领导问题。艺术类高校由于办学规模较小,大多将人民武装部设在学生工作部(处)进行合署办公,一般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军事教研室进行系统教学和理论研究。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主要由学生工作部(处)教育管理科承担。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是注重军事训练效果,相比较之下,军事理论课教学投入不足。
其次是教学师资问题。军事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有专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的师资力量一般由负责学工部(武装部)军训工作的专职人员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组成。这些教师虽然具有高校讲师(及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但大多都没有进行专门的课程培训,且忙于日常事务管理,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上精力有限、投入不足,在军事理论课业务培训上达不到系统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成效差强人意。
究其原因,这与军事理论课的自身特点有很大关系。高校学生国防教育一般包含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两部分内容,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施训和教学,教育时间往往集中在每年的9、10两月间,任务重、时间短,且没有后续工作内容作为支撑。基于此,军事理论课被广泛认为是一门应付性课程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艺术类高校配备上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对于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来说显然是不经济的,容易造成人员、设备等资源的相对浪费。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艺术类高校将机构合署化、人员兼职化也是面对客观现实的无奈之举。
从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对当前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提高国防意识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而重大,作为每一所高校都应该按照《意见》认真组织实施、开展好教学工作。
然而鉴于前面的分析,对于艺术类高校,我们可以看到:军事理论课教学如仅仅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优势可言;或仅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组织的教学评估检查,生硬地设置机构、人员和规定教学工作量,不仅不利于军事理论教学良性开展,也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成效。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硬性规定的教学内容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武器装备、中外军事力量对比兴趣浓厚,因此在教学重点上我们应转变理念,有所侧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常规内容如“中国国防”、“军事思想”等不重视。特别是教育学生不应忘记历史,因为忘记意味着背叛,但也应避免陷入军国主义思想的怪圈。
因此笔者认为,应从艺术院校和学生主体的特点出发,立足实际。通过多种媒体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高效率地为军事理论课服务,丰富学生的视野和头脑。充分发挥网络和电视等主传媒的作用,把网络和电视中的军事节目搬进课堂,如与学生一起观看《军情观察室》、网易等军事网站等,课堂现场对当前军事形势进行解读分析,使国防教育观念真正入脑入心,提高国防意识,真正达到国家所预期的教学目的。
首先是发挥艺术类高校校内军转干部特长,聘请他们担任专兼职教师,增强师资力量。部队军转干部从军的特殊经历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兴趣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部队军转干部在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他们军队经历丰富,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知识扎实,能够较好地胜任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工作。
其次是尝试整合多个学校的资源,形成一定规模的校际合作。如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城内共有九所高校,各高校相距较近,容易形成资源共享,增强军事理论课教学力量,提高实效。作为艺术类高校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寻求合作,譬如成立一个教研室,评聘授课教师,组织教师进行校际授课。这样既有利于校际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每个学校军事理论课授课水平。
再次可以由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协会成立一个军事理论课教研室或军事理论课宣讲团。教研室或宣讲团的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竞聘等方式解决。同时,作为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主导部门的协会组织,应加大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政策扶持、职称评聘等方面给授课教师以鼓励和支持。这样可以较大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福祉。武器是以战止战的工具,而战争又毕竟是摧毁人类自己的游戏。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宣讲“信息化战争”、“军事高技术”、“中外军事力量对比”等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宣扬世界和平才是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终极目的。
艺术教育是道德教化的一个重要的工具,艺术类高校是当代青年接受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人们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发,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潜移默化地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能力和艺术境界,它的落实点和最终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2]。
因此艺术类高校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人道德的感化作用,宣扬人民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安宁的真谛。军事理论课教师通过与艺术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感化。在艺术专业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引导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当前的武器装备进行研究和创新设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爱国爱军情感。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招贴、设计比赛等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来宣传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武器对人类自身的危害,促进人类和平。
简言之,艺术类高校应清醒的认识到军事理论课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积极探索,理智的选择,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教育成效,努力培养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新一代大学生。
[1]王艳,刘周海.论艺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统一性[J],今日科苑,2008,(22).
[2]梅宝树,姜敏,贺志朴.艺术教育对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J],保定师专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