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杰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时下,各院校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大都提出要学生具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整理研究古籍的实际能力。可以说,这个方案的实施兼顾了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可操作性强,不过,相对于专业知识教学中各校基本一致的情况来说,整理研究古籍的实际能力培养则各校模式不同,方法殊异。为此,笔者提出应在古典文献学教学中引领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和整理乡土文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
古典文献学引入乡土文献,既有本课程教学性质的保障,也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乡土文献所提供的便利条件。
以经学研究为主的中国古代学术,历代学者最为看重的是对文献典籍本身的整理与发明,汉代的章句、魏晋的义疏、宋明的研理、清代的考据……前代学者皆以文献为依傍,进而从事于字句之训释、义理之发挥,甚或史实之考据,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古典学术的核心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中心的古典文献学。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古代学者以钻研文献为读书治学、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而谈到古典文献学的学科性质,著名古文献学家孙钦善先生称之为“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与古代语言文字学、古籍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学以及古代历史学(包括通史、文化史、哲学史、思想史等)都有关联”[1]3。同时我们也看到,古文献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是因为古文献学本身有许多分支,如训诂、校勘、目录、版本、辨伪、辑佚、编纂等,而这些分支学科大都与学术实践联系在一起的。这门课程的性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切忌脱离对文献本身的研究。
乡土文献作为反映本地区的历史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源流,民情风俗的信息载体,它主要包括地方志、地方谱牒、地方人士著作等地方出版物和其他收藏于民间的文献资料。乡土文献具有地域性、史料性、多样性、系统性的特点,它广泛地包括了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社会发展资源在内的各种乡土教育资源。作为维系中国文化的纽带,乡土文献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它作为一张闪亮名片,能够极力彰显地方文化传统与特色。人们对乡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也是全面了解当地的政治面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可以准确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地理地貌、民俗民情、风土特产和历史名人等,进而利用这些资源服务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乡土文献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反映本地区内一切自然现象以及本地居民历史活动方式的最有价值的信息记载,与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它忠实地记录本地民众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并传承久远。
刘跃进先生说:“古典文献学包括四个层面:第一是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这是最基础的学科,即所谓传统的‘小学’。第二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历代职官,这是研究中国学问的两把钥匙,略近于传统的‘史学’。第三是先秦几部经典,譬如《尚书》《诗经》《左传》《韩非子》《周易》《老子》《论语》《礼记》《楚辞》等,是所谓研究中国传统学问的根柢之学。第四才进入各个专门之学的研究,如文学、史学、哲学的研究等。”[2]的确,古典文献是一种工具,是文、史研究的重要基础,没有文献,任何学术研究都是空中楼阁,都只是坐而论道式的空谈,正如孔子所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3]33古典文献学教学中因地制宜,将乡土文献引入教学中,将会增强教学效果,锻炼学生对于古文献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乡土文献的感情。谈及具体教学方法,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我国有普查乡土文献的悠久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曾有赴各地征文献之举。汉代司马迁为撰写《史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得到了丰富的乡土文献,充实了《史记》的创作。唐宋以后,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壮大、官私藏书的蓬勃发展、文集编撰的广泛普及,乡土文献普查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全面,举凡方志、文集、档案、政书等官方文献,宗族谱牒、金石碑刻、契约文书、日用账簿、唱本剧本、生活杂书、商业资料、信函书札等私家文献,各种乡土文献都在征集普查之列。通过种种征集与普查,乡土文献对于研究生态地理、族群聚落、宗族组织、行政建制、生计模式、家庭婚姻、年节形式、宗教仪式、日常礼仪等表现出极大的研究价值。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乡土文献的普查与征集也纳入了政府工作的范围,国家层面成立了全国性质的古籍保护中心,各地方政府纷纷跟进,乡土文献的普查、征集与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由于乡土文献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保存方式多样,时至今日仍有大量的文献存在民间,新文献典籍的发现还有很大的空间。如近年“云南民族大学的‘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调查与研究’课题,对云南文山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临沧市、德宏市、丽江市、昆明地区几十个村寨保存的傣文、彝文、纳西文、瑶文、普米族用藏文等古籍进行凋查,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4]。再以徽州乡土文献为例,据安徽大学徽州文献课题组统计,见诸著录的徽州乡土文献,各类著作总数在7000种以上,目前存世者尚有3000种左右;而那些未见著录而散存于徽州民间和散落在海外的徽州文献更是难以统计。另据《中国家谱联合目录》著录,徽州一地的家谱共700馀种,散藏于民间而未为《联合目录》著录者尚有近400种,现存徽州人著述总数在4000种以上,那些尚未统计的、零散的文献亟需普查与征集。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由于保护意识不够,认识能力不足,现今很多乡土文献在民间保存的条件不好,这类文献的普查、搜集宜早不宜迟。古典文献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正可以利用这一有利契机,投身于乡土文献的普查之中,将理论知识有机地与实践结合起来。
乡土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乡土文献。相对来说,乡土文献能够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地的历史文化、区划沿革、经济自然、地理山川、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呈现出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的特点,为其他文献所不及。乡土文献存在的地域不同,所反映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如苏州一带的明清时期乡土文献中有反映资本主义商业萌芽时期的内容;广西桂林一带的乡土文献中,多有与土司制度相关的;而安徽歙县一带的乡土文献更多的是家谱与年谱等。这些乡土文献中独具特色的“乡土元素”具有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等特征,对之深入了解有助于其他相关研究的开展。
我国文献产生较早,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文献载体的变迁,书写、契刻、印刷的不同以及装订技术水平的进步,对于文献的编缀、卷摺、包背和装订,先后产生过几种不同的形制。而当纸质成为文献的主要载体后,文献的体制不再纷繁变化,渐趋固定了。对于文献体制的考察,有助于文献本身的研究。同样地,对于乡土文献的了解不仅要重视内容、学术价值,也要加强对于这类文献版本的考察和著录,重视文献形成、保存与流传过程的研究,重点放在作者、序跋、钤印、版式、装帧等。当然,由于乡土文献的形制十分纷繁复杂,不仅材质范围超过普通古籍,版本装帧形式也种类繁多,有的可以说出装帧形式,有的则极为随意,需要研究者特别注意。
传统古典文献学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自己对古代文献的熟悉,把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全部传授给学生,教学完全是教师的讲授,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是就文献而谈文献,让学生感觉到古典文献是死的、无生命的,丝毫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这是把文献学过于工具化理解的结果。在乡土文献背景下的古典文献学教学,教师的作用最为重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学原则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乡土文献整理背景下的古典文献学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考虑这门课程的基本原则,凸显出乡土文献的特色,设计原则应该包括:(1)真实性原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文献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教学所在地乡土文献的情况等,精心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2)可操作性原则。乡土文献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不仅局限于纸质载体中,也不仅是书籍的体制形态,因而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使教学具有可操作性。(3)渐进性原则。古典文献学教学有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乡土文献整理背景下的古典文献学教学要尽量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
在传统文献学教学中,学者们往往从学术史的角度,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由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传统授课中涉及的材料以经典文献为主。而乡土文献整理背景下的古典文献学教学,教师应科学、有序地组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古代文献学课程引入乡土文献后,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收集整理研究乡土文献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对于乡土文献进行普查、归类、登记、编目、撰写提要,甚至摹写、复制等基础工作,还要引领学生解读乡土文献背后的历史真实和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如何在研究生毕业论文和今后的工作中加进乡土文献的因素。
古典文献教学中有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检验方法,如陈垣先生为了让学生熟悉文献和锻炼动手能力,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从典籍中选取一二篇,要求学生将所选内容用“端楷钞之”,“抄后,即自点句,将文中人名、故事出处考出:晦者释之,误者正之,隔一星期将所考出者缀拾为文,如《某某文考释》或《书某某文后》等。”他又提出四个步骤。“一、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二、看其引证是否充分。三、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四、看其判断是否正确:计算、比例、推理。”[5]2陈垣先生这种训练学生熟悉古典文献的方法对于培养专业古典文献人才是切实有效的,值得借鉴。乡土文献背景下的古典文献学教学中,教学检验应以学生对于乡土文献的熟悉、整理、利用为原则,方式可以以抄纂、标点、翻译、解读等各种方式,并以文献的具体情况而定,切不可僵硬地套用其他教学检验模式。
乡土文献虽然距今十分遥远,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意蕴以及文献著作者的思想、精神等都具有生命力,并且是现代社会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在古典文献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乡土文献的生命活力,发挥乡土文献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进教学效果,充实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学习模式;同时,通过教学,对于乡土文献的整理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加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1]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跃进.从文献学角度看国学研究的新起点[J].中国文化研究,1998∶夏之卷.
[4]史金波.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整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文献,2010(3).
[5]陈智超.陈垣史源杂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