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晓,陈 静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实践哲学是葛兰西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基础,而实践哲学的本质特征是要成为被大众所掌握的常识哲学,那么,实践哲学如何被大众所掌握,成为现实的和历史的理论呢?这是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主旨,即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化的具体路径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策略。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集中探讨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他不仅提出了在多元意识形态斗争中如何争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领导权,而且强调无产阶级“即便它牢牢将权力掌握在手中,它也必须继续来‘领导’下去”[1]57-58,即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仍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争夺领导权,否则无产阶级政权可能存在旁落的危险,这对当前我国多样化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在深水区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拓展,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开始在高校泛滥,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带来严重的干扰,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与认同产生强烈的冲击,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积极吸收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高校的多样化社会思潮。
文化领导权是葛兰西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社会化、大众化的具体机制与路径的一种尝试,它不同于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暴力统治,而是在市民社会中传播统治集团的思想文化,通过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以影响和塑造民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群众对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政治制度产生认同。但这种认同不是“运用威胁加以体罚、残害肢体或处以死刑等身体制裁;以限制活动的方式使人遭受挫折;或依靠武力控制食物、性、舒适等等需求的满足”[2]92,而是建立在非强制性的自觉自愿基础上的积极认同,主要通过提供先进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来吸引和同化民众,实现民众对某种思想文化的普遍接受与认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获得群众的积极认同,而不是消极的认同。学界往往过多地关注葛兰西从列宁那里继承的“灌输论”,把文化领导权的获得看作是通过外在的持续性灌输,认为重复性的宣传是最主要的教育手段,而对葛兰西“认同论”关注不够。外部的灌输固然是获取文化领导权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依靠外在的强制性灌输所获得的文化领导权缺乏持久性的认同,为了获得持久性的认同,必须使大众对某种文化产生积极的认同。葛兰西认为获得文化领导权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从灌输论向认同论的转变,从外部的被动灌输转向主体内在的自觉认同,这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地推进,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仍采用灌输论的教育模式,同样的教学内容采取重复性的外在灌输法,造成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高中的教学内容相重复的窘境。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摆脱传统的灌输论,因为灌输论的前提是把老师作为主体,学生被置于被动的客体地位,灌输论通过反复的外部刺激可能会使学生暂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这种接受往往缺乏持久性的心理认同,甚至会造成逆反心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从灌输论向认同论的转变,在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选择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从消极认同向积极认同的转变。
如何才能产生持久的积极认同呢?葛兰西把利益看作是形成持久性认同的基础。“无可争论的是∶领导权的前提是要考虑那些行将被领导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和倾向,是要产生一定的妥协的均势,也就是领导集团要做经济团体性质的牺牲。同样无可争论的是∶这种牺牲和这种妥协不能触动基础,因为如果领导权是伦理—政治的,那么它也就不能不是经济的,因而作为它的基础的不能不是领导集团在有决定性的经济活动方面所执行的那种有决定性的职能。”[3]135所以,领导集团要使自己的意识形态能被民众普遍接受,理论的科学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这要求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维护学生的主体利益置于首要位置。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断裂,老师往往苦口婆心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但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则往往思考不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合理性则常常遭到学生的质疑。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原则,在准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德性与方法,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内在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为,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解答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与人生困惑,唯此,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此外,语言和共同的文化基础也是产生认同的重要因素。葛兰西非常重视语言在争取文化领导权中的重要作用,他一方面认为语言本身包含着特定的世界观和文化的因素,在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共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语言的一般问题,也就是集体地达成一种单个的文化‘气候’的问题,就具有巨大的重要性”[4]33。另一方面,语言是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如果一种文化传播所使用的语言与群众的语言具有一致性,则有助于这种文化在大众中的传播与认同。同时,同质的文化背景有利于认同的形成,如果传播的文化与民众文化背景、文化传统差异很大,群众对这种文化产生普遍的认同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抽象性、学术性的特征,这要求我们必须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把理论术语、政治范畴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生活语言,要用生活中和网络中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来进行教学。由于文化认同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与知识分子理论紧密联系,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是争取文化领导权的推动者与组织者。葛兰西根据知识分子与新的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把知识分子分为有机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所谓有机知识分子是指:“每个新的社会机体(社会的类型)都创造一种新的上层建筑,它的专业化的代表和标准——载体 (知识分子),只能被看作其本身是来自新的情境,而不是先前的知识背景的‘新’的知识分子”[4]148。有机知识分子与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伴随着新的阶级产生而出现的新知识分子,它与这个新的阶级保持一种有机的联系,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传统的知识分子则指与旧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它所隶属的阶级在历史上已经消退,但又不愿归属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新阶级,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集团在思想文化、阶级属性等方面仍企图和过去重新发生联系。无产阶级也必须产生隶属于自身的知识分子集团,以争取和维护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和政治领导权。
葛兰西之所以重视知识分子理论,因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争取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新世界观的制定者,而且还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传播者、倡导者和守护者,其首要的职能在于“战胜各种冠冕堂皇、天衣无缝的现代意识形态,以便使自己的独立的知识分子集团的组成,对那些在文化上还处在中世纪的民众进行教育”[5]469,即同各种错误的意识形态作斗争与教育广大民众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主要职能。葛兰西关于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争取文化领导权中重要作用的阐释,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尤其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诸多借鉴。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们肩负着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与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的重任,能否培养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政治素养坚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葛兰西关于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职能的论述,启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坚守育人的基本职能,而且负有同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进行斗争职责。当前高校作为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泛滥的集散地,如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拜权主义等,不仅对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强烈的干扰,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产生强烈的冲击,能否肃清错误的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影响,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对自身的影响,同时还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因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干巴巴地只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必须在教学中穿插对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分析与批判,以减少错误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就不是仅仅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就够了,而且还必须对各种社会思潮了然于胸,否则难于胜任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此外,葛兰西还论述了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政党的辩证关系,“政党是完整的、全面的知识分子的新的培养人,可以被理解为现实的历史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其中得以发生的坩埚。”[6]246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实现理论与历史的统一,这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培养大量的代表自身利益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以在思想上、组织上同无产阶级政党保持一致,同时也提升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水平。这启发我国当前应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建设。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的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不是只要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行了,而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较强的政治觉悟,思想上入党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教育中把握政治原则与尺度,思想上要同我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如果方向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葛兰西借用拉布利奥拉的用法,把马克思主义称作为“实践哲学”,这不是随意的借用,而是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即马克思主义是改变现实的实践性理论,实践哲学要发挥其意识形态的功能,以参与政治、干预历史,所以葛兰西得出“哲学就是意识形态”“哲学就是政治”“哲学就是历史”等结论。而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根本旨趣在于寻求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走向历史的具体路径和策略,改变现实是实践哲学的根本目的。所以,葛兰西认为:“创建新的文化,并不只意味着独自去进行‘独创的’发现。它也意味着——而且这一点特别重要——批判地传布已经发现的真理,即把它们所谓‘社会化’,从而把它们变成实践活动的基础,变成人们协调一致和活动的要素,变成人们精神的和道德的结构的要素”[3]8,无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是为了在群众中形成一种集体的意志,最终导致一种集体性的行动,这是政治革命的必要前提。
葛兰西不仅理论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变革历史的使命,而且探讨理论与实践是如何统一的具体机制。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代表理论,而群众则是实践的主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通过知识分子与群众的统一来实现的。“人民群众如果不在最广的意义上把自己组织起来,就不能‘区别’自身,就不可能真正独立;而要是没有知识分子,也就是说,没有组织者和领导者,换句话说,没有由于存在一个‘专门’从概念上和哲学上研究思想的集团,而从理论—实践的关系中具体地区分出来的理论方面,也就不可能成为有组织的群体。”[6]245知识分子与群众不可分,脱离群众的知识分子会显得迂腐,而没有知识分子的群众会陷入盲目的热情,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的作用就在于将群众的热情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变革现实的实践,所以,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一种改变现实的集体活动。
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的实践取向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重视不够,缺乏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具体机制,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存在认同度不高,甚至被架空的危险。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立足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尤其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扣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教育教学,用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引导,要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就存在当下的生活中,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大用”,因此,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实践课教学的力度。尽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都安排了实践课教学的环节,但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真正能够让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学生内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全国都在掀起学习十八大的热潮,十八大精神也必须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要理论上提炼出十八大的精要,更重要的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如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观点,这都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需要13亿中国人在日常的点滴实践中信守并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集体的意志会导致集体的行动,教育学生意识到只要每个人都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个目标就不会离我们很远。
总之,尽管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针对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但文化领导权理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不仅阐释文化领导权为政治领导权提供了合法性,而且还论述了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继续进行文化领导权的必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及其策略。高校作为当前我国进行文化领导权的主要阵地,应该积极吸收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合理思想,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与紧迫感,文化领导权理论对高校争夺文化领导权的路径、策略、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Antonio Gramsci,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London,Lawrence & Wishart, 1971.
[2][英]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 [M].丰子义,张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3][意]葛兰西.狱中札记 [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意]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意]葛兰西.狱中札记 [M].曹雷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