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 林
(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大型展览之时,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他又以“中国梦”为主题在会议的闭幕式上发表了精彩演讲。与以往领导人在报告中所表现出的风格不同,习主席关于“中国梦”的主题报告颇具浪漫色彩,一方面,习主席提出“中国梦”是我国十多亿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他也对“中国梦”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美好目标,做出了深刻的论述。可以说,中国梦这个美好愿望一直就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只是从来都没有以这样一种浪漫并明确的方式提出过,“中国梦”必将成为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目标。习主席关于“中国梦”的报告不仅引起了人大代表们的强烈共鸣,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重视,并引发了关于“中国梦”的热烈讨论。
在中国梦成为当下讨论热点的同时,也出现了对中国梦内涵的不同理解。研究“中国梦”,首先就需要弄清楚“中国梦”的内涵,否则就可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要明确中国梦内涵,首先需要明确中国梦实现的主体,即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到底是“谁”。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很多不同理解。有人坚持中国梦的主体是个人,因此中国梦就是“个体梦”;有人坚持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因此中国梦是“民族梦”;还有人坚持中国梦的主体是国家,因此中国梦是“国家梦”等;更有一些人由这些基本观点出发,通过对这些基本观点的组合,衍生出关于中国梦内涵的二元说、三位说、甚至是多维说。这些观点都从自己角度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我们不能把中国梦单纯地理解为单一的国家梦、民族梦或个人梦,这是对中国梦狭隘和片面的理解。从本质意义上说,中国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单层次的梦,而是一种特殊的,具有整体性和高融合度的统一的梦,是中华民族上下一心、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理想。可以说,这个高融合度的“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归根到底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就不是从某个单一角度来理解中国梦。如果从单一角度来理解中国梦,那只能是一种单一的梦、破碎的梦,甚至会变成狭隘的梦,这种片面梦想不但不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反而有可能阻碍中国梦的全面实现,延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从根本上说,中国梦不是某种单一向度的梦想,它是富民梦、强国梦、复兴梦,中国梦是三个层次梦想的有机统一。从个人角度讲,中国梦体现人民富裕,安居乐业,精神充实,过上辛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从国家角度讲,中国梦是国家繁荣富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望,是一个近代以来饱受迫害和压迫的大国自强不息的兴国之梦;从民族角度讲,中国梦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民族的复兴之梦。富民梦、强国梦、复兴梦是中国梦所具有的三个维度或三个层面,三者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于一体的。富民梦是强国梦和复兴梦的基础,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个人组成了国家和民族,没有个人富民梦的实现,强国梦和复兴梦就难以实现。强国梦是富民梦和复兴梦的保障,国家职责就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没有国家的保护和强盛,个人和民族的利益就无从谈起,就得不到保障,富民梦和复兴梦也只能是空谈。复兴梦是富民梦和强国梦的精神支持,如果说国家是维系一个集体的外部特征,那民族就是维系一个集体的内部特征,没有民族精神的复兴,富民梦和复兴梦的实现就会缺乏强劲的精神支持。可见,富民梦、强国梦和复兴梦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三者的共同实现,才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梦。因此,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不能单一化,必须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的、辩证的理解。
以上我们从现实层面出发讨论了中国梦的内涵,习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不仅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更具有其历史文化内涵。要想深入了解“中国梦”,还应该了解“中国梦”是如何产生的,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文化基础,不了解中国梦提出的历史文化背景,就不能理解中国梦里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和历史责任感。“中国梦”之所以称之为我们的梦想,正是因为这种梦是基于主体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现状所提出的,是主体基于自身愿望和理想所提出的现实要求。如果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梦”产生的基础和原因,那么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梦”,更好地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习主席提出“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时候,就意味着“中国梦”是一个具有沉重历史感的民族梦,它是中华民族百年之梦。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天朝大梦,八国联军闯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一把火烧毁了我们的民族尊严与自信时,中华民族就怀有这样一个梦想,期待着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再次觉醒,期待着中华民族能再次屹立于强国之林。在此之后,许多仁人志士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想要复兴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魏源面对中国的落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希望中国能迅速发展,迎头赶上;孙中山在1894年创立了兴中会,他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他还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表达出振兴和恢复中国强盛的强烈愿望;梁启超给清华大学提出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希望清华的莘莘学子能够努力读书,为国尽力。可惜这些爱国人士虽然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梦想,却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最终,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中国梦”这个伟大梦想,并带领中华民族的亿万群众共同把梦想变为现实。“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2](P1357)。许多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振奋人心的思想和口号,周恩来总理就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熟悉的口号鼓舞了无数莘莘学子,坚定了他们读书的梦想,使他们找到了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改革开放摸索时期,北大学生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那个时代的最强口号,又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美好愿望和最高信念。
由此可见,中国梦的提出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意蕴和历史必然性,只有理解了中国梦的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梦的现实意义,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梦,体会到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投身到中国梦的实践之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必须使中国梦成为一种明确性的奋斗目标。因为,梦想之所以称之为梦想,就说明它与现实存在着差距,它具有一种潜在性,有待于成为现实,因此有些梦想就难免会存在模糊性、片面性,这些梦想是不清晰的愿望和观点,这就容易使怀有梦想的人陷入思想混乱。我们必须使中国梦成为一种明确的、清晰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容易地被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最终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力量,成为我们梦想道路上的精神助力。
我们提出“中国梦”,首要的落脚点是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当下国情,适合国际发展潮流的中国道路,而怎样的道路适合我国发展这个问题已经获得了初步的解决,即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这条中国自己的道路。探索出这条道路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里,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深刻反省中思索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传承中总结出来的,因此,这条道路具有深刻的历史厚重感和牢固的现实基础。虽然在这个发展道路中,我们还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未知的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途中,无论是经济方面、政治方面还是文化方面,会充满许多不确定的阻碍,虽然道路是坎坷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胆大心细、全力以赴,精心安排我国的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取得良好的成果,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广大人民的梦想。
在明确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在这条道路上,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梦的实现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走上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安居乐业的幸福道路。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纯洁性建设,不断加强党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加强党的创新能力和净化能力,加强党把握机遇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加强党的发展意识、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地担当起中国梦的实现任务,才能在实现中国梦这条道路上起到引领和核心作用。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习主席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主题的谈话中提到:“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因此,我们在坚持党领导的同时,也要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人民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进一步推进人民民主专政,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廉洁性政府和服务性政府,以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因此,中国梦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是否幸福,是否满意,如果能够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看到中国梦的美好与可行,那广大的人民群众必将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成为最有力的推动者。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在国内各领域引起了热切的反响,而且在国际领域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我们对中国梦的理解不能仅限于国内对其内涵的理解,也需要把中国梦引入到国际领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中国梦,这样不仅可以在阐述中国梦价值观的同时,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消除国际上一些对中国梦不必要的误解,也可以在与其他国家价值观比较的过程中,加深我们对中国梦的理解。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中国梦”,还需要把“中国梦”与当前国际上所流行的“美国梦”、“欧洲梦”进行对比,在这里的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并不是指地缘意义上的区别,而是基于不同历史文化而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要从这些不同价值体系的对比中加深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
第一,价值追求不同。
“美国梦”最早是由历史学家詹姆斯·图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美国史诗》中首次提出,他认为“热血沸腾的美国人总是心甘情愿用他们的最后一个比索来赌一个梦的!”[4](P2)可以说,亚当斯对美国人心理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
当代意义上的“美国梦”可以这样定义:在美国,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渴望的梦想,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并且,只要你是美国公民,这种机会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你可以仅凭自己,而不需要依靠家庭背景或其他人的帮助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取得成功。所以在美国社会中,社会的上层、中层和下层之间存在一个通道,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奋斗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种通畅性使美国社会和美国梦一直保持着活力。
杰里米·里夫金《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中提出“欧洲梦注重群体关系而非个体自治,文化多样性而非同化为一,生活质量而非只是财富积累,可持续发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深度游戏(deep play)而非单调的持续劳作,普遍人权及自然界的权利而非只突出财产权,全球合作而非单边主义的霸权实践。”[4]与美国梦强调经济发展、独立自主和财产积累不同,欧洲梦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社会关系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说欧洲梦的价值观是建立在较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
无论是美国梦还是欧洲梦,它们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个体梦,只是两者在实现个体梦想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不同,美国梦比欧洲梦更加重视个体自身的实现,而欧洲梦则愿意利用国家等手段帮助个人实现梦想。与它们不同,中国梦不仅要实现每个中国人的梦,也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想,中国梦在强调个体的同时,也重视集体的利益,以及多层次梦想的共同实现。集体的梦需要大家一同实现,个人的梦孕育在集体梦之中。由此可见,中国梦比美国梦和欧洲梦更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第二,自由和安全理念不同。
美国人对所谓“自由”及随之而来的“安全”抱有消极的定义。对美国人来说,长期以来自由都与自治相关。如果一个人是自治的,他或她就不能有赖于他人,或者不能轻易被不受他或她控制的环境所伤。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拥有财产。一个人积累的财富愈多,他或她在世界上就愈加独立。通过自立以成为自给自足的“孤岛”,一个人就自由了。财富带来排他性,而排他性则带来安全。
欧洲梦与美国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由观与安全观。对欧洲人来说,自由的重点并不像美国那样是自治,而是与他人的交融。自由意味着能够进入与他人之间无数种彼此依赖的关系之中。一个人有门路进入越多的共同体,他或她就有越多的选择权,从而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关系带来包容性,而包容性则带来安全。
在自由观和安全观上,无论是美国梦的个人主义或欧洲梦的包容性,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本集团利益服务的,只不过当本集团利益受损时,美国会使用更直接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欧洲会打着包容的旗号来维护自己利益,他们的利益往往是建立在他国损失的基础之上。而我国以中国梦作为价值观,在自由和安全问题上一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尊重他国的权利,从不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
第三,国际责任感不同。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梦”是以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竞争主义、征服主义为基础[5],因此具有霸权主义性质。美国梦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成功,这对于个人无疑是充分肯定的,但是,如果从相反的角度考虑的话,就有可能得到一个不同的结论,也就是说,美国梦的价值观在肯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同时也会损害与其价值观不相同的国家或团体,凡是妨碍个人自由或美国价值观的都会被视为反面。在这个意义上,美国梦只能是个体意义上的梦,而不可能是广义上的世界上所有人的梦想,美国梦的实现是建立在摧毁他人梦想的基础上。如果国家以这种价值观作为标准,那么就会存在很大的隐患和弊端。
从根本上说,美国梦是一种狭隘的价值观,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会利用自己的国际地位,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而那些与美国价值观不同的小国,就只能受到美国价值观的压迫和排挤。所以美国梦代表的价值观不代表世界大多数人的普遍梦想,而只是一个大国的霸权之梦,美国梦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获取,很少关注更广阔的人类福祉,因此无法适应一个日益风险化、多样化和相互依赖的世界。从长期来看,这种价值观是不合理,并且不会长存的,就像黑格尔所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当这种价值观彻底丧失自己合理性的时候,这种破坏世界和谐的价值观就会被彻底取代。
欧洲梦这种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特点,并能够保护内部文化的传承,但是,它也有自身不能克服的弊端,即对非原住民或外来移民者会怀有很强的敌意。欧洲部分地区仍时常发生一些宗教和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比如说,对犹太主义和穆斯林等少数群体的歧视,以及这些少数群体的反抗,都显现出矛盾愈发激烈的势头。当欧洲公开批评美国的军事霸权主义的时候,他们也愿意让美国的军事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利益。
可以看出,美国梦和欧洲梦都缺少一种责任感。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利用自己国际地位,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而那些与美国价值观不同的小国,就只能受到美国价值观的压迫和排挤。美国梦所代表的价值观不代表世界大多数的人的普遍化的梦想,只是一个大国的霸权之梦。欧洲梦也以隐匿的方式表达着一种世界化,霸权化的梦想。与美国梦、欧洲梦不同,中国梦在国际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集体梦想,也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梦”不是一个大国崛起的霸权梦,“而是以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和与世界其他民族包容共生的民族文化心理为基础,表达的是中华民族要对人类有所贡献的雄心壮志。”[6]“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7],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富强梦、民族的振兴梦、人民的富裕梦,也是属于世界的梦想,中国梦并不是美国梦、欧洲梦的翻版,它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观会对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以上我们讨论了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与其他流行价值观的区别,这都是对中国梦现实层面的分析,接下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国梦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中国梦进行解读。
第一,相同的现实性特征。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同的现实性特征,中国梦无论是作为国家梦、民族梦或是每个人的梦想,都不是停留于抽象理论或想象的层面,都需要落实到现实的层面,现实化是中国梦的内在必然要求。正因为中国梦具有这种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它才能够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想,才能在中国道路上凝聚起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使无数个人梦汇聚成民族梦,国家梦,正是在个人梦实现的基础上,民族梦和国家梦才能实现,而国家梦和民族梦的实现也意味着个人梦的实现,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中国梦实现的主体,他既是中国梦这场戏剧的剧中人,又是这场戏剧的剧作者,个体的小梦与国家、民族的大梦在这里得到了辩证的同一。
第二,相同的个人出发点。习主席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这里的人民所指的就是现实中的人,这种理解与马克思不谋而合,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8](P16)这种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必然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因而总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现实的人。可以说,以现实的个人作为中国梦的出发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梦现实性的必然发展和必然要求。
第三,相同的理想目标。基于对现实中个人的关注,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都提出了对未来的美好设想,马克思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人的解放,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人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而中国梦正是基于对这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在当下提出了中国梦这个美好的目标,中国梦预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前景,这种三位一体的实现正是中国梦所向往的理想目标。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它为我们指出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但这个梦不会自动实现,梦想属于大家,梦想的实现也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实现“中国梦”。
[1]习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毛泽东选集:第3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4]杰里米·里夫金.欧洲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5]马静.十字路口的国家路径选择:美国梦?欧洲梦?还是中国梦?——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J].人民论坛,2011,(27):34-35.
[6]公茂虹.解读中国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03):9-11.
[7]习主席.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
[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选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