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娅,杨新华,杨青松,阳锡洲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8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20多年发展历史,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种植根于我国国情、适应我国实际情况本土化的理论体系。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正逐渐为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甚至有的研究者主张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来加以研究。他们提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班学生,旨在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发展”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模式的重要价值,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尚待完善的地方,本文就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理论研究己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以促进学生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生活辅导、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人格辅导和职业辅导为主要内容,以开设专门课程和活动课程为基本途径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有关“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总的说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探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的问题,重点讨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如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等(如胡文龙,2000;崔景贵,2001);另一是探讨“如何开展”的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对班主任自身素质及其工作的要求(如金东贤,2002;沃建中,1999;吴回生,2000),以及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教育合力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应等(如李莹,2000;倪清,2000)。但是,高校作为学校教育发展一种最高层次,其教育形式既有学校教育的共性也有自身独特性,而目前针对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非常少见。
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一种具体形式,既存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问题,也存在自身独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多数研究者忽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模糊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一些研究者要么直接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嫁接”到班级管理之上,或者将班级管理 “移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之中,并没有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对两者之间予以整合。(2)相对理论研究,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较少,且多数局限于“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缺乏系统、具体的实践模式研究。(3)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许多学校通过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程,以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传统学科教学思维定势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课程化的泥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变成了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考试,完全忽视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实践性、实效性。(4)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略了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虽然有关研究开始涉及到班主任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但也仅仅限于班主任工作中一个方面(杨同银,2001),而对班主任其他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应挖掘得不够,更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班主任工作始终来研究。(5)多数高校已经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从总体上看,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很多都是非专业人员。这势必会成为影响这些从业人员指导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6)目前,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已经普遍被高校心理工作者接受,但没有形成一套运行有序的心理委员的工作机制,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专业素质不高等,导致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性不强。(7)高校与中小学的班级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不同,班级管理和建设主要靠学生自身,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目前缺乏针对高校班级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完整体系构建和实践研究。总之,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显得过于简单和琐碎,特别是其滞后的理论研究与正在蓬勃开展的实践探索已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势必会制约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的开展。
1.组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注重提升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
加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项战略性的基础工程,也是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基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性质,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组建队伍,包括老师(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小组。而且,这三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有效开展。如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短缺、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长期培养。从长远的角度看,要真正解决我国高校面临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短缺的问题,应从系统培养专业人员入手。为此,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可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进行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二是短期培训。以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为主要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使其系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尤为要注意的地方,培训不能以取得结业证为目的,应在理论和技术讲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的内容,让学员真正领会知识和技能。三是全员参与。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少数专业工作者参与,而应投入全校的力量,通过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改善学生的整体行为,形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局面。
2.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发挥好班主任联接各种教育资源的纽带作用
班主任作为联结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纽带和桥梁,在对学生实施整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为便利的条件和独特的优势。所以,应充分挖掘班主任的资源,发挥班主任的独特优势,积极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首先,创设良好的班主任工作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提供相应支持,保证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制定班主任目标岗位责任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其中。其次,加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班主任开展广泛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可以尝试走初级、中级和高级系列培训的道路,做好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继续教育工作。再次,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联接好各种教育资源:在班级层面,班主任可以和任课教师经常交流信息,让教师形成对各位学生较为一致的和全面的看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施加一致的影响;在学校层面,班主任应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协调和配合,并且致力于优良校风的建设;在家庭层面,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一系列形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帮助家长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或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社会层面,班主任应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社会性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此外,在新生入学之际,班主任可以通过学生的档案了解学生的年龄,家庭地址,老师的评价,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工作、任职、年龄等基本情况,并基于此,制定班级健康心理环境建设的方案。
3.注重对学生骨干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学生骨干的班级心理教育工作能力
学生骨干是完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要成功开展班级心理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学生骨干的管理和培训,充分发挥其整个班级心理教育具体实践中骨干作用。具体来说,应注重几个方面:(1)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管理,对他们的培训、上岗和考核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2)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团队文化的建设,培养一支具有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团队,培养方式可以是心理沙龙、团体辅导、社会公益性活动等。(3)做好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的学生心理状况周汇报工作发放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工作日志,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一周心理状态进行报告,如发现问题学生,应及时推荐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4)开展多样化业务培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以及有关的《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寝室心理联络员工作手册》;2)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主要方式、方法;4)危机干预基本常识、基本技巧等;5)策划、编辑和出版班级心理小报。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合作。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不外乎上述四个方面,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这四个方面,渗透到学生心理成长的所有环境之中,走出班级和校园,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教育工作者将来自班级、学校和家庭、社会的影响加以组织、协调和优化,使这些影响能够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成为一致而连贯的教育合力,而不至于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在家庭或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被消蚀,从而使其陷入“此长彼消”的恶性循环之中。另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应充分从系统角度来考虑,不能“见症不见人”,或企图仅仅通过改变学生单个层面就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取得真正的实效,就应该采取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环境施加全方位的影响。
1.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导向,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传统的主题班会一般是对班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识的灌输,缺乏情感体验的关照,很难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其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如果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主题班会的内容更加充实鲜活、形式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也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个性更加完善。在主题班会上,指导老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游戏、心理剧、主题辩论、脑力激荡等。
2.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班级心理辅导是以班级为单位,以团体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班级心理辅导在形式上又可以分为两种:(1)专门课程的心理辅导,是指纳入学校正式的课程计划,为完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而对学生进行专门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的课程。专门课程辅导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或价值澄清法等方式来进行。(2)课余活动的心理辅导。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班集体可以组织多样心理辅导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活动中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使学生的素质在具体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开展和组织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活动来进行心理辅导,如运用游戏方式。
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生自我教育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于主体参与活动中,其教育目的才真正得以实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发挥学生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助、互助作用,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组织学生就学习动机、网络依赖、人际关系等典型心理问题开展调研,让学生在使用问卷、量表过程中,对自己或周围同学的问题有理性、深入的认识,从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2)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机制,组建学生心理社团,设置学校、学院和班级三个层面的心理健康组织,并以此为框架扩大学生心理咨询员队伍,开展同伴辅导,即“同学帮助同学”的服务。学生心理健康组织,由自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利用这些心理咨询员和同学们接触频率较高的特点,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汇报,来达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和早控制的目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普及到班级每个学生身边。
(注:本研究得到2011年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B07;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C0677;校级教改课题,课题编号:B2010163;校园文化精品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1WH07;校级研究生教改课题: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东方科技学院教改课题资助,课题编号:DB2011166)
[1]石文山,陈家鳞.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57-60.
[2]李炳南,陈家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J].教育科学研究,2003,(2):54-56.
[3]陈家鳞,李炳南.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6):22-26.
[4]孙昊,贾林.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构建[J].德育与心理,2003,(7):85-87.
[5]傅强,杨红,杨纲.高校班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60-163.
[6]文婷.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