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庭坚的杜诗观

2013-08-15 00:47:42王红丽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诗派国风杜诗

王红丽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400)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者,而江西诗派亦奉杜甫为其“一祖”,可见其尊崇。就黄庭坚而言,对于杜甫亦是赞誉有加:

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题韩忠献诗杜正献草书》[1](黄庭坚著.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实华点校.山谷诗集注[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本文所引黄庭坚诗皆依此本。)

文章韩杜无遗恨。——《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七》

无论言其数千篇诗可“与日月争光”,还是言其“文章”“无遗恨”,皆极尽尊崇之能事。且其所言“文章”者,显然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形式,具体到杜甫而言,当然是指其诗歌,而“无遗恨”,则意在赞其诗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黄庭坚并无论诗专著,但其书札题跋和部分诗篇中,论诗之语着实不少。经笔者翻检,论及唐诗者共计约40处,涉及唐代10位诗人,其中初唐之沈佺期,盛唐之李白、杜甫、王维,中唐之韦应物、刘长卿、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晚唐之温庭筠,均在其关注的视野范围内。尤其是杜甫,黄庭坚更是用了近半笔墨来进行论述。本文拟从黄庭坚论杜之语出发,考察其杜诗观。

一、肯定杜甫诗歌的创新精神

江西诗派论诗,以“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相标榜,亦堪称其纲领。这一纲领,是其“三宗”之一——黄庭坚提出的: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三首其二》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2]

显然,黄庭坚关于江西诗派的纲领性表述中,杜甫都是作为举足轻重的因素来为其确证的。虽然对于江西诗派的理论纲领,一向以来评价不高,言其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者有之,言其“新瓶装旧酒”者亦有之,但据笔者看来,黄庭坚此谓,推究其实质,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其“无一字无来处”,仿佛是说杜诗用语字字拟古,实质其所谓“来处”,并非照搬古人书本之意,而是言杜甫善于学习,在“读书破万卷”的基础上,将古人陈言吸收消化,创造出新的诗歌语言来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诗意。其中所谓“自作语最难”“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皆是指诗歌语言创新的难度极大。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则是黄庭坚总结出的出新之法——从前代文化遗产中取其所需,加以点化,成为自己诗歌的语言。

在诗歌史上,善于学习创新的诗人,自然非止杜甫一人,但是杜甫却堪称用功最勤者。唐代诗人元稹对于杜甫的经典评价:“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颇中其中三昧。杜甫自己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语,皆言其善于从前代文化遗产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形成自己的特色。此与黄庭坚所谓,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反面言之,黄庭坚对于不善于学习创新者颇多批评:

所送新诗,皆兴寄高远;但语生硬不谐律吕,或词气不逮初造意时。此病亦只是读书未精博耳。——《与王观复书三首其—》

所寄诗超然出尘垢之外,甚善……其未至者,探经术未深,读老杜、李白、韩退之诗不熟耳。——《与徐师川四首其一》

王观复乃黄庭坚友人,此处,黄庭坚毫不客气地指出王观复之诗有不足之处,而其原因则是“读书未精博”,即没有从读书中学习积累足够的学问知识,故而不能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而徐师川之诗“未至”的原因,亦是“探经术未深,读老杜、李白、韩退之诗不熟”所致,与前所言“读书未精博”并无二致。

因此,黄庭坚所谓江西诗派之理论纲领,正是得之于杜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善于学习和创新的精神中。因而,对于杜甫的学习创新精神,黄庭坚是十分感佩的。

二、肯定杜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向来有“地负海涵,包罗万汇”之称,自古以来,深得一众诗人好评,黄庭坚亦不例外。他认为,杜诗尤其是夔州后诗,思想内容可谓诗人楷模。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虚语也……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与王观复书三首其一》

所谓“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是指可资凭借的东西越多,越能够将事情办好;此处是指积累的学问知识越多,在诗文创作中就越可以左右逢源。杜甫夔州后诗“不烦绳削而自合”,即是由于在对前代文化遗产的学习、继承和吸收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学问知识。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左右逢源,将诗歌的思想内容等,锻炼到了极致。即“以理为主”且能达到“理得”的程度。

具体而言,黄庭坚认为,杜甫诗歌具有深广的社会作用和纯正的思想内容。

自予谪居黔州,欲属一奇士而有力者,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夔州诗,使大雅之音久堙没而复盈之三巴之耳。——《刻杜子美巴蜀诗序》

探道欲度羲皇前,论诗未觉国风远。……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生绡铺墙粉墨落,平生忠义今寂寞。——《老杜浣花溪图引》

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攲斜。……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三则中言及杜诗,分别以“大雅之音”“国风”“国风纯正”来指代,可见对其思想内容之醇正的高度肯定;言欲使此音“复盈之三巴之耳”显然是希望杜诗能发挥教化大众的重大社会作用。材料中涉及杜甫其人其诗时,均盛赞其对儒家之道的尊崇:“大雅之音”“论诗未觉国风远”“国风纯正不欹斜”,均赞其思想内容之醇正深刻,与《诗经》之国风、大雅一脉相传,此其一;其二,杜诗具有深广的社会作用,可教化民众,可为当时之“史”;其三,“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百年忠义寄江花”,皆赞其中所体现出的杜甫的主体精神——“忠义”。

之所以在思想内容方面有这样的特色,其实也与杜甫对前代文化遗产的学习、继承、吸收和创新是分不开的: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大雅堂记》

“无意于文”指杜甫作诗非主观刻意为之。但“意已至”,即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已经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何以如此?结合下文所言可知,杜诗的思想内容受诗骚传统的浸染,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这也就是说,杜诗含义深刻的思想内容并非杜甫主观刻意、而是无意为之而成。这就表明,诗骚传统已经浸入其血液,成为杜甫主体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显然与其勤于读书、善于学习、能够很好地继承前代文化遗产并勇于创新密切相关。

三、肯定杜诗的艺术性

江西诗派的理论纲领,本就较为注重行形式技巧,甚至因而被视作形式主义者。可见在诗歌的艺术性方面,黄庭坚分外注重,其言杜诗,也颇注重杜甫在字句、语言等方面取得的高度成就:

拾遗句中有眼。——《赠高子勉四首其四》

“眼”者,亦即诗眼,是一首诗歌中最精彩、最关键的字句。言杜诗“句中有眼”,更多的应该是指杜诗用字之工。

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与王观复书三首其二》

句法俊逸清新。——《再用前韵赠子勉四首其三》

两则中“大巧”、“山高水深”,可与“俊逸清新”互训。所谓“俊逸清新”,是指流利新颖、俊美洒脱、不同凡俗。合而言之,意即,虽然表面看来,杜诗句法是“简易”、“平淡”的,但其实却包含着诗人主观的创新努力,故而是与众不同的。若是单看到其“简易”、“平淡”,便未得其精髓。

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忽开短卷六马图,想见诗老醉骑驴。龙眠作马晚更妙,至今似觉韦偃少。一洗万古凡马空,句法如此今谁工。——《题韦偃马》

韦偃善画马,杜甫曾为其画题诗。黄庭坚言“杜陵诗中如见画”,意即杜甫诗歌语言的形象传神,使人读之即有画仿佛在眼前之感。

唐人吟诗,绝句云如二十个君子,不可着一个小人也。……作诗句要须详略,用事精切,更无虚字也。如老杜诗,字字有出处,熟读三五十遍,寻其用意处,则所得多矣。——《论诗作文其二》所谓“二十个君子”,是指五言绝句用字要求精准。而杜诗,不惟五言绝句,其他诗体的用字也非常讲究。黄庭坚所谓“字字有出处”,即是对杜诗炼字之工的一种肯定。

黄庭坚的诗学观,当然首先是注重形式技巧的。此种观念影响于他对杜诗的观照时,就使得他的杜诗观也带上了同样的色彩。对杜诗的字句、语言的观照,就体现了这一点。

但是对形式技巧的注重又不是其诗学观的全部,或者说,对形式技巧的注重仅仅是其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意也未为不可。例如杜诗,在形式技巧方面是纯熟的,在思想内容方面亦是纯正的。而这些都是杜甫读书多,积累多,创新能力强所致。如此杜诗观,很明显与黄庭坚本人的学力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位全才文学家,他在诗、词、文、书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比较高的成就。受其学力的驱遣,在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中,他往往更注重内涵深广、艺术曲折新颖的作品。而这,显然就是严羽所谓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综上所述,黄庭坚的诗学观,无论是“无一字无来处”,还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都包含着对前代文化遗产的观照。继承前代文化遗产,将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灵活运用于诗歌创作,往往需要学习者付出艰辛的劳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黄庭坚的杜诗观更能凸显出他对于杜甫的无比尊崇,所谓“煎胶续弦千古无”,说的就是自己的心情吧!

[1]黄庭坚.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实华点校.山谷诗集注[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杨庆存.黄庭坚与宋代文化[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3]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诗派国风杜诗
国风·陈风·月出
艺术家(2023年3期)2023-05-11 00:16:38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0:50
夜读(一)
中学生报(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寻找“国风少年”
《诗》第27卷·三个“十”特大卷征稿
鸭绿江(2020年17期)2020-11-17 10:06:12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中华诗词(2020年8期)2020-02-06 09:27:22
篆刻杜诗记
艺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国风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0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 15:11:29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