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凤龙
(蚌埠医学院 公共课程部,安徽 蚌埠 233030)
大学英语教学已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就应该是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专业领域英语使用的能力。蔡基刚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是学术英语(EAP)而非专业英语(ESP),大学英语在由基础英语向ESP英语转移的过程中开设一门分科英语(discipline-based English)以取代原来的大学综合英语非常必要和可行[1]。
分科英语是指外语学习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它的理论基础起源于加拿大的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法(又称依托课程内容的语言教学法)。CBI的核心是当语言教学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时,语言教学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当语言只是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而不是为学语言而学语言,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这就创造了最理想的外语学习条件[2]。
国内许国璋 (1986)先生最早提出分科英语教学的概念,他提出“中学学好普通英语,大学学好分科英语,硕士研究生学好专业英语”[3]。分科英语介于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用英语教学,但教材内容偏向一般的学科知识,按照大的学科开设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技能,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不高,一般的大学英语教师经过短期培训或备课后都能胜任。
分科英语教学的开设使得分科英语教材建设迫在眉睫,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学习效果的好坏,因为教材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是教师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高水平的分科英语教材建设是推进大学分科英语教学的重要工作。笔者将对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论述分科英语教材建设最重要的几个原则。
刘润清(2003)指出:“近年来尽管国内已经出版了不少套理念较新,质量较高的大学英语教材,但大学英语教师对这些教材很满意的极少,相当多的教师对这些教材不满意,有两成以上的教师认为这些教材不适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4]。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还没有走出语言教学共核为中心的思维,教学围绕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来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因此,综合英语教材一直以来占据绝对比例,各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也是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主。可以说,目前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中大学英语教学个性化、应用性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目的性大大增强,大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能够获得真正的英语应用能力,为了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用英语作为工具完成学术、商务等活动,而不仅仅是要通过四、六级考试或日常生活的交际能力。
由于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不少高校开设了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和英美文学等等)来应对这一变化。尽管2007年的《课程要求》提出要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但由于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所占学分太多、学生对选修外语通识类课程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等原因,语言文化类、语言欣赏类等外语通识类课程得不到重视,加之出版社对开发此类教材积极性不高,导致此类教材类型单一,仅占较小的比例。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5]。我国的ESP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9年大纲正式提出“专业英语”,2004和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将必修课程 (如综合英语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等)和选修课程(如专业英语类课程)两者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说,我国的ESP教学一直没有间断过。
但由于对综合英语教学的重视、受教师英语能力或专业知识的制约,过去十几年的专业英语教学效率低下,步履维艰。因而,ESP教材的建设也发展缓慢。另外,由于缺乏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各高校在ESP教材建设和选用上也各自为政,质量参差不齐。谷志忠(2010)的调查发现,各高校选用的专业英语教材普遍比较混乱,粗制滥造的现象比较严重[6]。
许国璋(1986)先生最早提出分科英语教学的概念[3],但由于当时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尽管有些学校曾经开设了类似的分科英语 (文科英语、理科英语、医学英语等)课程,但后来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及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出现,分科英语教学基本消失。近年来以蔡基刚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重新审视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尽快把从原来以考试为导向的通用英语教学定位转到以国际化课程为导向的学术英语教学定位上,并于2011年提出分科英语教学的概念,分科英语教学逐渐被人们了解和接受[7]。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出版社注意到这一趋向,开始着手这方面的教材建设,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已出版了《学术英语(人文)》、《学术英语(理工)》等分科英语教材。但总的来说,分科英语教材建设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教材质量、能否满足学生自主性、个性化需求等还不得而知,分科英语教材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分科英语教学的需求。
“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我们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和目标设置,在选材和任务设置时要时刻考虑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分科英语教材必须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词汇、进行句子操练、分析课文和句子结构,指导学生复习等以教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把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让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是任务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要加强对学生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潜能、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等因素,因此分科英语教材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教材要给学生提供将感知、认识、经验融入学习过程进行各种知识和语言探究的机会,教师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的语境,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语言学习策略,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英语水平,让学生在完成真实的语言交际任务的过程中提高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
分科英语教材的实用性,区别于长期以来以打基础为本的综合英语类教材。综合英语类教材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也即是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是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教材带有强烈的应试倾向,不利于学生学术英语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第四十八条)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为学生学好专业、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服务。因此,分科英语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突出实用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交际技能,如阅读英文专业书籍的能力、搜索资料的能力、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的能力、听学术讲座和开展学术讨论的能力、用英语与国际同行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做演示和陈述的能力等等。
分科英语教材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材”纸质搬家”的现象,做成真正的立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材的载体包括纸质课本、光盘、录像、课件、网络资源等,它可以集各种教学手段之所长,能够有效结合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输入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使教与学都得到极大延展[8]。正如陈坚林(2007)所批评的那样:尽管传统教材从纸质的平面教材已经过渡到多媒体立体式的教材,有一定的进步,但还远未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材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利用[9]。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传统教材的理念在本质上仍然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所谓的网络版教材不是纸质教材的延伸,而是纸质教材的翻版。计算机在教学中不能与课程完全融合,而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还没有真正成为生态化外语教学环境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分科英语教材一定要改变传统教材的这些不足之处,要使之成为真正的立体化教材。教材要将课本、教学课件、学生学习光盘、网络课程等融为一体,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要努力使这些资源既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能使它们相互转换、相互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化的整体教学结构。
评判教材的前提和依据是看它能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分科英语教材要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满足学生对学术英语能力的学习渴望,而不是高中英语的延伸和重复。我们要培养他们的通用英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英语能力,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要达到这一目标,分科英语教材要做到教学理念的先进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已走过60多年的历程,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加速,学生对学术英语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分科英语教学使得分科英语教材建设迫在眉睫。国内英语教育专家和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这一趋势,为分科英语教材的编写做出我们的贡献。教材出版单位也要勇担这一社会责任,着眼长远利益,整合优势资源,将教材开发的重心转移到分科英语教材上来,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保障,继续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做出贡献。
[1]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308.
[2]Stryker, S.B.&B.L.Leaver.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3.
[3]许国璋.一个可行的模式:三级英语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1986(2)∶3-5.
[4]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48.
[5]Hutchinson,T.& 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8.
[6]谷志忠.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2010(3)∶27.
[7]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5)∶35-38.
[8]陈坚林.关于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3(3)∶44-47.
[9]陈坚林.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374-378.